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高效农耕劳动课教学探讨
2020-10-21陈思遥
陈思遥
【摘要】 本文根据我校劳动课教学的特点,结合新时期新理念的劳动教育思想,对完成一节优质高效的农耕劳动课必须做好的四个环节——讲解、示范、指导、小结反思进行阐述与探讨。
【关键词】 劳动教育 农耕劳动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2-067-020
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是广州市中小学生以劳动教育为主的学校。校园占地三十万平方米。办校以来,学校坚持在高中学生中开展以农耕体验为主的劳动教育,并以劳动教育作为广州学农学生的主要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等内容。作为一节优秀的劳动课,学生的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情感、劳动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都要有所提高。要完成一节优秀的农耕劳动课,教师必须在课程的讲解、示范、指导、小结四个环节上下工夫。
一、农耕劳动的讲解
在开始劳动之前,学生必须清楚了解本节劳动课的学习内容即这节课要做什么与课程的学习目标;课程中所需要的劳动工具;劳动要领;劳动质量以及关于课程中的安全纪律等要求。这些内容必须在开始劳动前让学生充分了解。由于我校劳动课都是以室外活动为主,劳动前的讲解多是在树荫下、草地上、田地里等开阔的地方。劳动前的讲解时间必须控制在课程总时间的四分之一内。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所有学生知道本节课要做什么、怎么做、拿什么工具、要达到什么目标。教师必须在讲解上不断总结提高。
(一)必须确保劳动课程讲解的通俗性
农耕劳动课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多样(主要包括:施肥、锄草、锄地整地、挖塘泥、果实套袋、挖番薯、收菜、开挖排水沟等),而且农田耕种的劳动术语繁多。教师在劳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应当从学生日常生活出發,以尽量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知识和技能。例如在“番薯地起畦”一课中,教师不仅仅需要教导学生掌握起畦方法,还要让学生清楚理解畦的作用,通过解释“畦”的规范写法,学生能清楚的认识到“畦”是在田里把土堆高,一方面利于番薯的生长,另一方面可以避免田地积水。通过理解与实践,学生不仅仅能够掌握种植番薯的劳动技能,同时也能够了解农田结构,扩大了学生在农业知识方面的知识面。
(二)讲解与示范相结合
教师在讲解田间操作知识的过程中,应当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只要将示范和讲解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够提高其讲解的生动性,学生能够在教师示范过程中学会农田操作技能。这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也能够提高教师劳动课程的教学效率。
(三)农耕劳动方法与数理化知识融合
例如:锄草课上,只锄草不锄泥是学生比较难掌握的技术。为了解决这个难点,首先学生一定要掌握拿锄头的基本方法与锄草的基本动作。但是往往是动作学的很像,锄草效果却很不理想。教学中引入物体重力加速度知识的讲解与教师示范结合,学生能生动的认识到锄头挥动的速度不是均匀的,越靠近地面,速度越快,锄出来的草含泥也比较少。所以在讲解中结合学生已有的数理化知识,能更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劳动工具的使用原理与技巧。
(四)激发学生劳动热情
教师在讲解劳动技能过程中,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教师需要明白,在课堂中学生是主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直接决定其学习效果。在劳动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更生动形象的教学术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劳动课程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例如:“木瓜地锄草课”一课中,上课前调动学生对木瓜的兴趣,提出公木瓜、母木瓜如何分辨的问题。又如在学生劳动觉得乏味的时候,和学生讲解一些田间各种杂草的形态、作用等知识。这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课堂的趣味性,学生也能够在掌握劳动技能的同时,扩大其知识面。
二、农耕劳动的示范
广州的学生基本都没农耕经验,劳动课用到的锄头、铁铲、斗车、箩筐等工具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通常以教师的示范动作作为学习的唯一标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避免出现不正确动作或多余动作。当教师的示范操作规范且准确时,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劳动技能,也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一)教师的示范要清楚。教师需要清晰正确的做好示范操作,务必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掌握教师的示范操作。
(二)选择适宜示范场地。示范场地一定要选择开阔,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到教师示范的地点。如果劳动地点是果园、树林等地方确实没有开阔地的,要分组进行示范。
(三)注意操作示范的方向。教师在劳动的示范操作过程中,由于不同学生所处的位置不同,示范时,多转动方向,务必使学生观察能看清晰、看明白,更快地学会操作技能
