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的思考
2020-10-21刘玉龙
刘玉龙
摘要:我国的公共圖书馆总分馆制起步较晚,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将对总分馆制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展开调查分析,并且总结出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未来的发展中公共图书馆需要积极响应当地政府的号召,与区域图书馆展开合作,共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服务于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分馆制;现状;发展
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指的是在一个适宜的地域单元内,由一个统一的建设主体或者多个建设主体,建设一个提供普遍均等服务的“公共图书馆群”,形成覆盖范围广、服务功能全的图书馆体系[1]。这一模式起源于西方,我国的上海市在2000年的时候开始对总分馆制进行探索。
1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现状
1.1总分馆制建设以县级的公共图书馆为核心
全国各地在建设图书馆总分馆制的过程中,将县级的大型公共图书馆作为总馆,以乡镇或街道的文化中心站以及村级的文化活动室为总馆服务拓展的依托,建立起一套符合当地读者阅读需求的图书馆总分馆模式。县级的公共图书馆在总分馆制建设的过程中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其也对各分馆建设起到业务指导及模范带头的作用,可以说县级的公共图书馆是地方性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关键部分。
1.2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模式在各地存在差异性
1.2.1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指的是,地方政府统一规划本地区图书馆总馆及分馆的建设,总分馆制所需的建设资金由地方政府统一承担,总馆与分馆都由政府官方指定。一般当地最大的公共图书馆会被指定为总馆,所在地区的所有小型公共图书馆均作为分馆,总馆与分馆实行统一的借阅服务。政府主导型的总分馆制建设模式,由于政府起到了主导规划作用,建设所需的资金可以得到保证,各类资源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整合效率更高,能够满足当地居民未来数十年的借阅需求。但是这一模式也有一定的弊端,那就是政府的资金投入有限,导致政府主导模式下的总分馆建设规模较小。苏州、嘉兴等南方地区的总分馆制就是典型的政府主导模式。
1.2.2行业自主管理模式
行业自主管理模式指的是一定范围内的所有公共图书馆,在行业规范的指导下,以自愿为原则自主地组合成图书馆的总分馆,自愿地承担起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该模式其实类似于图书馆联盟,总馆一般由该区域内最大的公共图书馆担当,但是总馆对各分馆并没有类似上级与下级之间的那种约束力,分馆具有相对独立性。为了实现通借通还,总馆可以在图书数字资源构建、图书目录编订等方面对各分馆进行指导[2]。分馆的建设、财务及人事管理等其他事务均由各分馆馆长自主负责。由于该种模式下的总分馆制较为松散,投资的主体更加多元化,总馆与分馆的服务建设均依赖其本身对行业规范的坚守,社会约束力不足。上海、北京、长春及哈尔滨等城市的图书馆总分馆制就是该模式的典型代表。
2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规划布局缺乏合理性
目前国家只针对总分馆制建设提出了总体指导意见,关于总分馆制的建设与考核规范标准并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所以各地大多采取因地制宜的总分馆制建设方式。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性,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总分馆制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非常有限,所以在规划选址建设方面也受到很多限制。分馆的布局也不太合理,部分分馆所处的位置偏僻,标记也并不明显,读者借书与还书都不方便,违背了方便读者的初衷。
2.2专业的图书馆管理人员匮乏
虽然很多地区都按照指导意见建设了图书馆总馆及分馆,总馆与分馆也都配置了种类繁多的图书及光盘等,构建了数字化资源,但是却由于招聘渠道狭窄等原因,一些分馆的专业管理人员并不充足,难以满足读者的需求,分馆的服务也并不完善。
2.3业务指导不到位
在公共图书馆的总分馆制建设中,部分地区只关注硬件建设水平,却对于更为关键的服务体系构建等软件建设并没有高度重视。尤其是总馆没有对分馆进行相应的业务指导或者指导工作只流于形式,总馆与各个分馆间联系不够紧密,这些都导致多数分馆的服务能力提升较慢,服务效率持续较低,难以满足当地居民需求。
2.4部分分馆图书更新较慢
一些地区的图书馆分馆的硬件建设良好,各种设备也一应俱全,但是最为重要的图书资源却严重不足,图书的种类较少,更新速度也较慢,难以适应这个知识大爆炸时代的要求,读者对陈旧图书的阅读兴趣缺乏,导致分馆发挥不了应有的价值,造成人力物力上的极大浪费。
3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发展趋势
3.1兼具规范化与规模化
依据指导方针,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将以现有的公共图书馆为基础,在城市的各街道各小区、辖区内的农村均建设图书馆分馆,使得公共图书馆的数量逐渐增多,规模也持续扩大。随着人们精神生活需求不断提高,总馆与各分馆也要不断完善图书馆的管理办法,提高服务水平,使得总分馆制更趋规范化,满足当地居民的精神生活需求。未来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必定是愈加规模化,愈加规范化[3]。
3.2整合资源,共享图书
我国的很多地区都已经建设了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经济发达的市县总分馆制更加健全。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已经实现初步整合,但是在未来,资源还会实现更加全面地整合,民营图书馆、外资图书馆等都可以纳入图书共享的资源库中,甚至近两年某些城市出现的公共书屋也都可以纳入该资源库中,进行更加全方位的资源整合。在高效利用现有的图书、电子书等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吸纳民间的各类资源,实现整个地区内的资源整合与共享也是未来总分馆制建设的必然趋势。
3.3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现阶段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还处于初步建设阶段,未来还有很多完善的空间。多数分馆的管理模式以总馆为模板,这种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在未来需要继续精细化,才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关于分馆服务方面,可以充分借助大数据,分析整理本地读者的阅读喜好,提供更加针对性的服务。保持纸质书籍的常换常新,也要开拓创新数字化资源,切实提高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伏菊英.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的思考[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9,5:8-12.
[2]周萍,陈雅.我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模式比较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8,0(2):69-75.
[3]金武刚,李国新.中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起源、现状与未来趋势[J].图书馆杂志,2014,33(5):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