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动儿童”数学学习的临床指导

2020-10-21钱勇

小学时代·下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流动儿童指导策略小学数学

钱勇

【摘  要】  流动儿童的数学学习力相对薄弱。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予流动儿童的数学学习有效的临床指导,通过认知扶持、情感接纳以及行为引导,提升流动儿童的数学认知力、获得感、幸福度。教师要为流动儿童的数学学习撑起一片“艳阳天”,让流动儿童在数学学习中成就“最好的自己”。

【关键词】  小学数学;流动儿童;指导策略

所谓“流动儿童”,是指随父母工作而需要更换学习场所的儿童。我镇外来打工人员众多,因而学校有很多的流动儿童。这些流动儿童往往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状态不佳、兴趣不强,对学习任务往往比较懈怠,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较低。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对流动儿童的数学学习进行指导,对流动儿童数学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包括习惯性问题、心理性问题等)进行矫治,通过对流动儿童数学学习的指导,不断提升流动儿童的数学学习,发展流动儿童的数学核心素养,从而为流动儿童的生命成长奠基。

一、认知扶持,提升流动儿童学习力

对于流动儿童来说,提升他们的学习力,让他们能够展开自主性学习尤为重要。因为,流动儿童的父母往往忙于打工,他们很少过问孩子。许多流动儿童的学习,往往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因而,让流动儿童能够进行自主性认知,是提升流动儿童数学学习效能感的关键、核心。当流动儿童能够感受、体验到数学的兴趣,对数学能进行自觉地思考、探究时,其数学学习力自然能获得提升。教师要对流动儿童的数学认知给予积极的扶持。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地引导流动儿童掌握一些数学思考、探究、学习的策略等。由于流动儿童的认知基础比较薄弱,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适当的倾斜,给流动儿童“开小灶”,多一些指导、引导、启发,要引导流动儿童掌握常规的数学学习方法,如画图、列举、尝试等。比如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一般的学生课前都进行了有效的预习,知道了“平行四边形可以剪拼成长方形”,从而会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有效推导。流动儿童疏于预习,但他们有着较强的活动经验,他们往往爱动手、爱活动、爱操作。基于此,笔者设计出两个问题启发流动儿童的数学思考、探究。问题1: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问题2:平行四边形可以怎样转化?第一个问题有助于激发流动儿童的数学猜想,第二个问题有助于引发流动儿童的数学思考、探究。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流动儿童有着将平行四边形推拉成长方形的经验,但没有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的经验,因而一致趋同性地认为平行四边形可以推拉成长方形。基于流动儿童的认知基础,笔者引导他们比较推拉前后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促使他们自悟自得、共悟共得。在探究的过程中,笔者给他们提供了研究的材料,比如剪刀、方格纸、直尺等工具,助推流动儿童的数学认知走向深入。

认知扶持,不仅是知识上的扶持、知识推导上的扶持,更是数学思考方法、探究方法的扶持。认知扶持能提升流动儿童的认知力,让他们能主动地进行数学观察、猜测、实验、验证、分析等能力。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可以展开认知上的扶持,还可以展开元认知的扶持,让流动儿童能对自我的数学学习进行主动监控、调节,从而不断提升学习力。

二、情感接纳,提升流动儿童获得感

对于流动儿童的指导不仅包括认知扶持,也包括对流动儿童的情感接纳、心理疏导等方面。过去,许多教师因为忽视了对流动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培育,忽视了对流动儿童的心理按摩、习惯培育等,因而流动儿童的学业水平鲜有提升。流动儿童是一类特殊的群体,这类群体往往学习效能感较低,有时候还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教师要主动走近流动儿童,去倾听他们的声音,与他们共情、共振,通过情感接纳,提升流动儿童数学学习的获得感、成就感、意义感和价值感。

