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的“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交叠共育新时代未来社会人

2020-10-21张丽娟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0年23期
关键词:三驾马车育人家庭

张丽娟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义务教育质量事关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学段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个过渡关键阶段,思维在这个阶段成长,性格在这个阶段初步确立。“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首条在《意见》中提出,强调了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与事业。在教育这个体系中,学校、家庭、社会这三者应突出“三匹马”各自的优势,并准确定位各自功能,相互牵引与渗透,提升“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实效,实现教育合力的价值最大化。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教育合力,然而实际现状是,我们的家校社合作往往只仅限于学校的单边教育,或是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双边信息传递,家庭教育的角色定位与教育职责不明确,更是缺失了社会对教育的关心与支持。构建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的“共创德育”范式,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网格化格局,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迫切需求,但是各自的角色定位与育人职责必须准确且要明确落实。

  • 学校教育是育人网格化中的主导“领跑马”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要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阵地就是学校。清朝郑观应说道:“学校者,人才所由出;人才者,国势所由强”。从幼儿园、中小学校、高中、大学,甚至成人教育,主导着一个人学习、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学校具有较强的教育目的性,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未来培养需要人才;学校之师,不仅仅传道授业解惑也,更要培养心智健康的未来社会人,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培养人而有目的展开。

马车跑的方向对不对、速度快不快,关键看那只领跑马。学校教育的专业性、系统性决定了在众多教育合力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学校就应该是马车拉驾的那匹“领跑马”,教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这些是学校通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使学生具备未来踏上社会的关键能力与品质。国家课程侧重培养学生“求知、明智、成才”,而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内容对学校所在区域的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与补充,这两类课程的实施者,可以是社会贤达、家庭优质父母和学校特长教育者,这些优质师资的融入,给学校的教育注入了新鲜而又灵动的生命活力,也更好的体现了学校教育的延展性。

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建立“幸福家长驿站”、“家长学校”、“爸妈会客厅”,或通过家长会等途径加强对家长家庭教育的指导,提升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与专业性,以成就学生、服务家长、发展学校为导向,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高效衔接,学校在统一的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领跑”的作用,实现学校、孩子、家长的共同发展,努力形成学校组织、家长参与、社会支持的多部门联动的家校合作工作新举措,使各自在不同的领域中却实现不同的价值,承担不同的任务,履行不同的责任,从不同的方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家庭教育是育人网格化中的先导“追随马”

学校与家庭,两者既有独立性,同时又相互依存、互为一体、交叠影响,欲求实现教育教学改革卓有成效或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奋进目标,缺少那一方面都是不成的。

“养不教,父子过”,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明确提出家庭教育的重任,对孩子的教育,有的父母在孩子刚刚蹒跚学步时就早早地送到早教机构进行启蒙教育,接下来就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有学习能力的继续研究生学习,在这个未踏上社会的孩子成长期,家长就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自己只能做好温饱后勤工作。而孩子不同于成人,他们自身弱小且思维、情感、能力不足,此时的他们需要的绝不是苍白空洞的口号,也不是喋喋不休的职责、埋汰与督促,更需要的是父母爱的陪伴与悦纳的理解、尊重。

英国学者欧文通过问卷调查年龄在11-16岁之间的中学生,“在社会中,学生的领导榜样是谁?”79%的学生答案是“父母”,所以我们的父母没有任何推卸的理由,教育自己的孩子“修身、立德、成人”,就应该在平时生活中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的教育与影响。

那么在育人这个大目标下,我们的家庭教育到底要扮演怎样的角色、承担怎样的责任?家校共育不是把家庭变成学校,而是发挥学校的本位作用,实现家庭的补位功能,让家庭更像家庭。家长是学校天然的同盟军,家长要读懂学校的教育立场、教育观念、学校教育的邊界,走进学校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与监督,积极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支持与帮助,关心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用爱陪伴孩子的成长。笔者学校为此搭建桥梁,开展了“好家长进课堂”、“好家长微讲座”、“好家长护学岗”、“好家长委员会”、“好家长手牵手”、 “好家长爱阅读”、“好家长心连心”、“感恩好家长”、“热心服务好家长”、“教子有方好家长”十大主题家校共育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让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近教师与自己的孩子,增进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彼此之间的沟通,缩短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距离,充分让家长了解学校、理解学校、参与学校,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关爱孩子,形成“开放—参与—提高”的学校与家庭发展的良性促进机制。

世界上最公平的事就是家庭教育,能带来最大回报的事家庭教育,最能体现父母社会责任感和对子女爱的是家庭教育。

三、社会教育是育人网格化中的交叠“平衡马”

学校与家庭培养的人才最终走进社会,成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老师是社会人,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我们的家长既是学生的父母,也是一名社会人,承担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责任。作为有着社会事业的社会人,所建立的或供职的企事业单位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又可以扮演怎样的角色?《意见》中提出,全党全社会都要关心支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工作。社会教育的多样性功能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社会文化机构、团体或组织也加入到教育学生的行列中,承担现代教育体系的交叠教育责任。

德育社会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有责任感与情怀的社会机构一直创新着未成年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载体和方法,爱国教育、法制教育、环保教育、消防教育、劳动教育、艺术审美熏陶等都与学生的现在成长及未来发展戚戚相关,学生从家庭走进学校,又从学校走向社会,老师或家长带领学生在这些社会德育实践基地亲身体验。笔者所在城市的“三色花开 快乐成长”未成年人文明实践活动基地,已成为培养未成年人提升文明素养、实现全面发展的工作品牌。市文明办、教育局充分挖掘驿站资源,进行内涵拓展和延伸,遴选革命遗址遗迹纪念地、人文历史教育场馆和文明单位实践场馆,形成了91个活动式课程,作为未成年人社会实践驿站,借助市民卡、成长护照、实践地图、探秘任务卡等载体,培养学生在假期“会休息、会学习、会健体”,激励港城学子“知我港城、爱我家乡”。

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实践性功能。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最终获得踏入社会生存的能力与技能,提高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力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对于社会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可以在青少年时期就及早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这样也可以为他们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社会人建办的企业工厂、农场农庄、商场超市、医院、酒店等场所按照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来让学生进行不同方面的实践锻炼,真正感受知识和社会应用的融合。在这样的社会实践中获取的能力不是学校书本就能学到的,也不是老师与父母的说教就能教会学生的,学生们从中获取思想上、心理上的经验才是最有意义的。

学校主动接洽这些社会实践基地,使学生拥有专属的社会实践场所,系统建立学生的实践课程,从而在此可以展开系统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学生的志愿者服务也是德育社会化的重要的途径,他们也可以主动走进实践基地开展志愿者服务帮助他人,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服务社会。

在培养未来社会人的任务中,学校、家庭、社会都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厘清各自的责任,相互理解、支持与配合,从而形成目标一致、功能互补的教育合力,大力营造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齐抓共管,更好、更有效的做好育人工作。

猜你喜欢

三驾马车育人家庭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家庭“煮”夫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