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小学生阅读
2020-10-21王成智
王成智
摘 要:小学需要培养的主要能力包括几个方面:逻辑思维判断能力、阅读理解与写作能力和计算数据分析能力。这三者当中,阅读理解能力是思维形成的基础,也是數据分析的内隐推力。但由于现阶段教师队伍的水平参差不齐、对阅读方法研究流于表面以及学生缺乏阅读兴趣等问题的存在,要求教师要积极地采取方式对策,给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引导有效阅读,将阅读转化为校园生活的常态。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引导教学
引言:
小学教育属于九年义务的初级阶段,小学生在此年龄段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切的习惯养成靠学校、家庭两方面的指导,尤其是关于学习习惯的培养,也以教师的教授为主。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阅读是培养学生形成思维逻辑的根基,涵盖各个学科的多种知识,能够读懂题,才能分析题和完成一道题的解答。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本文将从现状问题出发,通过案例解析,对小学语文的阅读方法展开研究。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学生能力水平
推行翻转课堂以来,教育着眼于“寓教于乐”,以学生为中心,洛克说过:“一切的教育归根结蒂都是为了培养人的良好习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学习能力的培养完全依赖教师,可能会存在大面积的感性感知,而阅读偏重于理性认知,所以是很多学生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掌握的。他们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没有侧重点和无法掌握主旨含义的情况,这使得学生面对语文阅读时,犹如面对一面不透风的石墙,难以简单对待[1]。
(二)教师教学问题
学生阅读兴趣的缺乏,不仅仅因为自身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处理好引导者的角色。部分教师存在讲授新课时,只关注课文和古诗的机械记忆,而没有让学生融入文章情境的问题;单独进行阅读题型讲解时,忽略儿童与成人的思维差异,将已经成熟的成人的视角施于儿童,造成内容理解的偏差。通过以上两方面的总结发现,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仍存在需要攻克的难题。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一)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儿童在二三年级,对周围的事物已经有了自我认知,学习不单单局限在靠着机械的填充而不加思考。阅读能力的养成首要任务是教师主动挖掘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改变当前缺乏阅读兴趣的现状。在课前,布置预习内容,以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在讲授新课之前,让同学们查阅关于西沙群岛的资料,欣赏美丽景象,并且布置统计西沙群岛物产品类的作业,在课上比一比谁知道的更多,进而激发学生对于枯燥的科技文阅读的兴趣。在课下让学生搜集自己感兴趣的物产的资料,整理成小册子,与其他同学在课上进行交流。这就削弱了文字本身枯燥的弊端,鼓励学生在阅读的开始带着兴趣和探究的意愿。
(二)提高阅读准确性
虽然应试化教育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但知识的掌握基本在卷面上有所体现。有很多同学,在做阅读题时,不能精准的确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色彩,无法精确找到问题的答案[2]。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通过注解不能完全确定作者的感情色彩,也不知从何入手去分析文段。以课文《守株待兔》为例,在讲解时先对“折颈”、“耒”、“冀”等词语进行解释,联系上下文的故事发展,提问“为何身为宋国笑”,是因为没有等到兔子来,还是过于相信天上会再次掉馅饼的愚蠢而被嘲笑,由此分析文章时,就能抓住故事主线,确定整篇文章的褒贬。做题方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找答案,往往问题就表明了整篇文章的重点,节约做题时间,从另外一方面降低了阅读的难度。
(三)构建合适的氛围
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阅读环境不局限于教室,包括学校走廊和家里。教师根据不同楼层的学生年级分布,贴上符合本年级段的名人格言、人物传记亦或是优秀学生的精彩文章,同学们在正常的校园生活中,能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心得,逐渐置身于阅读品鉴的氛围中[3]。比如,在学习《司马光》这篇课文时,老师向学生普及司马光作为一名流传千古的史学家,他的著作内容的丰富恢弘,经历了许多磨难以及非人的对待后,依旧坚持读书写文,保持阅读的好习惯,通过榜样力量,强调阅读带给自我的改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的重点,是教师的积极引导。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深度挖掘文章的内涵和主旨,在考试中通过成型的阅读方式方法快速找到问题答案,在课下的学习生活当中,将阅读转变为生活的一部分,感受阅读之美。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摆正自己的引导者位置,不仅要互相交流,还要在日常的生活中积累不同的素材,让语文成为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提升自身能力的法宝。
参考文献
[1]刘莹莹.中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2]张敏.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3]吕佳.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