对流动儿童的情感接纳,要求教师要善于对流动儿童的心理进行疏导,成为一个“心理诊断师”“心理治疗师”,要帮助流动儿童消除习得性无助感,让他们从情意态度上认同学习、亲近学习、热爱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流动儿童学习效能的首要因素就是情感,它是流动儿童数学学习的动力引擎。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克服流动儿童学习的失落感、自卑感,与流动儿童建立平等对话、协商、合作机制,对流动儿童吸纳、容纳、接纳、悦纳,另一方面要对流动儿童进行心理疏导、服务。比如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时,许多流动儿童对分数的意义理解不透彻。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反复引导流动儿童动手操作,帮助他们建立“单位‘1”的概念,厘清“份数”与“个数”之间的差异,通过平均分的份数、表示的份数,帮助他们建立分数概念。当流动儿童在学习中遭遇障碍、发生困难的时候,笔者主动介入,从数学知识的本质处、源头处进行梳理、疏导。教师对流动儿童的情感接纳激发了流动儿童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开发了流动儿童数学学习的创造性。如有些流动儿童在学习中发现,“三块饼的四分之一,就相当于一块饼的四分之三”等等。

流动儿童是数学学习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教师对流动儿童的情感接纳,不仅要关照流动儿童的具体学情,将数学学习内容与流动儿童具体学情结合起来进行考量,而且要主动与流动儿童聊天,了解他们数学学习的状态,助推他们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流动儿童掌握心理调节艺术,让流动儿童拥有良好的心理弹性。这种心理弹性表现为当学习中获得成功时不骄傲,当学习中遭遇困难时不气馁。只有帮助流动儿童建立良好的心理弹性,才能促进流动儿童健康、和谐地发展。

三、行为引导,提升流动儿童幸福度

对于流动儿童,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其心理关怀,让他们不仅从学业学习上接纳教师,更在日常的生活、生命的存在中接纳教师。对于流动儿童的数学学习,教师不仅要进行认知扶持、情感接纳,还要进行行为引导。通过行为引导,能提升流动儿童的幸福指数(幸福度)。流动儿童在数学学习中感受、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价值后,自然就能主动地融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去。

一般来说,行为引导就是要给流动儿童建立一个学习的标杆,给他们的数学学习树立一个榜樣。对于流动儿童正向的学习,教师应当给予积极的、激励性的评价。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流动儿童建立“一帮一”“一对一”“一服一”的帮扶对子,建立“小先生制”“互帮互学制”,还可以将志同道合的流动儿童建立一个“学习共同体”或“学习团队”等等。这样的行为引导能促进流动儿童的数学学习不断进阶。比如学习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时,有些流动儿童的学习团队还萌生了“探究圆锥的表面积”的欲望。基于此,我们给流动儿童的学习团队提供了必要的素材支持、方法支持,让流动儿童团队基于已有知识——“扇形的面积”展开积极的探究。学生主动地做圆锥,将圆锥沿着母线剪开等等。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圆锥侧面扇形圆心角越小,圆锥形状就越狭长。通过积极的探索,学生能够自主建构圆锥的侧面积公式以及圆锥的表面积公式。这样的行为引导,完全超出了教材教参的固化要求,没有功利性目的,有的只是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兴趣。这种兴趣,才是一种真正的基于生命成长、解放的“兴趣”。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流动儿童更是如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流动儿童建立学习坐标、成长坐标,引导流动儿童通过同伴互助、引领,不断增强学习力,促进流动儿童的学习行为向着理想的那方转化,向着成功的那方前行。

对于流动儿童的数学学习,我们不仅要进行认知扶持,还要进行情感接纳,更要进行行为引导,通过认知的、情感的、行为的综合治理,增强流动儿童的学习力,让流动儿童的数学学习不再“流动”。教师要为流动儿童的数学学习撑起一片“艳阳天”,让流动儿童在数学学习中成就“最好的自己”!

猜你喜欢

流动儿童指导策略小学数学
大学生思想行为偏误与指导策略研究
小学生记叙文习作课堂指导策略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小学习作复习“五步曲”
我的关怀德育梦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