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020-10-21张美英

小学时代·下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竹节奇迹天堂

张美英

课堂提问是师生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如何实现语文课堂当中的有效提问,笔者认为师生之间需要展开深度会话,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选择问点,巧妙提问

问点,指的就是问题的切入点,问点应该基于教材重点,教师要在准确理解教材的相关内容和意义之后,抓住教材的重点,围绕教学目标,巧妙地设置各个问题。例如,在课文《穷人》的教学中,由于该篇课文的篇幅较长,课堂时间有限,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这篇长课文的教学是教学难点。如果仅仅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必然无法实现课堂效率的提高。教师在备课时就需要通过掌握教学的核心和关键,抓住核心内容,提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展开学习和研究。笔者在教学当中,提出了以下问题:文中的哪些情境是你印象最为深刻的?为什么印象深刻?进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文的阅读,并把目光放在桑娜和渔夫的行为和表现上。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学生感受桑娜的善良,可以通过朗读活动,使学生对于课文内容和情感有更深层次的把握和体验,进而体会文本含义,感受文本情感,掌握阅读方法。

二、抓住要害,简化提问

若想提高学生的语言思维,有必要减少提问的时间,问题要一针见血。教师在课程设计时需要抓住文章关键,精心筛选问点,实现从文字到思想再到文字的循环。语文课文教学过程中的要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课文的重点。此处的重点指文章重点内容,也指课堂训练的重点。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课文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围绕教学目标,巧妙处理教材内容。例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从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入手,以疑问“为什么伯父深受众人的爱戴?”入手,从追悼会引出生前的四个故事,最后进行第一段内容的教学,从原因推出结果,实现部分和整体的有机衔接,促进学生清晰把握全文的结构。该问题既能准确体现文章重点,又能扣住该单元“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的训练要点。

2.文章的点睛点。高质量的问题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对于课文主旨和含义的理解更加准确。如《鸟的天堂》一课,“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教师可以提问:两个鸟的天堂意思一样吗?为什么一个用引号,一个不加引号呢?这句话写在文章的篇末,是点睛之笔,既总结了全文,又突出了中心。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是因为它所指代的是特定称谓即大榕树。而第二个“鸟的天堂”,没有使用引号,原因在于大榕树十分适合鸟儿居住,并且当地的农民也在积极保护鸟儿,鸟儿所处的环境就像天堂一样。作者巧用相同的词语,借助不同的标点,表达了对“鸟的天堂”的赞美。

3.作者的动情点。作者的动情点,可以说就是作者感情的爆发之处,是情与景之间的连接点,也是意境表达的落脚点。对动情点的掌握可以使读者对于作者感情的发展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以《青山不老》一课为例,作者是著名的新闻记者梁衡,在评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的活动中,一位晋西北默默无闻的山野老农得到了提名,推荐人是梁衡。他是这样描述的:老人姓高,名富。我对他怀有无尽的敬仰。这个平凡的人让我领悟了一个伟大的哲理:青山是不会老的。教学中可以聚焦“奇迹”——为什么说老人十五年的付出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第一层面:从数字理解“十五年创造的奇迹”。

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第二层面:从大环境中理解“十五年创造的奇迹”。

播放晋西北干旱、霜冻、沙尘暴的图片,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第三层面:从小环境中理解“十五年创造的奇迹”。

从六十五岁到八十一岁,十五年,守着艰苦、守着孤独。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用有限的生命实现了无限的价值。创造出的是一个奇迹!

在这个了不起的奇迹背后,有谁又知道这十五年的辛酸往事呢?从而走进老人可敬的心灵世界,最后提升到青山不老,精神永存!

三、把握时机,优化提问

课堂当中的提问应紧紧跟随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只有实现这一点,才能够确保问题的问点与学生思维发展当中的问点相一致,进而使问题质量更高。

1.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基于学生的兴趣所在提出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将被动教学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竹节人》的作者向我们详细介绍了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和竹节人给我们带来的无限的乐趣,不但小孩子喜欢玩,大人也抵不住它的诱惑。教师可在课堂上按照学生的兴趣,将全班同学分成三组。各组的学习任务如下:

一组:怎么制作竹节人?怎么玩?

二组:竹节人给人们带来哪些快乐?

三组:老师没收了竹节人,自己却在玩,这种做法对吗?发表你的看法。

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本小组的任务,然后全班交流。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反馈及时,参与度较高,课堂生成较为丰富。

2.把握教学的高潮点。语文课堂的教学当中,教师需要把握课程的教学节奏,确保每一节课程都有相应的高潮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课程高潮点上的提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更能够实现学生对课文情感的进一步升华。还是以《穷人》这篇课文为例,很多教师会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会说渔家小屋温暖而舒适?其温暖和舒适,表现在哪些地方?学生的回答大同小异,比如孩子熟睡、炉火未熄等等,但是这类答案仅仅只停留在内容层面。如果将这一提问放到教学结束之前,即学生思维发展的高潮,学生的答案深度会更高,即家庭生活和睦、夫妻之间的体贴关怀等等。两种提问基本上内容一致,但是在不同的时间提问,所达到的效果有着较大的差异。

3.把握文中的疑难点。针对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疑问进行提问,其所能够达到的效果必然是十分巨大的。一般来说,课文的教学难点主要有两种:语言文字类,即教师时常需要帮助学生解答文字的含义;第二种,课文理解类,教师需要有的放矢,巧妙设置问题,帮助学生梳理逻辑,归纳解决。六年级第四单元《桥》是一篇小说,在学生领悟课文主要内容后,教师可以提问: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目?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题目所代表的含义,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到题目的巧妙之处,更是可以使学生对于课文的中心思想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题目中的“桥”不仅指那座窄窄的木桥,更指一位舍己为人的老汉,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拯救了群众。这座桥梁是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而这也是文章题目当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综上所述,良好的问题的提出可以引导学生的深入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基于民主、开放、科学、平等原则,引导学生提问。教师要紧跟改革的步伐,在学习中摸索,在努力中提高!

猜你喜欢

竹节奇迹天堂
廖瑞霖:竹节人
竹节人风波
学做“竹节人”
“竹节人”中说“趣味”
天堂
奇迹并不存在
随手一画就是奇迹 随处一放就是风景
开心剧场
天堂何在
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