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在培养学生探究兴趣中的实践

2020-10-21杜春妍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1期

杜春妍

摘要:小学自然是科学启蒙课程,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不断探究的欲望是教师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探索认识世界的欲望强烈,这一阶段是培养和发展他们科学学习兴趣的关键期。“漂浮与下沉”一课是整个小学阶段有关“浮力”这一概念教学的第一课,因此,通过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沉浮现象的深入和持续的探究兴趣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小学自然;漂浮与下沉;评价活动

一、评价目标确立

布鲁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但是,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无法持续保持学习兴趣。因此,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持续地保持探究兴趣是自然学科低段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根据《上海市小学自然课程标准(试行稿)》(以下简称“课标”),二年级“漂浮与下沉”单元对应的是“物质世界”模块中“运动和力”主题下“常见的力”中有关浮力的内容。对应课标第一阶段的要求,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都会受到水的向上的力。“漂浮与下沉”是本单元的第一课,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知道物体在水中会漂浮或下沉,进而探究发现漂浮和下沉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向上的浮力。

結合以上要求,我们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等方法,知道物体在水中会漂浮或下沉,激发探究沉与浮现象的兴趣;(2)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漂浮的物体会受到水的向上的浮力,保持探究沉与浮现象的兴趣;(3)通过实验探究,发现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向上的浮力,发展探究沉与浮现象的兴趣。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三个教学目标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基于此,我们制定了如下的评价目标:(1)对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的现象产生兴趣,有进一步观察和探究的意愿。(2)对漂浮的物体为什么会漂浮产生探究兴趣,有进一步探究的意愿。(3)对下沉的物体会不会受到浮力产生探究兴趣,有进一步探究的意愿。

针对以上三个不同层次的评价目标,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们开展了不同主体的评价活动——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组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经历自我督促、同伴督促再到组长督促的学习活动,实现评价为检测、激励和促进学生学习服务。

二、评价活动设计

基于以上教学和评价目标,结合“漂浮与下沉”一课的教学活动,评价活动的具体情况如下。

(一)精选材料,做好自主评价,激发兴趣

“预测和观察”环节的教学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物品入手,教师选择笔、橡皮、塑料垫板、回形针、蜡烛等十多种学生常用物品为研究对象,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如果将这些物品放入水中会怎么样呢?”引导学生对这些物品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进行预测并做记录,然后通过实验验证,最后比较预测结果和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归纳、发现。这一环节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探究沉浮现象的兴趣。教师通过先预测后实验的过程,以及物品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与学生的预知出现反差的必然,使实验的结果和学生的预测出现一些不一致的情况,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被调动起来。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兴趣由无到有、由弱到强。

本环节的评价活动设计为学生自主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实施评价,以检测、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及时调整学习态度、改进学习状态,促进学生关注自己的学习情况,由外而内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做到如实评价,避免因虚荣心或自信心缺乏而导致的虚假评价,教师在指导学生以自评表开展评价活动前,应提出如下活动要求:(1)根据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如实评价;(2)自评结果受同伴和组长的监督,对于如实评价的同学,同伴或组长都可以再给予一颗星的奖励;(3)经同伴或组长举报的不实评价,自评结果无效。

(二)体验成功,落实组内互评,保持兴趣

在“实验与交流”环节中,我们顺应学生的认知需求,首先探究物体漂浮的原因。我们以学生喜爱的海洋球为研究对象,让学生探索:海洋球在水中为什么是漂浮的呢?学生通过小组实验探究,逐个体验发现:海洋球被压入水中,一松手就又回到水面,再压,又浮上来!在组内反复的尝试中,在组员的交流中,学生快乐和惊奇地发现:原来海洋球是被水中的一股力量托起来的,这股力量就是水对物体产生的向上的浮力,物体在水中漂浮是因为受到了水的浮力。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通过组内探究,经历了协作和分享,体验了成功,保持着对沉浮现象探究的浓浓兴趣。

同伴互评能为此教学环节锦上添花。本教学环节以小组探究为主要活动形式,为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探究的经历和成功的学习体验,活动要求组内成员按照一定次序轮流操作参与实验探究。因此,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表现都受到同伴的监督和关注。所以,通过组内互评落实本环节的教学评价,更能突出学生的学习和成功体验,为其持续保持学习兴趣提供助力。为了避免同学之间因友谊等出现的不真实评价,保证互评结果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评价活动开展前,教师应提出以下活动要求:(1)根据同伴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如实评价;(2)组长和本人有权监督评价结果,对于按要求实施评价的同学,组长或本人都可以再给予一颗星的奖励;(3)经组长或本人举报的不实评价,互评结果无效。

