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教学对中小学生公民素质的迁移促进研究

2020-10-21贺超李海丹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1期
关键词:公民教育体育教学

贺超 李海丹

摘要: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公民素质的提高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有着特殊的意义。体育教学对提高中小学生的公民素质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强化体育教学的育人观念,通过设置具体和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和帮助学生确立合适自己的角色;还可通过角色扮演进行角色内化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

关键词:体育教学;公民教育;公民素质

一、体育教学

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洛克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教育由体育、德育和智育三部分组成,并认为体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体育教学是教育的下位概念,它是一个具有鲜明特征的可持续的动态过程。体育教学是一种复合型教育。“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属于日常口语称谓,它所指的范围主要是一堂课,其外延狭窄;而体育教学是师生双方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双边活动,其外延相对宽广,不仅包括体育课堂上的教与学,还包括课外活动中的教与学。体育教学的迁移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运动促进了学生意志品质的提升,运动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进而影响性格的塑造。

二、公民素质

(一)公民

根据辞海的释义:“公民通常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的主要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社会和国家的成员身份而存在,不仅是政治人,更应该是社会人;二是公民与国家之间有特定的关系,并具有相应的权力和义务;三是“公民”不仅是一个政治概念,而且是一个文化及历史概念。公民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的生理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培养,以及环境的影响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品质特征和身心特征。公民素质主要包括如下方面:一是主体意识。人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他是从事着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能动主体。二是权利意识。权利是公民存在的方式,是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保障,是参与社会生活、取得并维护各种权益的根据。三是责任意识。其与权利意识相联系。作为公民,要时刻意识到自己“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四是参与意识。参与意识是指公民依法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式参加政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治决策的自觉性。

(二)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是民主社会以公民理念为核心和目标而展开的培养一代代积极、负责、有效能的社会成员的教育过程,它贯穿于公民的整个生命历程,依赖于家庭、学校、社会和媒介的共同教育作用,是终身教育的过程。它既包括广义的公民教育,指一个国家采取多种途径,将社会成员培养成为具有忠诚于国家的意识及有效参与社会生活所必备的知识、态度和技能的合格公民,也包括狭义的公民教育,即指在各级学校中通过专门课程及教学活动,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爱国意识、民主观念、法治精神及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合格公民。

(三)我国公民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公民教育兴起于“五四运动”前后。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指出,教育要“以造就国民为目的”,要使国民具备人格、享有人权。新文化运动之后,“民主”“共和”“法制”等精神开始在人民大众的思想意识中萌芽。1922年,壬戌学制把“修身科”改成“公民科”,第一次把公民教育看成一门具体的课程。新中国成立以后,模仿苏联的宪法,“公民”仅出现在宪法等法律条文中,“人民”是当时使用频繁的词语。“公民”和“人民”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公民”通常被限定在微观领域,被认为与个人有关;“人民”则被认为是一种宏观叙事概念,阐述的是一种整体的合法性来源。1985年中共中央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曾决定在初中开设公民课,并组织编写了公民教育教学大纲和教材。1994年,公民课进入中小学课堂体系。2001年,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我国中小学形成了相互衔接的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小学低年级有“品德与生活”,小学高年级有“品德与社会”,初中有“思想品德”,高中有“思想政治”。尽管品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不是同一概念,但其中包含著诸多公民教育的内容,在没有单独设立公民教育课程的情况下,品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主要形式。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我国的公民教育尚未形成明确的公民教育目标体系。

三、体育教学对中小学生公民素质的迁移促进理论

(一)社会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模型模仿论,其核心思想阐述了社会个体可通过观察、模仿等方式间接学习他人行为而获得知识、技能和行为习惯,从而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个性。学习者在社会交往活动中,通过对榜样人物的示范行为进行观察、学习,以替代性反应的形式形成自己新的道德行为;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社会个体可以抑制已有的道德行为或消除内隐的认识和行为,转为外显的实际行为改变,强化已有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发展个体的自我调节能力。通俗地说,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德育应把环境的示范和个体的发展与认知调节机制结合起来,以使个体的行为符合社会上主流的道德规范或内心的道德观念,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发展自我评价能力。社会学习理论还指出,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可以通过口头说教的形式,也可以通过教育者自身的行为。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德技相长的体育教师、学生同辈群体中的优秀典型,都是教育学生的最有感召力、说服力的榜样,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可信性和感染性。体育教师要言行一致,把言教和身教结合起来,在人格、品德、情操等方面给学生树立榜样。三元交互决定论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基石。三元交互决定论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个人、行为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交互”是指事物之间互相影响和作用。交互决定论把个体的决定因素(认知)和环境的决定因素联系起来,这两种因素共同作用使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前后,都经历了三个空间:受社会关系制约的复杂空间,场地外人际交流的情感空间,场地内受游戏规则制约的人格完全平等的空间。

