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0-10-21邓林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13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摘  要: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是对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有助于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对实施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可能的对策,有助于我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开展,有助于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随着我国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和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全面开展。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传统制度的约束

新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不断出台,但是却很少针对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去修订原有的传统的政策。出台的新政策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激励作用,但是未修订的传统的旧政策大多数情况下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会形成约束作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就会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生制约作用。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要求教师准备好课程标准、教案等资料,并将要讲授的内容最终以PPT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的要求对传统的理论课教学是合理的,因为传统的理论课教学准备齐全一套教学资料后只需要做适当的修订就可以使用很多年,所以在开一门新的传统的理论课前,事先花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准备好整套教学资料是合理的。但是这样的要求用于现在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课程研发和教学,就是极不合理的,现代技术日新月异,一门新课,如果必须要把所有教学资料准备齐全后才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那么有可能这门新课的教学资料还没有准备齐全,这门新课的技术就已经过时、被淘汰了,即使没有过时,也存在准备时间很长,使用时间很短的现象。由于现代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对开设的新技术课程必须有一定的包容度,不能完全按照对传统理论课的要求来要求新开设的新技术课程。

在颁布一些新的关于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政策的同时,还必须根据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特点对一些旧的传统的政策就行适时的修订,减少因为政策与政策之间有冲突而对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造成的阻力。

二、师资力量不足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教师资就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作为职业教育教师,既要懂理论,又要懂技术,还要懂操作,还要有淡泊名利、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对职教师资的培养也远比对传统学术型师资的培养困难得多。我国曾经增设和组建过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期望能通过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培养职教师资,解决我国职教师资短缺的问题。但是有研究者统计,至2013年,八所职技高师院校全日制在校生大约为11万人,校均1.4万人,但有调查显示,八所职技高师师范专业教育的比例都比较低,有的院校甚至不足10%,显然,即使是按60%的比例测算其师范专业人数,每年八所职技高师院校为社会输送的职教师资数量仅为2万人左右,数量也非常有限[1]。除了建立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我国还正在探索职业教育在职教师培训,职业教育学位教育等方式来解决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但时至今日,任没有完全解决我国职教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

现在技术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我们的职业教育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必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自己学会了才可以教授给学生。但是职教领域的生师比长期不达标,职业教育教师忙于上课,忙于应付各种事务性工作和检查,能够用于学习的时间并不多。再加上高职百万扩招,使得生师比问他更加突出,教师能够用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时间更少。

希望在加大对职业教育硬件投入的同时,能够加大对职业教育软件的投入,提高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待遇,增加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培养,扩宽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招聘渠道,增加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数量,使职业教育工作者有合理的工作和学习时间。

三、企业参与动力不足

改革开放以后的校企合作问题,是一个在市场经济时代建设校企合作关系的问题,既然所处的是市场经济时代,就一定要把问题放在市场经济的制度环境中去思考,而不能再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方式,然而我们现在恰恰正是在这一点上出现了偏差[2]。

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企业是需要大量实质性投入的。投入之后,有没有收益,有多少收益是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前首先考虑的问题。从历史的经验和国内外的经验喝实践来看,企业能够长期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获得的收益比付出的成本多的企业很少见。即使某个企业能够长期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获得收益,在利益的驱使下,这个企业很可能会轻松办企业重视办学,最终会由一个企业变成一个学校。大部分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企业都是在特殊情况下临时性的参与或者在政策的驱使下被动的参与。企业不具备长期主动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动机。

现阶段,我们要督促有盈利能力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投入力度,下达其投入指标;对没有盈利能力的国有企业,可将其拆分后,将部分资产和人员注入到合适的职业技术学院。

现阶段可通过抵税、减税、奖励等方式吸引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投入力度。长远来看,我们要加大、加强理论研究,找到或者创造出企业通过参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既能保持办企业为主、办学为辅,又能长期获利的理论。最终使企业自觉、自愿的以办企为主、办学为辅,长期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并从中受益。

四、结束语

截至2018年,我国有职业院校1.17万所,在校生2685.5万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和在校生规模分别占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3]。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我国由职业教育大国走向职业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是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重要手段。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对策,就显得很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翠香.《职教师资培养: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J].《职教论坛》,2013年第25期,第63页。

[2]  徐國庆.《从分等到分类-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之路》[M].中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45-146页。

[3]  高靓.《锻造大国工匠奠基中国制造-新中国70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历程》[N].中国教育报,2019年9月27日。

作者简介:邓林,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职称:工程师。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