(三)问题引导,开展权威评价,发展兴趣

在“思考与验证”环节,开始老师就抛出问题:“我们通过探究知道了漂浮的物体是因为受到了水的向上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呢?”课堂瞬间安静下来,学生陷入思考。很快就有人举手发表想法:“铁块不会受到水的浮力,如果受到浮力那么它为什么没有漂浮呢?”“铁块不会受到水的浮力,因为它是沉在水底的,不可能受到水的浮力。”……学生纷纷举手,想要告诉老师这个问题实在太简单了。接着,教师再追问:“你们能证明自己的观点吗?”学生这下犯难了,绞尽脑汁地想办法。教师问:“刚才的方法还能用吗?”学生纷纷表示:“铁块原本就是沉在水底的,按压的办法在这里行不通了。”“那么还能采用什么方法呢?”教师觉察到学生在这里遇到了困难,是到了指导他们跳起来去摘那高处的桃子的时候了。教师接着说:“压不行,那么抬可不可以呢?”孩子们恍然大悟:“如果铁块也受到浮力的话,那么在水中抬起铁块会比平时省力!”教师鼓励孩子们试试看,结果发现靠手的感觉很难区分。那么还有没有更科学的方法呢?教师出示实验材料:一个橡皮筋(分别与两个回形针相连)、尺、铁块和水槽。接下来的事情顺理成章:教师首先提醒学生关注橡皮筋和尺的作用,接着实验方案在师生讨论中很快达成一致,各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并做记录。最后学生惊奇地发现:原来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在整个过程中通过教师教学问题的引导,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逐层深入开展探究活动,使其对沉浮现象的探究兴趣进一步得到调动和发展。

显然,教师评价和组长评价更适合本环节的评价活动。这一环节,学生在教师教学问题的引导下,经历了思考—猜测—实验—交流的探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凸显高级思维活动,学生间的学习差异性明显,即便是在小组活动中,学生间的表现也迥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不能对自己的学习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教师的实时评价和组长评价的介入,能更好地使学生认清自己的学习状况,引导学生进一步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组长评价是由各小组的组长组织,在本小组内落实。为了保证组长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在评价活动开展前,教师应提出以下活动要求:(1)根据各组员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如实评价;(2)本人及组内其他成员可对评价结果进行监督,如有不实,可报告给老师,经查确有不实的,则评价结果无效;(3)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会巡视指导,如果发现有评价不实的,则评价结果无效。

本节课的三个教学环节,通过开展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和组长评价及教师实时评价,使每位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在每次评价活动中,每个学生既是评价的主体,又是评价过程和结果的监督者,通过给自己评、给他人评、被他人评,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既体现了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又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有效,从而更加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

三、评价实施与改进

在课堂上,学生按照要求在三个教学环节中分别完成了自评表、互评表和组长评价表。为了从总体上把握全班学生在各学习環节中的投入情况,找出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哪些地方、哪些环节的教学对学生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课后我们对评价表所反馈的信息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和分析。

我们发现: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都能以足够的热情投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说明本节课的教学从整体上来说能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对统计结果进行逐项比较后,我们发现:动态的、有趣的操作类活动对学生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比如实验),而静态的、富有难度的思考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环节二中的预测)。这一现象既鼓励我们在教学中要多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也提醒我们需要在问题引导方面做出改进。如比较环节二和环节三的实验预测部分的学习评价,我们觉得,教师今后在设计问题时,不但要考虑问题的引导性,还要重视问题对学生情感的影响。环节三的问题“下沉的铁块会不会受到水的浮力”让学生感到匪夷所思,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冲击,因此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环节二的问题“海洋球在水中为什么是漂浮的”,大多数学生是心知肚明的,对他们来说,不但没有新鲜感,而且满足不了求知需求,因此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如果将环节二中的原因预测部分由“教师提问题学生猜测”改为“教师鼓励学生在观察现象后提出自己的疑问或想要了解的内容”,则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的积极性也会更高。

对于学生来说,教学评价在促进他们的课堂学习和培养科学学习兴趣方面的效用如何呢?基于此,我们还开展了题为“谈谈你在教学评价过程中的感受”的课后调查活动。活动围绕学生“课堂上自我评价时,课堂上组内互评时,课堂上组长评价时,课后看到教师的评语时”等方面的感受展开,从学生的感受中可以看出,教学评价本身就会引起学生情感和认识上的改变,在指导学生学习和培养学生探究兴趣方面具有即时性,对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及学习兴趣的形成和保持、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具有明显的作用。

(责任编辑:韩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