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经传释词》的声训特征
2020-10-21高金铭
摘 要:本文就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一书在虚词研究的声训方法上的特征做了分析。指出《经传释词》的声训思想主要是通过语音线索阐明声近义通现象,从而对多个字进行了系联,同时对《经传释词》的声训的主要方法进行了分类,并分析了此书的声训意义及其局限性。
关键词:《经传释词》; 声训特征
《经传释词》是清代王引之所撰的解释经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王引之,清代训诂学家,王念孙长子,与其父王念孙合称“高邮王氏”。其学注重声音训诂,尤其注重虚词研究,创获甚巨。
一、《经传释词》的编排体例
《经传释词》一书共十卷,收虚词一百六十个。这十卷是按传统音韵学的“七音”三十六字母进行编排的。其中第一卷到第四卷收录喉音声母的字,第五卷是牙音声母的字,第六卷是舌音声母的字,第七卷是半舌半齿声母的字,第八、九卷是齿音声母的字,第十卷是唇音声母的字。《经传释词》按照声母发音部位份字编排,作者其实是在强调声母的重要,与宋元以来习惯运用平水韵编排的读书人不同,这反映了王引之强调声音训诂的方法。
二、《经传释词》的声音训诂
王念孙说过:“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今则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王引之在他的《经传释词》中就秉承这一观点,认为解释虚词不能以实义求之,而应循之以声。
(一)《经传释词》的声训思想
清代许多学者都认同“声近义通”的思想,贯彻“就古音以求古义”的训诂方法。王引之的《经传释词》研究虚词就是以古音为线索来推求词的意义和用法,大概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对虚词进行声训:
首先,以语音为线索,阐明虚词声近义通现象。例如:
《周语》曰:“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几,词也。顿,犹废也。言“荒服者王”,先王之训也。今犬戎氏以其职来王,而天子以不享征之,是废先王之训,而荒服来王之礼将从此废矣。故下文遂云:“自是荒服者不至”也。韦注训“几”为“危”,“顿”为“败”,则是以王为穆王矣。下文穆王得狼鹿以归,未尝危败也。韦说失之。)
韦注训“几”为“危”,训“顿”为“败”认为“王”是穆王,但下文“穆王得狼鹿以归”,并未“危败”,故王引之解释“几”为虚词,纠正了前人注释的失误。“几,其也。”“几”与“其”同音,可互训。
其次,以语言为线索,系联归纳一词多字。例如“盍”为“何不”,又为“何”,“曷”为“何”,又为“何不”,符合声近义通的原理。盍、何、曷语音相同或相近,意义可通用。
最后,运用了不同版本的异文版本来解释虚词。例如:《庄子·盗跖》中“盍不为行?”《释文》曰:“盍,何也。劝何不为德行。字亦作蓋。”盍、蓋根据《庄子》和《释文》这两个不同的文献可写作不同的字体,说明这两种字体互为异文,可以通用。
(二)《经传释词》虚词声训类别
王引之《经传释词》中所收录的一百六十个虚词中大概有五十个运用了声音训诂的方法來进行解释,例如:“兹、斯为此”“粤、于为曰”,以此方式表现声训。下面根据虚词与其通假字、意义之间的语音关系进行分类,大致有以下几类:
1.古同音。例如“不,弗也。”“否,不也。”“丕,大也。”其中“不”“否”“丕”古音同,互相通假。
2.声通韵近。例如“由,用也。”“猷,道也。”其中“由”“猷”二字都通“於”,是声通韵近的关系。
3.声通韵转。例如“爰”“曰”“与”三字声母相通,韵阴阳对转。
4.声韵通转。例如“能,善也。”“能”字通“而”“乃”,三者之间声韵通转。
三、《经传释词》运用声训研究虚词的意义和局限
与其他书相比,《经传释词》在考察虚词时单纯从声音方面进行分析,独具特色。王引之认为,“古今义语,别国方言”,往往将具有声韵关系的字假借为虚词,故后人从声韵方面进行考究是正确的。《经传释词》在依据传统“七音”三十六字母分别编排一百六十个虚词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将具有声义关系的虚词编进同一条进行阐释,其目的就在于彰显他的声训思想。例如书中对“因”的解释:
因,由也,声之转也。《书·禹贡》曰:“西倾因桓是来。”常语也。因,犹也,亦声之转也。《楚策》曰:“夫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已。”案,“已”字绝句,因是,犹是也。已,语终词也。言黄雀之自以为无患,亦犹之蜻蛉也。《文选·咏怀诗》注引延笃《战国策论》云:“因是已,因事已复有是也。”所解虽未了,而其以“已”字绝句甚明。今本改“已”为“以”,而以“黄雀因是以”五字连下句读之,则义不可通矣。
由此可以看出,“由”“犹”与“因”声母相同,都通假为“因”,此三字为一声之转。而且“因”字后的“允”“用”“于”等字也是一声之转,有着相同的通假用法,故这些字之间可以互相通假。一声之下的韵可以发生变化,意义则相近相同。
同时,王引之还在《经传释词》中把方言和古今语相贯穿进行声音训诂,破解了部分虚词的解释。例如书中对“羌”字的分析:
《广雅》曰:“羌,乃也。”《楚辞·离骚》曰:“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是也。字或作“庆”。《汉书·扬雄传》:“懿神龙之渊潜兮,庆俟云而将举。”张晏曰:“庆,辞也。”萧该《音义》曰:“庆,音羌。”王注《离骚》曰:“羌,楚人语辞也,犹言卿何为也。”义亦相近。
其中“羌”“庆”二字都为牙音见系声母的字,两字之间声通韵转,可以说将方言和古今语放在一起加以声训,是《经传释词》声音训诂的一大亮点。
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王引之《经传释词》一书也不免出现了许多片面的见解。作者在纠正前人把虚词误解实词之弊的同时又有些矫枉过正,即把应当是实词的字也误解成了虚词。例如《诗经·商颂》:“幅陨既长。”这句话中的“幅陨”即“幅员”,意思是说幅员既广大,而王引之却将“陨”字释为“云”,也做语助用。这种错误在《经传释词》中出现了不少,故此书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王引之.经传释词[M].长沙:岳麓书社,1985.
[2]宋彩霞.《经传释词》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
[3]梁保尔.论《经传释词》在虚词研究领域中的学术地位[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88.
[4]吴礼权.王引之《经传释词》的引据[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
作者简介:
高金铭,女,1994年12月,山东省淄博市,工作单位或所在学校学院年级及专业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方向:音韵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