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2020-10-21韩小艳
韩小艳
【摘要】社会水平的提升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为保证学生的基本水平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积极寻找对接社会需求的教学方式,逐渐转变课堂结构形式,充分认识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结构,需要稳定好学生、课堂与教师三者间的关系。课堂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起到促进学生各项能力全面发展的作用,本文将重点研讨在课堂上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应用方式,并提出个人优化意见。
【关键词】初一数学 课堂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20-062-02
引言: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转变课堂氛围、提升学生注意力的重要媒介,作为连接学生与教师的基本工具,课堂是学生能力生成的重要区域,在发展学生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增加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有效课堂构建的目标。对于现阶段的初一数学教学来说,要想充分应用有效课堂的积极意义,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既定的效果。
一、初一数学提升课堂有效性的积极作用
(一)从教改方向分析
教改的逐渐深入,为教师带来多种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师教学的压力。新模式的开展需要时间和教学实践内容的累积,不同的教学方式若教师处理不当,学生在课堂上无法第一时间明确教师的主要目的,难以形成与教师间的有效沟通渠道,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学生产生不愿意学习和发觉学习无趣的情况。由此可见,课堂是稳定学生情绪和提升教师教学的重要地点。教师对课堂内容的计划和流程的实施,能够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进而影响到他们能力的形成。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师认识到在教学资源的获取中,应当拓展途径,但途径的拓展需要保证课堂有效性的前提条件,受到教学观念和机制的影响,构建初一高效数学课堂能够满足教学活动的具体要求,确保创新型活动开展的有效性。
(二)从学生发展方向分析
学生的发展应当是正向且层次不断深入的,为满足学生发展的原则,在教学中要选用对应学生发展方向的方式,而有效课堂的构建充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对于处于初一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学习能够加强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深度,并且在高效的课堂环境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以学习主人翁的身份加入到数学探究活动中来,有利于各项能力的养成。高效课堂契合学生发展中各种促进因素的生成,在学生发展的进程中增加多种符合能力发展要素的推进要素,使得他们在有机环境中精准定位自身能力,帮助形成后期学习的主要计划,有利于加快能力养成的进度,达到全面发展个人能力的目的。
(三)从教师水平提升方向分析
有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的水平与构建要求相匹配,为了保证结果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大幅度提升个人的教学水平。首先,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重新审视教学现状,不仅要对初一数学的课堂结构、内容以及学生的个人能力有精确的了解,还要审视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能够满足教学理论和时间的要求,此过程是教师更新自身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重要推手,引导教师朝着正向的结果发展;其次,课堂的高效性需要教师有控制课堂进度的能力,此项能力的产生应当基于大量的教学经验和实践,高效课堂的构建不仅提供了发展方向,同样也累积了充足的扩展经验;最后,教师要了解可以与高效课堂相融合的多种方式,这一过程也是教師学习的过程,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充分了解不同模式的优势,可以完善有效课堂的结构和流程,进而获得预期效果。
二、应用有效教学构建初一数学课堂的实践内容与思考
有效教学的具体应用范围不局限于课堂教学中,还包括备课环节和课后环节,以上两个环节均属于保证课堂有效性的前提条件,因此不应当独立而看,要以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来把控。
(一)课前准备阶段
有效教学的课前准备阶段,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基本情况,在全面考量他们的基本情况后,结合他们现阶段的发展水平和对初中数学认知结构的构建程度,判定在教学中应当使用的方法,对比多个优秀案例中使用的教学手段,甄选适合于本班学生的基本策略,并制作成课堂流程表。流程表的内容详略得当,对于学生学习起较为困难的部分着重显示,留出更多的时间供学生自我和合作探究使用,形成教师讲解与学生自我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特点后,设定能够提升学生积极性的办法,明确在何种环节使用何种对策,保证对策与使用时间的契合度。教学方案的设计需要教师严格把控学生的能力程度,理清不同学生在面对同样问题理解上的差异,从而完善课前准备环节。
就初一数学来说,教师首先要基于学生在小学阶段掌握知识内容的程度,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帮助他们更好的过渡到初中数学的学习中来,缓解由于年级和学段的变化带给学生在学习上的不良情绪。初一阶段的数学主要以提升学生的基础数学素养、深化数学结构为重心,教师应当重点把控学生在此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在课程设置方面,尽量以他们可以基本掌握和提升学习兴趣作为主要出发点,切忌为了提升学生能力而设置偏、难和怪的问题,给他们造成心理负担。其次,以“整式”部分内容为例,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对基本的数字和字母间的连接关系有了浅显的认识,并且通过方程的计算已经可以完成基本的合并同类项的题目,但对于多项式的具体含义以及多项式的基本作用和处理办法尚处于浅显的了解阶段。教师要结合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了解情况,先制定章节计划,然后结合每一节的内容难度,设置课时。此章节涉及字母和数字的内容较多,在选用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要尽量选用可以直观表达课程内容的模式,比如动画展示、多媒体教具等,或者在学习群中发布微课视频,引导学生深入到学习内容中,发挥课前准备的有效性。
