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年的你》电影中的心理分析

2020-10-21赵秋雨

青年生活 2020年20期
关键词:心理机制成长意象

摘要:《少年的你》自上映以来,一直备受好评,从题材立意到演员的表现力都得到了很多好评。近日更是一举获得了包括最佳女主角在内的八项金像奖,可谓是实至名归。本文将从心理分析的两个角度——意象和心理机制来对影片进行分析,尽可能从心理角度解释影片强烈感染力和移情作用的原因。

关键词:成长;意象;阳光;心理机制;逃避自由

一、影片中的意象解析

《少年游》是在山城重庆拍摄的,也许崎岖的地形也象征着命运的起伏和不公。正如小北的住宅设计一样,就像是城市混沌与野性中的一个秘密洞穴,它对应着他生活重压下的阴郁心理和凶猛野性。如果把这部电影放在一马平川,四平八稳的北京或者西安,它将失去电影想要表达的情感的陡峭和尖锐。

电影中最感人的一幕是陈念和小北坐在各自的警车上,去接受各自的审判。车开在路上,阳光不断地照射在两个年轻的、仍然伤痕累累的脸上。从他们的表情,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第一次松了口气。这是成长。两辆警车最终分道扬镳,但年轻人的心始终在同一条路上,这也与电影的结尾相吻合。“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到世界的真相后热爱生活”。正是两人的相遇,让他们仍然想保护这个世界和他们所爱的人。虽然这种痛苦确实让人感到痛苦,但这两个少年得到了真正的理解和成长。

我认为阳光是这部电影中最重要的形象。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年轻人的希望。电影名字“少年的你”中包含的过去的隐喻也暗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悲剧。这里的少年不是年龄的划分,而是陈念和小北不服输、相信阳光的年轻心灵。年轻人的成长太痛苦了,但令人欣慰的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完全绝望,当他们意识到没有人能保护他们时,他们仍然仰望着阴沟里的星空,依然怀有希望。阴天过后,阳光进来了。另一层含义是世界的光明和正义。审讯室里,陈念和小北交叉受审有多揪心,他们之后的重聚就有多轻松。我渴望在阳光下与你并肩而行,所以我必须正直和光明磊落,但我也愿意永远跟在你后面,除了跟随什么也不做。这正是电影的最后一幕想要表达的。小北跟在陈念后面,陈念安慰着学生,浓郁的阳光洒在长长的街道上,就像他们年轻时的一个早晨,两个人在马路两边并行。当你最终能保护世界的时候,我仍然在保护你,你不会失败。

二、“逃避自由”的心理分析

所谓成长,就是个体化不断加深、自由不断发展的过程。长大后,我们可以自由独立地表达自己,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自己,成为真正的“我”。当人们想出“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的想法时,满足这一迫切需要的最直观的方法就是摆脱现有的模式,也就是所谓的“逃离自由”。这一概念是由埃里克·弗洛姆提出的,自由是人类生来就有的本能和冲动,并且随着人类的成长而发展。自由给人带来独立感的同时,也会带来孤独和不安全感。为了摆脱这种孤独感,许多人开始想办法逃离自由来重获安全感。

影片中的陈念,小北,魏莱和胡小蝶,他们都在以看似追求自由的方式逃避自由,代表了逃避自由典型的三种心理机制。

第一种机制:权威主义

权威主义就是希望依靠权威,通过他人、外物或者组织给自己带来安全感。这种类型的人崇拜权威,并投靠权威;同时自己又想成为权威,让别人也崇拜自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前者属于受虐倾向,后者属于施虐倾向。

魏莱就是很明显的权威主义中的施虐者,她建立了一个具有权威特性团体去欺凌同学,表现出支配和统治他人的欲望,有着强烈的施虐的倾向。徐淼是魏莱的跟班之一,为了不被欺负而加入了小团体,最后还是逃不过被欺负,一直忍气吞声,具有典型的受虐倾向。徐淼为了获得安全感,强烈地依赖着魏莱小团体,牺牲了自我,成了一个恶人,但从她放陈念离开又可以看出她内心善良的一面。或许她内心深处也知道这样做不对,但依然没有选择逃离,最后也没有逃过被霸凌的结局。她不明白的是,通过牺牲自己和依赖他人的力量获得的安全感总是暂时的和虚假的。

第二種机制:破坏欲

破坏欲就是当个体面对外界和人时,他们会感到无助的沮丧,从而产生孤独和焦虑。为了不遭受这种感觉,他们通常会选择毁灭或毁灭。

当自由带给人们孤独和焦虑时,人们的生活成长受到挫折和阻碍,而毁灭的倾向是对生活挫折最直接的反应。当毁灭的欲望因其他原因无法发泄时,它就会自我毁灭,也就是说,自我虐待甚至自杀。电影中的胡小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为被欺负,被孤立,没有人能帮助她,所以一步步走向了绝望,无法毁灭敌人时,只能毁灭自己。

第三种机制:机械趋同

机械趋同也就是从众心理。这是现代社会最常见的逃避方法。为了不被视为异类,也为了克服孤独,人们会选择按照家庭和社会提供的模板把自己塑造成普通大众的一员。把自己躲进一个群体,就可以免受攻击,获得依靠和安全感。

影片中的陈念一开始就是机械趋同的典型。陈念为了好好读书,不惹事生非,明知道胡小蝶被欺负也当做没看见,一开始警方介入调查时也选择了沉默。但她内心一定悔恨,不然也不会顶着众人的目光为胡小蝶盖上那件衣服。《乌合之众》这样说,“群体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真正的智慧却被愚蠢的洪流淹没了”。如果我们一直选择机械趋同,不发展自身的个性,是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的。

上述三种心理导致了不同的行为,但他们都选择依靠他人和外来事物而不是自己的力量来获得安全感,以逃避自由带来的孤独,代价是迷失自我。也许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有这样的困惑,但是真正的自由一直存在,这需要我们充分发展自己的人格,从内心与他人和社会互动。而且,每个人都能平等地享受自由,这才是真正的自由。虽然这在人类历史上从未实现过,但这是自由的价值和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范丽云. (2012). 张艺谋电影意象的诠释. (Doctoral dissertation, 浙江大学).

[2]艾瑞克·弗洛姆. (2017). 《逃避自由》. 党员生活:湖北(12), 77-77.

[3]丁梅. (1999). 弗洛姆逃避自由心理机制述评. 学习与探索(01), 54-56.

[4]谭昭君. (2011). 弗洛姆的“逃避自由”伦理思想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湖南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赵秋雨(1997.10-),女,汉族,江苏人,中央财经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心理学。

猜你喜欢

心理机制成长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浅析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心理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