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法:为数学课堂增添活力
2020-10-21徐勇
徐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问题导学法给初中数学教师创造了更多的教学灵感,问题导学法已成为初中数学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增添数学课堂的活力,数学教师必须重视引入问题导学法,通过提供更多、更好的空间,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数学思维。
结合生活实际,活化问题导学
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得法,首先要求数学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丰富问题导学法的内容和内涵。因此,数学教师必须结合生活实际,丰富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其次,必须优化问题导学法的作用,通过创建情景教学模式,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坐标系》时,可以依据现有的课堂资源,对学生展开情景教学。将横向第一排的座位当做横坐标轴,将纵向靠近窗户一排的座位当做纵坐标轴,让每个学生充当一个点位。然后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对学生进行提问,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进而使学生理解坐标轴的意义和作用。再次,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提升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最后,应重视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时间,多给学生留下一些消化知识的时间,进而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注重课堂教学,优化问题导学
由于每个学生的个体素质不同,数学能力也存在差异。为了让学生得到“公平性”的数学教育,教师可以借助问题导学法,巧妙缩小学生个体之间的数学素质差距。
首先,教师要积极完成备课工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搜索一些问题导学法的成功教学案例,再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不断对问题导学法进行细致性地分析与研究,从而总结出能够提升学生数学能力的教学方法。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从网上搜寻一些习题,对学生进行提问,使学生能够准确区分方程,进而更快速地找到解题思路。
其次,要注重把握初中数学教材的内容。通过由内及外,由表及里地细致性研究,找到初中数学各章节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对学生学习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再次,教师应考虑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方法及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通过制定严格的教学目标,做好课堂时间规划,使问题导学法能够有更多的发挥空间,进而弥补传统数学教学的缺陷。
最后,教师要重点研究问题与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通过吃透课程内容,将每个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
组织探究活动,细化问题导学
有效的探究活动能够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从而解决数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首先,为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能力,数学教师可以将组织探究活动与问题导学法有机结合,借助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更多的趣味性数学问题,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如在教学《多边形》时,教师可以对学生提一些问题,如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等。学生可以通过联想小学所学的数学知识,准确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再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将多边形的对角线进行连接,从而得出若干个三角形,然后再向学生提问题,如七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解答。
其次,要鼓励学生探究数学问题。让学生做好预习,并提前准备一个数学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带着问题自由交流,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教学重点。
最后,教师要将问题导学法进行延伸。通过与其他教师共同研究,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鼓励学生设计数学问题,将问题导学从教学方法变成学习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
可见,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创新问题导学法的形式,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保持专注力;再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更多趣味性的数学问题,引领学生趣味学习。
制定反馈体系,意化问题导学
虽然目前数学教师对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已经十分熟练,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建立相应的反馈体系来保证问题导学法的实质效用。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逐渐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层次,从而调整学生学习心态,促进学生提升数学能力。首先,教师应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通过问题导学法不断將学习内容深入化,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思维路线,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其次,布置梯度合理的数学习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同一起跑线上解决实际数学问题,从而实现“公平性”的学习。再次,要通过学生的习题,找到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加以指导,使学生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最后,应重视考虑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通过与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对问题导学法的意见。为了有效跟踪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教师应制定更加具有目标性的教学反馈体系。
可见,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利用问题导学法不断将学习内容深入化,不断将学习重点、难点问题简单化,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思维路线,进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总之,问题导学法是一种高效、高质的教学方法。数学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导学法,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向,提升自身的教学觉悟,从而设计更好的教学方案,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此外,在问题导学法的应用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要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经验,更好地体验和感悟数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洋口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