(二)课堂讲授环节
课堂讲授环节是展现有效课堂的关键性步骤,教师前期准备都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为保证有效教学的效果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师生关系方面:过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停留在讲解和听讲的层面上,教师对学生施用单向性灌输的教学方式,师生关系有些紧张,学生很难表达出自身的想法。而有效课堂的构建,首要任务是转变学生与教师间的关系,为保证交流的准确性和亲密度,教师应当创设平等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和自己同属于教学过程中的研究者的身份,只不过教师需要在适当的时侯引导学生正确的研究方向,启发有意义的数学内容。刚进入初一的学生对于教师还具有选择性,对于高高在上的教师形象并不是大多数学生所中意的,因此教师要深切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积极展开互动,提升课堂的活跃度,缓解他们对于教师权威性地位的恐惧;(2)教学材料方面:刚进入初中课堂的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尚停留在感性认知的阶段,而教师急于给学生渗透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内容,难以保证他们主观意识的肯定程度,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材料的选择方面要积极联系生活实际,添加具有生活化特点的材料,建立与生活之间联系的同时,提升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例如,学习不等式组的有关问题时,学生不清楚学习此类问题的意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简单的不等式组的计算转变为与现实生活接轨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意义出发,感受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对生活的指导意义。以为例,教师可以把此不等式转化为与生活相关的内容:商店购置一批饮料,为了增加销量,商家出具两种营销方案:第一种是满四瓶减五元,另一种是满三瓶减一元,商家最终的定价在什么区间内可以保证第一种促销方式比第二种促销方式赚钱。将不等式转化为学生习惯的实际生活内容,能够缓解对计算类问题的抵触情绪,提升课堂效率和效果;(3)教学形式方面: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的教学方法种类繁多,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开展的目的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方式有:分组教学、探究式教学、微课教学、活动式教学等,以分组教学为例,教师在使用此种方式的前提是明确不同学生对于展开讨论内容了解的程度,分成的组别要具有均衡性,每个小组成员的总体水平要维持基本一致,对于同组的学生采用分层考核的方式。在全组成员能够深入到学习中去的前提下,重视每个学生的研究过程,考核的基本原则也同样重视学生的探究情况,对于拥有不同数学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显示出整体统一、个人分层的教学面貌。
(三)课后作业环节
课后作业是检验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后作业的时间,设置有助于加强知识内容理解程度的题目,帮助学生重新回忆课堂内容,引导他们在自由时间内能够形成自我学习的意识,进而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课后作业的设置可以尽量采用学生喜欢的形式,比如网上答题、课外活动和探究式内容。网上答题方面,以“相交线”内容为例,教师可以设置答题页面,采用图形与答题相结合的方式,给出题目图片,让学生选择出现的邻补角、对顶角、同位角等,每个小问题设置答题时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结束页面答题后,系统自动给出分数,并配以激励性话语,提升学生的自信心。采用积分式的办法,经常活跃在交流平台上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积分奖励,积分达到一定的数额即可晋升阶级,学生在感受趣味性的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并且教师通过后台数据,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便于后续教学计划的制定。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一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为保证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平稳过渡,教师应当积极运用有效课堂构建的思想,在提升自我教学水平和素养的基础上,扩充教学手段,选用适合学生发展的模式,增强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肖媛元.初中生数学逆向思维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9.
[2]蒋志谦.初一学生数学运算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9.
[3]李进.初一学生整式乘除逆运算应用错误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4]雷玛丽.初一学生几何直观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延边大学,2019.
[5]任小清.初中数学课后作业设计的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9.
[6]贺瑜.新形势下初一数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D].宁波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