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揣摩对话激发思考,模拟独白走进心灵

2020-10-21李秀玲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对话误区

李秀玲

摘要:一线教师由于理论修养不足,对于不够了解的教学课程,比如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戏剧剧本教学,就容易存在教学设计误区。模仿名师课例可以走上专业成长的“终南捷径”,对名师课例恰当整合,可以从模仿走向适合。本文是学习了北京程翔老师的《<雷雨>教学设计》之后,获得启发,在教学设计中揣摩人物对话,激发课堂思考,开展课堂辩论,深刻理解主题,并在课后整理自己的粗浅思考。

关键词:误区;对话;独白

一线教师由于理论修养不足,有时难免存在教学蛮干的情况;也由于缺乏名师指导,不免又有迷惑盲从的现象。如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戏剧剧本的教学,就存在着较为普遍的教学设计误区:

1.在没有条件充分准备和有效指导的条件下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独立艺术。戏剧与其他艺术类最大的不同之处便在于要通过演员的扮演,剧本中的角色才能得以伸张。但戏剧表演是另一个专业的范畴,并不属于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的重点。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所以高中语文戏剧单元的课堂学习永远不应该脱离剧本的文本。比如《窦娥冤》,这是元代杂剧,现今已无此剧种,仍然活跃在戏剧舞台上的窦娥故事也已大量改编了原著剧本,再模仿演出的价值不大。尤其是《雷雨》,巴金曾评价这部话剧“是一部不但可以演,也可以读的作品”,更凸显出解读剧本文字本身的意义不容忽视。[1]

2.用电影版《雷雨》视频欣赏代替文本学习。

视频资料当然可以用,但话剧视频优于电影视频,片段欣赏优于整部观看,先解读文本优于先观赏视频。视频欣赏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不宜喧宾夺主。

3.用小说教学法教授戏剧。不可否认,小说和戏剧在教学法上有相似之处,比如都需要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鉴赏语言,把握主题等。但二者毕竟是不同的文学体裁,不应该完全借用小说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戏剧。我们对于戏剧中更为集中激烈的冲突、更富有动作性和表现力的语言的特点应當多加分析。

一、揣摩人物对话,激发课堂思考

我在备课《雷雨》时,由于第四次上《雷雨》,总觉得分析缺少向内挖掘的深度。这时我看到了程翔老师的《雷雨》教学设计。他采用“对话”的概念,紧扣话剧的特点,依据戏剧的冲突,概括对话中的主要矛盾,让我豁然开朗。

1.把节选部分看作一个“对话篇”——三十年恩怨。

2.依据对话人物的变化划分“对话段”——旧情相认、父子相争。

3.依据话题的更改划分“对话组”——回忆梅小姐、梅小姐活着、来周家的目的;父子争斗、母子相见。

初见这种设计顿觉耳目一新,深思之后更觉巧妙准确。尤其是切分对话篇、对话段、对话组的方式,建立在学生丰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到简单亲切,学习兴趣浓厚。

我尝试用这种切分方式来梳理选文情节,并以之为基础来分析文本,整堂课既有好的切入点,又结构紧凑,纲举目张。

程翔老师对《雷雨》的文本解读走在了学术研究前列,展现了一位语文教育家的思考和教学能力。他在“教学后记”中说:“自从读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之后,深受启发......后来调整教学设计,效果大为改观。”

不得不说,模仿名师课例可以与名师进行更加有效的对话,走上专业成长的快车道,而一味依赖教学参考书往往视野狭窄,闭门造车。程翔老师是中国语文教育界的名家。他对《雷雨》的文本解读走在学术研究的前列,展现了一位语文教师深刻的思考能力和教学能力。优秀教育家往往具有很强的示范引领作用,一线教师应该主动向他们学习靠拢。而且向成熟的教育家学习,一定会事半功倍,受益匪浅。

二、模拟人物独白,走进人物心灵

海明威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冰山理论”,说他的小说就像“冰山”,他往往只写了“八分之一”,其余的“八分之七”都在“水下”。虽然南京大学的毕飞宇教授认为小说的性质决定了这是不太可能的。但同时,毕飞宇也认为任何一部好的作品都有它的言外之意。

《雷雨》这部话剧主要的叙述手段为演员的对白,即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与莎士比亚经典戏剧最大的不同是,全剧几乎没有独白,因而《雷雨》台词蕴藏着比其他话剧作品更为丰富微妙的言外之意。那些最令人回味的部分甚至可以用“水下冰山”来形容。那么,探寻水下冰山就沉了课堂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2]

我在《雷雨》教学设计中,又设计了如下的问题,让学生模拟人物独白,加以分析表述,以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1.周朴园和鲁侍萍对“梅小姐”的评价展现出三组矛盾:“小姐——姑娘”“贤惠——不贤惠”“规矩——不大规矩”。那么,当周朴园为何要称其为“小姐”时,给他一段独白,他会怎么说?当鲁侍萍说这个姑娘不贤惠,不规矩的时候,给她一段独白,她回怎么说?当年的梅小姐在河边留下遗书时,给她一段独白,她又会怎么说?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文本讨论的热情。

2.在“旧情相认”的对话段中,侍萍一步一步引导着周朴园认出自己。追问,当鲁侍萍最终允许对方认出自己之前,给她一段独白,她会怎么说?

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使学生感受到了参与课堂讨论的快乐,享受再创造的快乐,更深地理解了话剧语言的表现力。

三、激发课堂辩论,深刻理解主题

学习《雷雨》,所有人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是: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是假?这个问题牵动着每一个阅读者的心。

周朴园是不是真的对鲁侍萍有感情?

一开始,学生认为这是一个问题。讨论之后,学生意识到这其实可以看作两个问题,可以理解为过去是真,现在是假;怀念是真,感情是假等。

再追问:5000元支票能不能表现感情?

一开始,多数学生认为不能,因为这5000元是有条件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是为了摆脱麻烦,而且这点钱对周朴园来说似乎不值一提。

但当我提示学生5000元相当于125万人民币,而且周朴园不出钱也可以达到那些目的,学生进入了新的思考。得出的看法不一,真正形成了个性化解读。

结语

广大一线老师囿于时间、精力与术业专攻,无法走在学术研究的前沿,这很正常。但我们还应抱有不断学习、研究、阅读、思考、探索的姿态,敢于、善于运用新的研究成果充实、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

名师们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成熟的教学思想,也有相当存量的教育专著公开出版发行,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平台,打开了前进的通道。我们一线教师应该主动汲取营养,以期快速提升。

我们自己更不应该妄自菲薄,我们要尊重自己的初读体验,尊重文本的内在特点,尊重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我们也一定能发现语文教学中的别样风景。

参考文献

[1]程翔.《一个语文教师的心路历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毕飞宇.《毕飞宇小说课》

猜你喜欢

对话误区
圆锥曲线学习中的六种误区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解析几何常见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