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创新思考

2020-10-21王勤明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机制创新校企合作

王勤明

摘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和教学特色,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也是建设“双高计划”的基本原则。“双高计划”对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与要求,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专业与课程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目标与要求,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特区”,借助企业化运行模式,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收入分配、混合所有制等方面深化改革,不断深化校企合,激发办学活力,提升育人质量。

关键词:双高计划;校企合作;机制创新

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将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10月24日,教育部、财政部公示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197个建设单位,从而拉開了“双高计划”建设进程。高职院校实施“双高计划”重要目标与任务,就是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实施产教深度融合、提升服务能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也是“双高计划”的基本原则。在“双高计划”实施过程中,学校如何创新高职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机制,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为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人才支撑成为各院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困境与挑战:机制冲突与改革阻力使校企合作深化受阻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双高计划”建设单位都是校企合作积极实践者。但随着校企合作不断深化,我们就会发现,来自方方面面的各类制约因素尤其是体制机制方面的因素已经开始对校企合作产生反向作用,深层次矛盾开始逐步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目标的异向学校和企业是两类不同的社会组织,“双高计划”建设

单位都是公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公益性、社会性是学校办学的办学特点,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学校的价值目标。企业是以追求经济利益为动力的社会组织,赢利性和追求经济价值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价值诉求和利益观不同,必然导致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产生价值观的碰撞与冲突,价值观的冲突与碰撞势必带来校企合作的社会效益减损。

(二)所有制的困扰在校企合作达到一定深度后,校企合作需要投入的人

力、物力(固定资产)和财力会越来越大,“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作为公办学校,要实施严格的国家的财务管理办法,确保投入的资金不流失,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对企业来讲,企业也要确保投入的人力财力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因此,在进一步深化合作面前,学校和企业势必都要考虑固定资产归属、利益分配和投入产出比等问题,尤其是涉及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时会犹豫不决,望难止步,势必影响校企合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三)管理机制的规约不少院校在和企业合作之初,不够重视合作管理问题,

甚至没有建立相关的管理机构来专门管理校企合作,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管理上出现的问题层出不穷,有学校大包大揽的,也有学校和企业各自为战的,对学校有利的项目企业支持不力,而企业也在尽可能借助校企合作的资源优势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导致一些本来非常有前景的合作项目因管理机制的制约无法落实。总之,缺乏严格科学的管理,必然会对校企合作的开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四)员工积极性相悖

在校企合作建立的混编团队中,由于员工归属不同,通常工作人员的收入都是由学校和企业分别承担。但混编团队成员承担的工作又是完全一样,这就造成了“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必然会影响到收入较低一方的工作积极性。另外,企业员工因为参与校企合作承担了比一般教职工更多的工作量,但在收入分配上得不到体现,造成员工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阻滞员工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五)自主权的缺失

校企合作开展过程中,具体的工作任务肯定是要落实到二级院系或者合作团队之中,但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和企业管理权下放不到位,承担具体工作任务的部门在资金使用、人事调配、评先评优、收入分配等方面没有明确的自主权,尤其是在具体的合作项目中,本来对学校和企业来说都是双赢的好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困难重重。例如,想用的人用不了、该奖的人奖不了,凡事层层汇报,事事审批,极大影响了二级院系和合作团队的项目实施。

二、目标与要求:“四个不动摇”体现出“双高计划”建设的价值追求

与普通高职院校不同,建设“双高”院校,对校企合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与要求。争创“双高计划”的院校不能满足于取得的现有成绩,必须重新凝聚建设目标。总体来说,就是以“产教融合、优势互补、形式多样、注重实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合作原则,校企双方团队深度融合,通过产业项目工作室进行双创人才培养,将合作专业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专业,将合作实训基地建成集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社会培训、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将专业学生培养成国内一流高技能人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双高计划”应当坚持“四个目标”不动摇。

(一)坚持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为核心的目标不动摇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职教育也同样承担这四大功能。其中,人才培养功能在四大功能中处于核心地位,在争创“双高计划”建设进程中,各院校都要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一是校企合作要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新时代,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开展校企合作,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主线贯穿于校企合作的全过程,在校企合作中筑牢政治方向、端正舆论导向、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占领马克思主义理论至高点,把学生培养成为听党话、跟党走,具有良好道德品格,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是校企合作要在培养高端技能型、管理型人才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与普通高职院校不同,争创“双高计划”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不能仅仅满足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而是要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建设制造业强国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基础上,下功夫培养既掌握高端技术技能,又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让“双高计划”建设院校的毕业生,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建设制造业强国的引领者。这对“双高计划”建设院校提出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要求,要达到这个目标,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示范,在真实的生产实践场景中培养技术技能全面、技艺精湛的高素质现代化人才队伍。

