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历史资源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应用与实施探究

2020-10-21褚飞

大众科学·上旬 2020年4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

褚飞

摘 要:乡土历史资源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的重要来源,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优质素材。高中乡土文化校本选修课程开发开设要立足乡土、精选素材、有效实施。本文从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意义开展论述,探讨了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优势,以及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开发与实施历史校本课程的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校本课程;乡土历史;应用与实施

国家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各地在达到国家规定课程的基础要求的前提下,规划、开发并管理好地方课程,发展校本课程,鼓励编写地方教材。校本课程开发目前在我国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在坚持以国家课程为主导的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如何结合丰富的地方文化,对历史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和新编,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潜在价值,有效提高历史教学,是当前值得探索的一个重要话题。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就是在在国家历史课程规范下,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历史教师和教职员为主体,通过对本校学生学习历史进行评估,在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历史资源的基础上,以拓展学校办学特色,提高本校历史教师教研水平和学生历史素养为主要目的,由学校自主开发和编制、可供学生进行选择学习的课程。

一、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意义

(一)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可以促进教学内容多元化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从而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

(二)历史校本课程是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能促进传统教学方式有效转变

在传统历史课程中,教师是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等课程规范的执行者,教师对历史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不准确不深刻。而教师参加历史课程开发与实施,不仅可提高课程活力,也是教师继续教育的良机,有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此外,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具有普遍性和一定的使用周期性,难以反映学校的特殊性,也不能及时吸纳新信息和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则弥补了这种缺陷。

(三)历史课程校本开发有利于推动学生个性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学校提供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给学生提供了差异化和多元化成长的平台;同时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和反思,有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成长和提高,从而形成课程意识,掌握课程技术,加快专业发展的进程。

二、乡土历史资源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应用与实施

校本课程开发将地域文化与学校教育资源融合在一起,凸显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基于此,我校开展了利用鹤壁乡土历史资源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

“乡土历史”,顾名思义,是指家乡或故乡的历史,其范围是可大可小。大而言之,是指本市、本省以至邻省的地区(如东北、华北、西南等的历史)。小而言之,可指本村(屯)、本乡(镇)、本县(区)的历史。在历史教学中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可加强学科知识的实践性,丰富历史教学内涵,更可以扩展历史教学的外延,增强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其热爱乡土的情怀,最终达到传承社会方明,实现历史科学的教育价值这一课程目标。

(一)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优势

乡土历史资源是课程开发的最佳载体。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资源,校本课程开发这些资源,可以最大限度传承本地区的文化遗产,构建地区性的文化认同感。开发乡土历史校本课程有以下的优势:

第一,乡土历史资料非常丰富。中国历史悠久,每个地区都积淀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物质文化遗产有地方志、名人故居、考古文物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等。丰富多彩的乡土历史资源可以有效拓展校本课程资源,可以借此往下传承,不被大众遗忘。

第二,乡土历史可以反映地方特色。将乡土历史资源开发成历史校本课程,就能避免出现校本课程同质化现象,形成独具特色的历史校本课程。

第三,乡土历史贴近学生生活,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是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素材。在教学中教师如能积极使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让学生了解家乡历史文化,认识家乡先辈的业绩,感受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自然产生对家乡乃至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能培养学生的故乡情结,激发学生建设家乡美好明天和为实现中华民族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把爱国主义教育情感付诸实践。

(二)乡土历史资源开发与实施的途径与措施

(1)组建校本课程开发团队,实施准备。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前,课题组组建了一个有核心、有层次、涉及面广的课题团队,设计发放“鹤壁乡土历史”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河南省鹤壁市历史文化的关注程度以及对当地重要史实的了解状况。学生在课前要填写调查问卷,回顾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撰写本地历史名人故事;组成学习小组,搜集有关“鹤壁历史文化”的资料。

(2)安排教学内容。研究本地最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遗迹、文化民俗等。教師参考相关资料,撰写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并制作课件。

(3)开展课堂教学。本课题组开发了“鹤壁历史文化”校本课程,课程总共十课时内容,主要介绍了鹤壁市的历史文化名山、名河、名人、名吃、名村、传说、遗产、方言、地名溯源等内容,使学生对家乡鹤壁进行一定的了解,从而激发对鹤壁地区的热爱,立志将来学成为家乡做贡献。

(4)实地参观考察。在“鹤壁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掘本地历史文化课程资源,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实地参观历史遗迹,考察见证历史。我们讲授“鹤壁历史文化名人”一节课时,就带领学生到鬼谷子、孙思邈、罗贯中等名人的隐居或生活地参观考察。学生通过实地参观考察,亲身感受家乡历史的独特魅力,提高了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

(5)展示学习研究成果。学习研究成果的展示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让学生完成历史文化相关的手抄报或专题板报,主要包括参观考察活动专题板报和专题学习板报,并在校园内进行张贴宣传;二是组织学生社团对“鹤壁历史文化”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

(6)课程评价。

乡土历史校本课程作为校本选修课程,可不采用书面方式的考试或考查,评价主要通过学生考勤(占20%)、课堂表现(占30%)、活动与探究(占20%)、参观与考察(占30%)等方面进行。课程评价一方面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以学生的参与性为主;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学习的成果来评价,可以是活动照片、学生作品、体会与反思、板报、手抄报等,以学生的发展性为主。另外,也可将历史校本课程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公民素养”部分。

参考文献

[1]李臣之,陈铁成著.高中校本课程开发与综合实践活动[M].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5.

[2]徐爱香刘晓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

[3]薛亚湘.浅谈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J].新课程(下),2010.

[4]李素革.乡土历史与历史教学[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1年.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
地域文化视野中的音乐校本课程研究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