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大学生就业心理常见问题及解决途径

2020-10-21侯越

青年生活 2020年22期
关键词:解决途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侯越

摘要: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因就业能力不足、就业认知偏差等问题,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就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学生个人共同努力来解决,最终能够帮助学生实现顺利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解决途径

大学生群体是国家高度重视的群体之一,大学生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近年来,每年就业季都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受到社会、家庭、学校、自身等多方因素影响,随之产生不同的结果和问题。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折射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就業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会对大学生顺利转入社会角色产生极大的影响,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时解决好这些问题,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促进这一群体健康成长发展,进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常见问题

1.认知偏差

大学生就业是个人与社会进行融合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将逐步实现个人的社会认可和价值,这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步。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通常会表现出自卑和自负两种心理认知的问题,这与学生的性格、生活环境、个人能力累积等都相关。呈现自卑型心理的学生,大多性格较为内向、敏感,对自身认知比较清楚,但同时也多伴有就业能力欠缺。这类学生因为对自己的不足有较为清晰的认知,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会给自己设置一个心理门槛,求职过程中会表现出紧张、羞怯、不安等情绪,进而不能将个人优势良好的展现出来,错失就业机会。呈现自负型心理的学生,大多成绩较好就业能力较强,性格较为外向,这部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有一种舍我无他的心理,认为自身具备胜任任何自己理想单位的能力,在求职过程中会不降低条件,与企业在一些问题上因不让步而难以达成一致,最终失去就业岗位。

2.情绪失调

当前大学生就业已经由分配转为自主择业,高就业竞争带来高就业压力。很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因为择业方向不适宜、择业目标过高、自身就业能力不足等原因,使自身就业压力过大,进而出现心理波动。这种心理波动如果是暂时的,能被有效调整的,就不会衍生其他问题,但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和纾解,就会产生心理情绪失调,呈现出焦虑甚至抑郁的心理状态。当前,焦虑是很多大学生在择业阶段表现出的一种情绪,往往呈现出焦虑不安、紧张恐惧、顾虑重重,即使父母、老师、朋友等身边人给予安慰劝诫也不能缓解其这种状态。一部分大学生因为在求职过程中遭受过多的失败,并且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纾解,出现抑郁心理,表现出一种低沉、忧郁、沮丧或者压抑的精神状态。日常对自己预期过高或要求严苛的学生,或者性格极为内向的学生,是出现抑郁心理的主要群体,要引起高度重视。

出现就业心理问题的学生,融入社会多有不顺,很多学生会出现消极待业,岗位不适等情况,对其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带来负向影响。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成因

1.外在就业环境发生变化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每年就业季都被称为最难就业季,大学生就业环境出现变化。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家经济增长下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就业压力更是陡增。从以往的包分配到自主择业,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已发生绝对的变化,而随着就业市场对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标准,大学生的就业环境更是对其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大部分毕业生虽然对就业难度有心理预期,但这种预期并没有转化为就业准备的行动,使其毕业时远不能应对其所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同时,一些企业过于执着于毕业生的院校层次和学历层次,使许多非名校非研究生层次的学生失去了同等竞争的机会,让这一群体学生在求职时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增加了其就业心理焦虑。

2.学生自身就业认知偏差

大学生择业时,首先要对自身有全面深入正确的认识,不能盲从,更不能消极,应该能够选择最适宜自己的发展路径。广义的就业,可以理解为本科毕业后的各种发展方式,包括考研、考公、企业求职、基层就业、入伍参军、自主创业等等。大学生应该首先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其次,大学生要对外部就业环境有充分正确的认识,要充分评估各种就业发展道路的优劣势,特别是能够结合自身实际去评估,不能跟风选择,也不能主观臆断,更不能消极等待。一些大学生习惯于随大流,看其他人考研就跟着报考,看其他人考公就跟着准备,看其他人选择一线城市就蠢蠢欲动,这些行为选择不是基于自身实际作出的判断和选择,而是复制他人的职业发展路径,最终导致失败。第三,大学生要对自身有全面客观的认识,要明确自身的就业优势和劣势。一些学生缺乏对自身的认知,过于理想化或过于苛刻,使个人认知出现偏差,这也直接导致个人就业发展出现偏差。

3.学校和家庭支持不足

大学生作为在校生其社会经验、职业认知,甚至是自我认知都还存在不足。学校和家庭在其就业过程中应该发挥重要的指导和帮助作用。首先,学校作为人才培养主体,应该在专业能力培养、就业能力提升、就业心理疏导上给予系统、持续、及时的指导。目前,高校都设有就业指导部门和心理健康中心,这些单位虽然开展了各种指导活动或咨询辅导,但这些工作开展过程中或过于注重面或过于注重点,尚未能在过程和效果二者间找到一个最大的平衡点,出现工作部门很忙但学生受益不明显的问题。其次,家庭作为大学生的归属,应该在就业过程中给予学生心理上最大的支持。但受家庭成员受教育层次不同、家庭对学生未来期待值不同等因素影响,一些家庭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并没有能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促进作用,在职业规划、就业心态等问题上不能给学生以有效的积极的指导,使学生在遇到就业困难和问题时得不到及时的帮助。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解决途径

1.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支持政策

就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之一是不能如愿实现自己的正当的就业意愿。解决这一问题,要依靠政府出台更多有效的就业政策和帮扶措施。国家的宏观政策和地方的落地文件要有效衔接,让国家的好的有效的政策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基层在落实执行政策过程中要注意水土不服问题,要根据各地区就业实际,进行合理的设计,确保实施效果。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家出台一些列促就业政策,这些政策的最终落地需要靠各地方政府积极贯彻。对于一些有特殊困难和情况的毕业生群体,要根据实际,出台能够解决他们困难的政策文件,文件要能直达问题核心,切实有效。

2.学校家庭给予正向指导

学校作为培养主体,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就业指导,切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有效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就业指导部门要系统谋划,各部门要通力配合,要在学校形成教职员工人人参与学生就业工作的氛围。要从学生入校起,将学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三部分有机结合,层层推进。要帮助学生尽早树立积极就业的心态,让学生以就业为导向正确认识大学学业规划、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从入学起就主动做好个人学业、职业规划。同时,学校要组建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为学生在就业政策、职业发展、就业常见问题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指导;要建立学校的就业品牌活动,营造积极就业的校园环境。家庭作为学生的归属和精神依靠,要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结合家庭实际,在就业方向选择、就业心态调整上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要根据学生个人学业实际、性格、综合能力等,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身和未来发展,选择最适合学生自身的道路。

3.学生提升个人就业竞争力

学生要实现顺利就业,最终还是要靠个人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大学生要树立积极主动的就业心态,要科学的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路径,根据个人职业发展理想进行累积。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使自己能够满足岗位的专业能力需求。要多途径去了解行业、企业发展情况,让自己的求职更具有目标性。要学习掌握各类就业政策,能够用好政策红利助力个人就业。要注重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积极参加各类校园活动,参加校外实习实践活动,让自己的文字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不断得到提升。当学生具备一定的求职能力时,其在求职过程中会更加自信,能够将自身的优势充分展现,提高求职成功率,减少就业心理问题发生。

基金项目:天津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团体箱庭对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影响:心理理论的中介作用”

猜你喜欢

解决途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新常态下高校会计监督与会计服务关系探究
社会保险争议解决途径探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
电网规划设计与改造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探讨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