三是校企合作要在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新时代高职教育应高度重视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等劳动精神的培育,加强对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品质一流等工匠精神的磨练,打造团队协作、勇于拼搏、公平竞争的团队精神,注重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无私奉献、品质一流、服务至上等企业文化的融入,是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不能脱离真实的职业场域来进行,必须在企业生产和运营的实际环境真实体验和感受,做到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双高计划”建设中校企合作应成为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素质的主战场。

(二)坚持以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目标不动摇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教师队伍的水平是关键。“双高计划”应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升人才质量的根本,建立健全素质精良、学历职称结构合理、技术技能水平高超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如果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基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就是镜花水月。全面提升师资队伍质量,学校与企业都有着不可替代的责任与义务。一是企业要在建设高水平校企混编师资团队的目标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反映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合作双方是否建立了混编的师资团队。从企业发展和人才储备的需求来讲,加强投入人才成本,派遣技术骨干、企业家或企业领头人,长期与定期驻场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职责与使命,企业只有与学校师资组成相对稳定的混编团队,才能保证人才培养核心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是校企双方要在建设一专多能的师资团队方面强化合作。所谓一专多能,就是混编团队教师既能保持原有专业岗位能力,又具有合作方专业岗位资质,实现校企双方师资人员身份的模糊化。从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层面来讲,要完善教师成长和培养长效机制,强化学校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实际锻炼,获得企业岗位资质,具备胜任企业岗位工作的能力。另外,企业也要支持员工认真学习职业教育理论,积极掌握教学技能,提升教学能力,胜任教师岗位工作。

三是学校要在建设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方面肩负起主要责任。在混编师资团队的管理上,学校要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混编师资团队建设的第一要务,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混编师资团队的第一标准,要通过思想教育、标兵学习、双向研讨等形式,在师德师风的观念上实现双方人员优势互补和快速融合。

(三)坚持以高水平专业与课程建设为抓手的目标不动摇

专业与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核心和基石,对于争创“双高计划”的高职院校来说,一所学校的综合实力不是表现在开设专业和课程数量上,而是体现在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上,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主要通过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特色来体现,专业建设是否顺应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趋势,是否贴近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是学校办学的重要抓手。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课程建设与产业需求相匹配是决定其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所以,具有区域特色和产业特色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应成为“双高计划”建设的重要标志。

为更好地实现产教融合,在专业与课程建设中要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要将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的传统模式,转化为企业主导、校企双方紧密协作的办学新模式,校企双方要结合行业发展和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召开由相关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论证会,根据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科学论证,明确以学生就业创业为导向,以学生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体系,建立企业产业要求的专业课程新标准。

(四)坚持拓展高效益的社会服务功能的目标不动摇高效优质的社会服务既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也是高职院校的初心和社会使命。很多院校在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时,都是以校内资源为主体地位,为社会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争创“双高计划”院校,不仅要立足于校内资源,更要联合合作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向社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一是坚持社会效益和經济效益并重,提升校企合作的自我造血能力。“双高计划”建设中校企双方要在坚持社会服务公益性的基础上,高度重视社会服务的经济效益指标,通过对外技术推广和服务,收取合理的服务费用,减少对校企合作母体的资金依赖,将赢利资金投入到新的技术创新,反哺社会服务,这样便于形成良性的服务循环,能够不断提升社会服务的质量与效益。

二是要通过实施项目化拉通产业,建立社会服务的高效益良性循环圈。校企双方要拓展社会服务的眼界,将社会服务从相对单一的服务对象拓展到产业生态圈,通过合作建立项目工作室,着重对行业关键技术开展创新攻关,加强与产业生态圈企业的沟通与联系,用关键技术作为“链条”将学校、合作企业和其他生态圈企业绑定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提升社会服务的效能。

三、创新与突破:“双高计划”建设中校企合作“特区”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国家实施高职院校“双高计划”的目的就是甄选一批办学理论先进、办学实力强大的学校借助“双高计划”建设这一重大契机,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引路人,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示范,最终让我国的职业教育为国家战略的实施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人才培养贡献。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机制创新校企合作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辽宁国有企业改革体制机制创新问题研究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运行机制探析
阜新日报社:地方报业转型的探索与创新
关于政府审计几点问题的思考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