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奶奶画家
2020-10-21明前茶
明前茶
跟着沈见华老师沿着弯弯曲曲的小巷去拜会双廊画展的参展人时,大家先是忍不住微笑,之后又肃然起敬。
所有的画家都是当了祖母的人,其中最小的54岁,最大的85岁。这些拿画笔的手,有的属于牛倌,有的属于渔民,有的属于菜农。最有知识分子气质的一位画家,包着花头巾,腰系绲边围裙,初中一年级文化程度,大名王淑和。但村里人都忘了她的名字,只叫她“文丽妈”。当上“农民画家”之前,王淑和老人是队里的赤脚医生,平时务农,有人来唤,就去给人看病。她做赤脚医生时最大的贡献,就是接生了2946个娃儿。劳碌惯了的人,一旦老来清闲,特别不习惯。在靠山面湖的双廊,老人们度过晚年的方式,似乎只有带孙子、做家务和打麻将。王淑和老人不喜欢打麻将,一闲下来,觉得“充满每个骨头缝的精气神都被抽走了”。
画家沈见华老师从上海移居双廊后,目睹老人们的空虚,于是开始教她们画画。面对这些以前从没有拿过画笔的老人家,沈老师也不用教美院学生的办法来教她们。他专门做了一个敞口的颜料橱,就像一架横放的梯子,里面放上99瓶颜料,由她们自由取用。双廊的自然条件这么好,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山上跑的,样样可以成为笔下的题材。沈老师觉得,她们的画儿也应该是色彩斑斓的。
备齐颜料,钉好画布,老奶奶们画起画来,就像刺绣那么自然。整幅畫的构图呀,飞鸟走兽细部的特征呀,景物的远近透视关系呀,沈老师通通不教。他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白鹤并不需要人教它跳舞,画眉并不需要人教它唱歌。”意思是说,当地的文化与日常生活的美感已经给了老奶奶们“下笔有锦绣”的潜能,他的不教,就是最好的教。
那年2月底,王淑和说要画开花的桃树林。她路过那里时,见到奶牛、羊和母鸡正在开花的桃树下徜徉。它们悠然觅食,抬头望花,她被这无言的幸福场景感动了。但她没有画过牛羊,也没有画过开花的树,不知道该怎样下笔。沈老师找来苍山上的黏土,教她捏出牛羊的模样。说来也怪,捏得出来,也就画出来了。至于桃花的形状,沈老师找了一朵新鲜的花儿来,让王奶奶看太阳下花朵的投影,说:“照着画。”
5天后,《小树林》完成了。桃树们自由自在,不遵节令,有的在开花,有的在结果,有的嫁接了其他品种的好看的花儿。更有趣的是,树根全部裸露着,好像树也在偷笑着踮脚起舞,也在玩劈叉和下腰,也在猫着腰闪在别人身后捉迷藏。沈老师并没有批评她画得不合逻辑,而是心领神会地对她说:“春天到了,树也想到外面走走呢!最好像赤脚医生一样,翻山涉水,走遍四里八乡。”
王奶奶不免掩嘴偷乐。
3年过去了,王奶奶也有了一个小她3岁的女徒弟,大名李自旺。自旺奶奶加入画社的时候,问了王奶奶一个重要的问题:
“咱们已经是当奶奶的人了,为啥还要来画画呢?”
对此,王奶奶想也没想就给出了答案:“绿孔雀为啥要起舞?百灵鸟为啥要唱歌?海鸥为啥要飞翔?沈老师说得好,这和我们为啥要画画是一个道理哦。”
(摘自《泰州晚报》,水云间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