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0-10-21齐佳斯陶琳

青年生活 2020年26期
关键词: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齐佳斯 陶琳

摘要:沈阳市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却面临着很多传承方面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以活态性来传承与发展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为我国其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处的环境也发生了改变,沈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例外,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活态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因此,本文将从活态性角度去研究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问题,这对于发扬沈阳市的民族文化、增加沈阳文化软实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面临的问题

(一)传承后继无人

现阶段,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最重要的传承人由于老龄化原因已经面临逐渐消亡的问题。此外,在传统的传承方式中,大部分传承人对他们的技艺都极为珍视,只传给家族后人,甚至传男不传女。再有,现代很多年轻人已经不认可传统的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使得这些项目失去了市场,很难找到愿意学习的传承人了。

(二)缺乏宣传推广

对于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更多的停留在政府专家层面,很多群众并没有意识到沈阳地区独特的文化价值。事实证明,文化实力的提升扩大需要大力的宣传与推广,而沈阳市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市场运作不够力度,很难让外界人了解与认识沈阳传统文化。

(三)法律法规不健全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国已经颁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是国家层面的法律规范,缺乏各个地方如何保护的细节与措施。因此,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很难将国家的宏观规范落到实处。所以,不健全的法律法规很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有效的保障。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原则

(一)地域性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背景,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产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具有该地区独特的地域特征,因此在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也要注重地域性的传承,一旦离开它所生所长的这个特定的地域环境,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生命活力,也就谈不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了。

(二)多样性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地域差异,因此世界上这么多国家这么多地区就有了多样化的地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内容,在不同的区域内呈现出不同的生活内容。因此,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各个地区不同的文化特征,维护世界文化多元化共存。

(三)可持续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必将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有些急功近利的开发与保护模式将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着消失灭亡的危机,因此,在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问题,这样才能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有效的发展与传承下去。

三、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发展对策

(一)保护与培养传承人

首先对于优秀的传承人要给与称号认定,这些称号意味着传承人得到社会认可,提高传承人的地位和积极性。其次,对于传承人应该给予相应的政策补贴,有的传承人生活都无法保障,哪有心思研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因此适当的物质补助也有利于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再次,要明确传承人的传承责任与义务,这样使得传承人有传承的责任心。

(二)加强宣传与教育

要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如网络媒体、报刊杂志等,广泛的宣传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能够有效地增强广大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此外,要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加强对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再次,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活动,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次。

(三)健全相关政策

针对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我们需要制定更详细、更完善的法律法规,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出与沈阳市相匹配的、具体详细的、地方性法规政策,这样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做到有法可依,给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发展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体系。

四、结论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保护已经到了非常关键的环节,本文通过对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从活态性的角度对其进行传承与发展,主要从传承人、传承方法、相关保护政策以及宣传推广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从而解决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发展,持续发展并弘扬沈阳市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希望通过本个案的研究,对我国其他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志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类学透視[J].浙江大学学报,2009,(05):27-35

[2]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步入规范里程[N]. 人民日报,2005-06-10(10)

[3] 贺学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思考[J]. 江西社会科学,2005,(02):34-35

[4] [韩]任敦姬.人类活的珍品和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 经验和挑战,2006:12-16

基金项目:2019沈阳师范大学大学生科研项目研究成果(W(A)2019094),2019年沈阳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研究成果(201910166244)

*通讯作者简介:陶琳,1981-,女,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电子信箱)22607222@qq.com

猜你喜欢

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日本民俗保护与工艺文化的“活态”发展
贵州民族民间活态儿童文学中的童谣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留住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