(二)角色承担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米德最早提出“角色承担理论”。这里的“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承担角色、角色扮演进行换位思考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理解,通过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模拟承担角色责任来反思现实角色的实际责任并进行角色内化;通过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与其他人的配合来克服个人中心主义。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情境,学生随着教学活动形式的改变处于不同的角色之中,这为学生的角色学习提供了众多的机会。体育教师应根据课堂内容、学生个性特征,组织和安排学生在队列、游戏、教学比赛中的位置,分配不同的任务。教师要用简单的言辞让学生明确自己所处位置的职责,使得学生在教师赋予的权利之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集体期望的、符合特定角色的行为,这有助于学生对角色职责、义务的理解,从而加速其角色职责内化过程。体育教学通过知行德育向生活德育转变,通过角色的内化来影响中小学生的知与行。

四、在体育教学中培养中小学生公民素质的实施策略

(一)强化体育教学的育人观念

传统体育教学过分强调运动技能的学习,利用各种体育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运动素质和体育兴趣,促进学生身体发展。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目标主要包括四点: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但是,这个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往往缺少量化的评价指标。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往往容易被教师忽略。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首先应把自己定位为一名人民教师,其次才是体育学科的教师。在素质教育的教學理念下,体育教师应该正确看待体育的教育功能,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规范教育,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同时,体育教师还要掌握道德教育的相关知识,了解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以育人为根本,强化体育教学的育人观念。

(二)在体育教学中公民素质教育目标明确化和具体化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置明确的公民素质教育目标:(1)在小学低年段,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参与体育游戏,了解游戏规则,培养规则意识;(2)在小学高年段,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3)在初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体育道德,使学生正确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但是,过多的公民素质教育目标往往会导致课堂“说教”太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目标分解,使之具体化。具体来说:首先,教师通过对课程常规内容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其次,爱护公物,在收取器材时不乱放器材等;再次,学习榜样,通过观察优秀学生的行为,可结合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及教师评价,学生自我教育,进行自我发展。

(三)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育即生活,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学校体育应避免机械式、灌输式的学习。如在进行跑、跳、投等练习时,学生往往对教学细节感到不惑:为什么要学习后滚翻?为什么要学习跳高?为什么扔个铅球有那么多讲究?体育教师应该借助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解释。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体育教师首先要选择具有健身性的教学内容,同时要考虑到该内容能否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是否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较高的价值。体育课就应该为学生呈现出人的精神、情感、态度、认知、价值观、是非观等方面的积极元素,让学生受到一种充满人性的关怀和教化,使学生整体的人格精神、生命品性得以生成和生长。在教学点评阶段,教师更要把体育和生活有机结合,与当前社会主流观念进行有效衔接,避免体育教学的“负迁移”。例如学完“投垒球”后,天性使然,许多学生会把投垒球的技术动作运用于生活中:在扔垃圾时,把垃圾当作垒球进行“练习”,这样不仅会给大家带来不便,长此以往,还会影响学生以后的生活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点评、总结时,务必把教学内容和生活经验进行有效衔接,让学生“有效迁移”所学技能和知识。

(四)指导和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角色

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帮助学生确定好自己的角色,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在体育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让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小组长、裁判员、发令员等),让学生直接参与,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进行反思。在比赛和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与不同人交往的心得,面对自己的队友、对手、裁判、观众,如何正确对待,这是一种“带着约束的思考”。通过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学生慢慢地就学会了认识他人、倾听建议、正确交际,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与个体精神的塑造也就此起步。

五、结语

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说过:“社会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没有现代化的公民无须再谈国家的现代化,因此加强公民教育对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的人。体育是教育的一种载体,体育教学中蕴藏着巨大的教育潜力。作为新时代的体育教师,除了传授给学生运动技能,更应加强体育教学的育人作用,以身体活动作为媒介去培养在身体、精神、情操等方面与社会相适应的公民,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迁移作用,培养出高素质、人格健全、自律的现代公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公民教育体育教学
西方新自由主义与高等教育中的公民教育:批判者的立场
公民教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公民教育
从专业宪法教育走向公民通识教育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