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音乐与文化之关系论引入民族音乐学方法研究的必要性
2020-10-21方冰
摘 要:音乐是人类文化生活方式的艺术结晶,这也就决定了音乐的审美理想折射着掌握该音乐的人类群体认知、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理念。有鉴于此,本文将在解读“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力求深入浅出地论说音乐的文化属性,并指出引入民族音乐学方法开展音乐研究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关键词:音乐;文化;民族音乐学;必要性
众所周知,包括音乐在内的所有艺术形态,都是人类文化生活的结晶。所以,要想深入剖析音乐的内涵,就必须将其放到历史与文化所构成的宏大视野中,从不同类型人类群体文化思维方式的角度入手,来探究音乐作品之所以表现出特定审美理想的内在成因和机制,进而从价值观念和审美判断的双重角度来把握音乐的文化意蕴。
一、文化的概念内涵
何为文化?对于生活在当代世界的公众来说,文化似乎是一个耳熟能详、再寻常不过的概念了。几乎人类的一切生活内容,都可以被冠之以文化二字。比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茶文化等,可以说是不胜枚举。但是,虽然人们经常将文化挂在嘴边,但若论其真实内涵,却很难用简练的话语一下子解释清楚。所以,文化似乎又成为了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奇概念。
对于文化这个似乎难以言诠的概念,笔者曾翻阅许多文献,尝试精确而深入地剖析、掌握其内涵。当阅读到《大美百科全书》对文化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两个学科之间区别与联系的解释时,对文化一词有了豁然开朗的认识:“人类学是从生物学的观点和文化的观点来研究人类。涉及到把人类当作一个动物的那部分人类学称为体质人类学;涉及到生活在社会里的人类所创造出来的生活方式的那部分,称为文化人类学。”从《大美百科全书》的定义可以看出:文化实际就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生活方式,既包括物质的生活方式,也包括精神的生活方式。所以,文化就是对人类吃、穿、住、用、行等物质生活要素形态以及阅读、欣赏、创造、理解、交流沟通等精神生活要素形态的总称。所以,《大美百科全书》将文化概括为人类的全部生活方式,是非常精准而全面的定义方式。由于文化涵盖了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的要素形态,所以它也具有了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文化,包括了人类的物质和精神两种生活方式;而狭义的文化,则仅是指人类的精神生活方式,也就是文学、艺术、政治、法律、哲学、宗教、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宗法体制、人际关系等等被归纳为“意识形态”范畴的精神生活要素形态。
二、音乐作为文化的属性
毫无疑问,音乐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产物,所以它自然应被视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作为文化的音乐却还具备其特定的属性和意蕴,这更值得音乐学者及文化学者对此展开深入探究。由此也就诞生了作为文化人类学分支的民族音乐学这门学科。从民族音乐学的视角出发,许多当代音乐学人都对音乐的文化属性和意蕴进行了探究和归纳。比如,原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先生就将其概括为:“音乐的本质是不同的民族用聲音来表达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人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是宝贵的财富,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方式。人类的智慧在不同的民族之间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每个民族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其所拥有的音乐都是本民族思维的表达方式。”
从赵塔里木对音乐艺术做出的上述论断可见,某一种类型的音乐作为特定人群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表演、欣赏、接受、传承、演化等各种事像,都体现了创造并传承该种音乐的人类群体的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即,音乐中隐含着该人类群体对世界的认识方式和价值判断,体现为其所创造的音乐之审美理想;同时,音乐中还传达出该人类群体对于世界的把握方式,体现为其所创造的音乐中的曲式、调式、音阶、旋律、节奏、和声等各种艺术现象。所以,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生活的结晶,其实质的意蕴在于:借助音乐艺术本身的艺术现象和形态,传达出了特定人群的审美理想。而透过此类审美理想,人们又可以窥见该人类群体对于世界的认知理念、价值判断以及把握世界的方式与途径。所以,透过音乐艺术现象来反映人类精神生活的实质内容,则正是音乐作为文化的属性及内涵所在,也是音乐艺术的魅力所在。
比如,我国传统音乐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琴音乐,凭借其宽广的音域、深沉的音色传达出了古朴、优雅、冲淡、平和的审美韵味儿,深得历代文人雅士之钟爱。而文人雅士之所以对古琴音乐情有独钟,从本质上来说则是由于其平和、悠远的音乐审美效果深度契合了文人雅士们温良恭俭、与世无争、独善其身、宁静致远的处世方式,也集中反映了他们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这也就很容易解释,为何历代古琴曲多为文人雅士所做,也为文人雅士所赏了。
结 语
综上所述可见,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音乐是人类文化生活方式的结晶,而并非孤立存在的艺术现象。正是由于人类文化生活决定了音乐的题旨内涵与审美风格,所以我们就必须采取文化人类学和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深入考察传承某一类型音乐的人类群体具体的文化生活场景,来剖析、把握曲式、调式、旋律、节奏、和声等各种艺术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文化生活思维、审美理想和价值判断。惟其如此,我们在解读特定音乐的审美风格时方能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进而以此来指导艺术实践,达成本色当行、气韵生动的音乐唱/奏表演效果。所以,从音乐与文化的关系说开去,倡导采取文化人类学和民族音乐学方法来考察、研究音乐作品,正是本文的写作宗旨所在。
参考文献
[1] 褚历.形态、文化、历史:音乐研究的三维模式及其多样组合[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8,(01):23-34.
[2] 张红玉,罗淑娟.音乐文化价值的艺术传承——评《音乐审美与音乐文化》[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7,(04):131.
作者简介:方冰(1971-),男,山东泰安人,研究生学历,泰山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