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古勒津刺绣技艺的创造性传承研究

2020-10-21谭雨欣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13期
关键词:刺绣传承

谭雨欣

摘  要:刺绣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之一,深受人们喜爱。我国许多民族都有刺绣这项民间艺术,其中蒙古勒津刺绣是蒙古民族艺术之一,其形式多样,地域特征鲜明,体现了蒙古族特有的价值观、审美取向。本文通过对阜蒙县蒙古勒津刺绣的技艺和传承现状进行了分析,为蒙古勒津刺绣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了研究依据。

关键词:蒙古勒津;刺绣;传承

一、蒙古勒津刺绣概述

蒙古族刺绣同众多传统手工艺一样,在中华民族悠远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自古以来蒙古勒津的姑娘从小就学习刺绣艺术。《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县志》记载,蒙古勒津旗第一任旗主善巴于1637年定居于阜新地区,从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半农半牧的生活,并于此地区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共同开垦蒙古勒津地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蒙古勒津文化,蒙古勒津蒙古人在生活中就很注重刺绣艺术,而且应用范围广泛。心灵手巧的蒙古族妇女,仅凭一缕蚕丝线,几片绸缎,巧妙地缝绣出一件件凝聚生活哲理,包含人间情趣的各种服饰以及生活日用品,创造出了纹样粗犷、线条明快,色彩对比强烈,具有北方游牧民族风格和农耕风格的蒙古勒津蒙古族刺绣工艺。

二、蒙古勒津刺绣历史发展及地域特色分析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史称蒙古勒津(原为部落名,现转为地域名)。地处辽宁省西北部,东邻彰武县,北靠内蒙古库伦旗、奈曼旗,南望北宁市、义县,隶属辽宁省阜新市。蒙古勒津是部落名称,在《蒙古秘史》中称“猛豁勒真”,“忙豁勒真”、“蒙古勒津”、“满官嗔”等,明代也作“满冠正”、“猛古振”、“莽观真”等等,到了清代又以谐音译作“蒙古尔济”、“蒙古真”、“蒙古贞”等众多叫法。

据记载,历史上的统治阶级对于刺绣艺术也是十分喜爱的,他们的衣帽和生活用品也要用刺绣艺术来美化,忽必烈的皇后察必就是一位手工缝纫能手,创造性地发展了蒙古民族刺绣技艺,使蒙古族的刺绣不断地得到丰富、发展。明清时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喇嘛教盛行于蒙古勒津地区,妇女中刺绣水平较高者,花费很多时间刺绣佛像,这种劳动锻炼了妇女们的刺绣技巧,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刺绣的水平。1637年蒙古勒津旗第一任旗主善巴帅部众定居于阜新地区,蒙古勒津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艺术、手工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蒙古勒津刺绣尤为突出,绣出了很多刺绣精品,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蒙古勒津劳动人民的这些刺绣自然而不造作,朴实而无虚饰,在刺绣中质朴自然的歌颂了美好生活,是蒙古勒津人民智慧的结晶。

三、蒙古勒津刺绣技艺特点

蒙古勒津刺绣技艺主要运用在蒙古袍、帽子、头饰、靴子、烟袋、枕头顶等处;其图案设计寓意祈福吉祥、富贵长寿、生命繁衍等,彰显蒙古勒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蒙古勒津刺绣表达着蒙古勒津民族的历史和迁徙,民族的信仰与崇拜,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粗狂匀称的阵法,鲜明的对比色彩,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蒙古勒津刺绣朴素、生动、秀美、热烈的艺术魅力,形成了具有蒙古勒津民族独特风格的刺绣技艺。

从刺绣的针法上看,蒙古勒津蒙古族妇女刺绣时所用的顶针与农耕民族劳动妇女所用的顶针不同、针法不同,主要以平绣、贴绣、盘绣、锁边绣、绕绣和堆绣为主,色彩鲜艳,立体感强。与著名的“苏绣”、“湘绣”、“川绣”相比较,蒙古勒津的刺绣艺术不以纤细秀丽见长,而以凝重质朴取胜。其大面料的贴花方法,粗犷匀称的针法、鲜明的对比色彩,给人以饱满充实之感。图案内涵丰富多样、技艺细腻、民俗风格浓厚,使蒙古勒津刺绣几百年经久不衰,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蒙古勒津刺绣以棉布、绸缎、金丝绒等为衬底布料,以红、黄、绿、兰、白、粉、紫等各色的蚕丝线,用号码不等的钢针按照描绘的图案上下穿针引线,绣出各种纹样。主要绣品包括枕头顶、帽子、头饰、衣领、袖口、袍服边饰、长短坎肩、佛像、靴子、鞋、摔跤服、赛马服、荷包、褡裢等处,蒙古勒津刺绣艺术,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蒙古勒津妇女精湛的技艺和蒙古勒津服饰的无穷魅力,那些充满浓厚蒙古勒津文化内涵的艺术宝藏,吸引着后人不断地去探知,去感受那凝聚着蒙古勒津人民精湛的艺术珍品。

四、蒙古勒津刺绣传承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统手工刺绣慢慢走近世人的眼里,走出国门,不少流派进入了地方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少刺绣手艺人成为了非遗传承人。有了政府保护和助力,有了安心研究传统艺术的传承人,在礼品市场和收藏品市场上,刺绣也獲得热捧。

但高速发展的现代化,以及互联网时代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态,使非遗依附的社区文化生态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给非遗的传承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蒙古勒津刺绣作为一门古老的民族传统艺术,更要有所创新,让中华民族的非遗文化这颗明星更加璀璨夺目。中国的文化遗产已进入到渐变与突变交织的时期,““创造性传承””已成为当今非遗传承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创造性传承”不是另起炉灶和从零开始,而是一种文化的新旧交替和传承人的新老接替,是一个文化适应与再创造的过程。“创造性传承”即是为社区非遗传承的可持续寻找适应社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尤其要应对那些社会突变因素带来的传承问题,这种情境下的文化适应更需要创造性地寻找存活与发展的新方式。对于那些多民族的节日习俗文化和礼俗文化,传承的发展需要由民间社区民众意愿的文化选择决定。而对那些依托于商业流通领域和日常生活实用价值的手工艺类型,“创造性传承”可能更多来自于社区新生活的需求以及个体传承人艺术才能的发挥。现阶段,蒙古勒津青年一代对蒙古勒津刺绣工艺有了新的继承和发展,成为蒙古勒津刺绣艺术的优秀传承人,她们的刺绣作品已经大胆的借鉴并融进了苏绣、湘绣等刺绣工艺,图案设计气势磅礴、色彩艳丽、栩栩如生创造性的丰富了蒙古勒津刺绣的表现性,为蒙古勒津刺绣艺术增添了新的内涵,同时也为“创造性传承”的后续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浅谈中国传统艺术——刺绣[J]. 屠珍菀.科技风.2011(20)

[2]  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简介[J]. 董小健,斯琴.内蒙古艺术. 2011(02)

猜你喜欢

刺绣传承
男子刺绣
刺绣织成的日本传统美食
刺绣风尚
【花样盛年·欲望清单】华美刺绣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华美刺绣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刺绣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