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普通高校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的路径研究

2020-10-21林健

青年生活 2020年12期
关键词:党支部建设积极心理学

林健

摘要: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骨干力量,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在分析普通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有利于学生党支部在工作中发挥更大效能。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党支部建设;高校学生党支部

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每个党员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者其他的特定组织,基层党支部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和监督党员的职责。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成效对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有很大影响。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骨干力量,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对于提高大学生党员队伍素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学科领域的一场革命,提倡心理学的积极研究取向,注重挖掘人所具有的潜在的建设性力量。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目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个人或集体主观层面的积极情绪体验研究;二是个体层面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三是群体层面上的积极组织系统研究[1]。积极心理学从研究取向、研究内容、关注重点等各方面拓展了心理学研究的视野,其影响力已日渐突出。

当代大学生更加渴望被尊重、被关注、被理解,更加追求自我实现。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一方面有利于通过更人性化的方式增强学生在受教育中的情感参与,从而激发党员参与组织建设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另一方面,有利于通过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支部团队建设,发挥学生党支部建设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带动作用,提高学生党支部的软实力。

二、普通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现状分析

本文以天津市某高校为样本开展调查研究,共1244名学生党员参加调研,年龄集中在18-25岁之间,其中黨龄在2年以内的党员有1100人(88.4%),3-8年党龄的党员有144人(11.6%)。本科生党支部863个(69.40 %),研究生党支部381个(30.60 %)。党员人数在7-20人的党支部最为普遍,占50.50%,其次为党员人数在20人以上的党支部(42.50%)、党员人数在3-6人的党支部(7%)。

(一)党支部建设满意度

党员普遍对党支部书记的工作具有较高的满意度,94.61%的党员认为其所在支部的党支部书记熟悉党务工作,党建工作成效较好。党员对所在党支部围绕中心、凝聚力量、干事创业方面的满意度普遍较高,79.10%的党员认为“优秀”,18.09%的党员认为“良好”。其中,学生党员身份(普通党员、党支部书记、支委委员)与这种满意度无显著相关。

(下转227页)

(上接226页)

党员对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的满意度较高,认为“效果好,凝聚思想力量”的党员占74.11%,认为“有效果,强化党员意识”的党员占23.63%。不同专业类别与党员对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的满意度不存在显著相关。

(二)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开展情况

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的形式主要集中在学习传达文件及领导讲话、讨论业务工作或业务培训、志愿者服务类活动、外出参观等。开展组织生活的形式与党支部类型存在显著相关。本科生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的主要形式依次为学习传达文件及领导讲话、志愿服务类活动等,研究生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的主要形式依次为外出参观、讨论业务工作或业务培训等。

针对组织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最突出的前两项为“党员参与度不高,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深入”(45.74%)和“参加组织生活会的积极性不高”(33.92%)。就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改进措施而言,33.30%的党员认为应运用“互联网+”等创新方式增强吸引力,25.90%的党员认为应坚持落实各项基本组织生活制度,21.40%的党员认为应“围绕中心工作设计和开展组织生活”。在更有效开展学习教育活动方面,党员们认为,“创新组织生活的方式方法”、“主动与实践对接,与群众需求对接、与中心工作结合”更为明显和迫切。

(三)影响党支部建发挥作用的原因分析

影响支部建设及发挥作用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党日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活力”和“党员积极性不高”两项最为突出,其次为“工作标准不明确,落实不严格”,“支部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考核机制”。在影响党员自身作用发挥的原因方面,“个人精力有限,党务与本职工作兼顾不当”最为显著。

(四)完善党支部建设的具体措施

1.党员教育管理最有效的活动形式

党员们认为,对党员教育管理最有效的活动形式依次为“开展征求群众意见活动,对党员开展民主评议”、“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开展谈心谈话活动”。

2.本人参加主题党日活动情况

91.63%的党员经常参加支部主题党日。党员身份(普通党员、党支部书记、支委委员)与参与活动的频率显著相关,支部书记与支部委员与普通党员相比,参与程度明显高于普通党员。党员对党支部在围绕中心、凝聚力量、干事创业的评价与党员参与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的频率呈显著相关,参与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的积极性越高,评价也越高。评价为“优秀”的党员中,经常参与党日活动的比例为93.40%;评价为“良好”的党员中,经常参与党日活动的比例为85.69%。

3.党员先锋模范

41.40%的党员认为本人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优秀”,有53.14%的党员认为本人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良好”,5.47%的党员认为本人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一般”。

4.寻求帮助

在遇到思想困惑、工作问题或生活困难时,有851人(68.41%)选择“会主动向组织反映,相信党组织可以帮我解决问题”,有255人(20.50%)选择“不会主动反映,担心给组织增添负担”,有194人(15.592%)“不会主动反映,但还是希望得到党组织的帮助”。党员们更关注于组织活动的创新性、灵活性和务实性,希望提高党组织的工作活力,多组织实践活动,加强学习交流,强化监督,关注基层工作,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开展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路径选择

积极心理学既关注人的内心冲突,也关注人潜在的各项能力,倡导人的积极取向,更注重挖掘人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各方面力量。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有利于党支部在工作中发挥更大效能。

1.增强党员在支部组织生活中的良好归属感。归属感是个体对所属群体的认同程度,是个体与群体的密切程度。对于不同的群体,归属感的维度往往也是不同的。党支部不同于一般群体,支部的组织生活要做到经常、认真、严肃,强调党员的政治教育和学习,注重党员的党性锻炼。结合党支部特点和学生特点,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以深厚且高级的社会情感为精神纽带,增强支部凝聚力。加强党支部团队建设、支委会建设,引导学生在党支部组织生活、主题实践、集中学习等活动中体验积极情绪,激发学生参与的内部动机,从而增强激发潜能的效果。

2.加强党建工作与学风建设的融合。学生党支部的主体是学生,支部建设要立足学生的主责主业,根据学生情况开展分类指导。以党支部为切口,立足学生需求,尊重和满足学生追求进步、寻求成长的发展诉求,通过专业实践、主题党日活动,搭建党员教育管理、专业培养、社会服务平台,实现活动共振;通过师生黨支部结对,整合学习资源,拓宽专业实习渠道,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党建带教风、端学风,针对师生需求,形成师生合力,发挥“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辅导员的育人优势,实现问题共解。

3.关注党员动态成长过程。大学生从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到预备党员、正式党员,再到党员继续教育和管理,是一个长期的动态成长过程。通过经常性谈心谈话、党员成长记录、成员答疑、榜样引领等,搭建成员之间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朋辈支持平台。建立渠道广泛、层次多样的党员经常性教育学习体系的同时,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拓宽党员发表意见的渠道,支持党员积极参与党员培养过程,挖掘并强化党员在受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体验。

4.建立高效、有特色的党支部管理模式。高效的管理模式可以很好地依托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发挥,从而推动党支部建设。党支部对于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服务和监督工作要做到规范化、系统化、体系化,在科学管理中养成符合支部成员特点、能够带动支部成员积极性、促进支部成员共同进步的特色文化氛围,凝练支部特征,形成管理规范、特点鲜明、凝聚力强、工作高效的党支部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吴永祥,关娜,王东红.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途径探析[J].教育理论研究,2011(12):121-122.

[2]程婧.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心理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博士论文,2019(6).

猜你喜欢

党支部建设积极心理学
加强高校医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几点思考
浅谈如何加强学院党支部建设
关于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探索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加强和改进油田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几点建议
“两学一做”专题教育背景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