(四)重难点要慢动作示范。学生对劳动技能的各项操作并不熟悉,因此,教师在示范过程中,应当尽量放慢示范动作的速度,学生才能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观察学习。在必要情况下,教师还可以通过重复示范的方式,引导学生尽快掌握技能要领。例如:“野炊备柴”一课中,学生要用砍刀把长短不一的木材砍成一致长度。教师示范时,可以提出为什么砍柴一定要垫枕木让学生思考。让学生注意观察细的树枝与粗的树枝的不同砍柴方法,并用慢动作重复示范。
当劳动技能出现重点难点时,教师可以通过分步示范的方式教学。如“施肥”一课,学生如何准确、快速的把肥料倒到田里是这节课的难点。所以在劳动前,教师必须将倒肥动作分解为一抽竹竿,二提绳结、三扶桶底。通过分解示范,学生都能较好的掌握施肥的基本技能。
三、农耕劳动的指导
在劳动课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学习新的技能时不可避免会出现操作不规范的情况,此时教师就必须加强对学生不规范操作的修正与指导,这也是提高劳动课教学效率的关键。
教师的教导工作中,导的前提是教,教师必须不断强化其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其基本的操作要领。
(一)对学生的劳动技能、分工合作进行指导。首先,教师可以重点观察学生的劳动情况,一旦学生出现错误操作,应当立即给予指正;其次,当学生的劳动步骤、劳动方法以及劳动工具的选择出现错误时,教师应当耐心的给予指导;最后,当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出现同一个问题时,可以在课堂中进行集中指导,进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的教学旨在为学生排忧解难,其教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劳动技能,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除了劳动技能的指导外,教师还应对学生劳动中的分工、合作、团队精神进行指导。对劳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好思想、好行为、好习惯等要抓住典型事例,以此激励其他同学共同学习,提高劳动的积极性与团结性。
(二)指导应以鼓励与表扬为主。教师应当耐心给予学生指导。广州学生普遍并未接触农田操作,这就使得大部分学生在劳动课程中缺乏动手能力,学校开展劳动课程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多鼓励和表扬学生,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解决操作问题,使其能够真正感悟劳动光荣,在劳动中提高个人的整体素质。
(三)指導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为导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绝非劳动课的唯一目标,教师的教学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劳动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例如:“锄地整地”一个课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翻地的劳动技能,还重在培养学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劳动态度,并且让学生体验到粮食来之不易的劳动情感。通过反复的劳动实践,尽可能让学生在劳动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劳动习惯。
四、农耕劳动的小结与反思
在劳动课即将结束之前,教师还应当针对本堂课做好总结工作,即课堂小结。在劳动课的教学工作中,课堂小结是重中之重,教师和学生应当在课堂小结环节中,回顾此次劳动过程和劳动体验,教师还可以鼓励和表扬在此次课堂中表现较为突出的学生。除此以外,对学生在劳动中的不足进行批评和指正;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使学生对田间劳动有思考与感悟。
教师必须在课程小结工作中发挥引导作用,进一步深化概括本次课堂的思想和技能,做好劳动课程的小结工作,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不但使学生的劳动技能有提高,而且思想道德水平有提高。
必须将学生劳动成果的教育以充分发挥出来,这是激发学生相互学习的重要前提,旨在实现学生之间的共同提高。例如在“野炊备柴”一课中,每组同学看一捆捆堆成像小山的木柴都无比自豪。虽然每组同学各自的分工、男女比例不一样。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对自己小组的表现进行反思与总结,并能互相学习各组优胜的地方,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总体来说,农耕劳动课看似上课时候就是带领学生除除草,翻翻地,但是要把农耕劳动课上好、上精,课程结束后学生有收获有感悟才能达到劳动课的教学目的。所以劳动课教学中的讲解、示范、指导、小结是环环相扣,不可分割的四个环节。当教师能够有效的运用讲解、示范、指导以及小结等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时,才能够真正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出来。要想真正提高农耕劳动课的教学质量,务必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出发,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劳动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
图1学生翻地劳动 图2学生施肥劳动
[ 参 考 文 献 ]
[1]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39(11):12-17.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实的实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李四友.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3,(11).
[4]马玉升.加强劳动技术课的教学与管理[J].中小学管理,199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