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众神的孕育
2020-10-21邹海燕
邹海燕
摘 要:廖东凡先生西藏民间文化丛书《雪域众神》给我们展现了西藏这片土地上充满魔幻神话的世界。西藏所在的青藏高原以其神灵圣地著称,也是众神居住的地方,被称之为梵天圣地。这片离天最近的地方,孕育了众神,并給神创造了魔幻的奇异世界。相对于藏传佛教时期的西藏,藏民族已经在雪域高原繁衍生息上千年,经历了最初的原始时代,原始时代作为藏民族的幼龄时期,这个时期的意识形态和对宇宙万物的认知是藏民族认识世界和自身的基础。而“万物有灵”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法,是原始藏民族最主要的一种方式方法。藏传佛教“神”的形象的设置和构建,并非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已有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的基础上,结合各种需要建立起来的。
关键词:天人合一;万物有灵;图腾崇拜;原始宗教意识;神的孕育
正文: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要与自然和人自身产生关系,在处理这种关系之中,人注入了自主的劳动,并形成了相关的思维。这些思维最初是以直接的方式进入人们的大脑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的繁衍,固有经验和认知,与技巧一起具备了传承性,并通过教和学的方式,在人类的遗传过程中不断得以传承和发展。而宗教,无论是原始不自觉的宗教意识,还是后期以政治、阶级等明确目的性的自觉的宗教意识,这些意识的产生的基础是什么,这便是我们讨论藏传佛教众神产生的基础。
作为人,本体论一直以来都是历代学者、哲学家、思想家等追寻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是谁的问题。那么对于神而言,我们也会要问同样的问题,即“神是谁”的问题。千百年来,人们只知道“神”可意会不可言传,他的状貌、他的思想、他的能力都没有定式,而对于他们的描写大多给予了空灵的文字。而除去人们给他们添加的服装、道具、饰品、还有赋予的能量,他实质是怎样的存在呢?看起来,这样的问题有些无稽之谈,但是却有必要。因为神统治着人们的思想千百年,指导或者主宰者人们的行为意识千百年,甚至现在依旧存在。既然他是如此重要的存在,为何我们会因为祂玄而又玄、虚之又虚,就去不探讨,不管不顾,而言其他呢?我们为何不去探讨关于神是谁?来自哪里?又将去向何方呢?要讨论这些问题,我么首先要解决的便是自然哲学和宗教意识的孰先孰后的问题。
人文社科学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的发展的研究,很明确地展现出: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自然是人类首先和普遍要面临和产生关系的对象。人类从自然中获取生存资料和发展资料,同样人类也以自然为对象认知自身。在中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府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①(《周易·系辞下》),在西方有研究世界组成元素的“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等诸多的学派②(《西方美学史》朱光潜)。正如庖牺氏创作八卦是以自然万物为对象,毕达哥拉斯以“数”,赫拉克利特以“火”为世界的组成一样,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是来源于自然对象,同时在认知自然的基础上,以自然法则和状貌认知人类自生,同时,从人自身的需求出发,取彼自身,而形成了神灵的意识。
也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言“因为人用同自身类比的方法来判断这些现象和力量:在他们看来,世界似乎是有灵性的;现象似乎是那些与他们本身一样的生物,即具有意识、意志、需要、愿望、情欲的生物的活动结果,这些生物就是灵”③(转引《西藏审美文化》于乃昌 第三卷61页)。如此看来,在人类最初时期,对于自然和自身的认知,都是以自然为对象。但同时,人们在以自然为对象的认知过程中,所形成的意识,这些意识在把客观物质转化为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又反过来作用于物质世界,这样的意识的互动,也就会人类于自然之间的关系。正如老子说:“有,名万物之始;无,名万物之母。”④(《老子》第一章)“有”是人所见、所感、所知的客观存在,也就是人们能够认知的存在;那么“无”却是万物本身的存在,它的存在却是无穷无尽,是当前人们的认知无法触及的地方,但是有一天“无”可能成为有,而“有”又当归于无,因为世界是无穷无尽的,万物是多姿多彩的,是玄之又玄的存在,而人却是有尽的。正如古人所具备的认知,不一定我们现在人就具备了,而现代出现的一切,古代人也当不知。“有无相生”当时如此。
所以,从上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哲学是产生于宗教意识之前的,也就是人们在认知自然的基础上,并以自己的对象,赋予了自然自我的认知和理解。这些认知和理解,也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相关的意识。这些意识就是就包括了宗教意识。
弄清楚这一点,我们也就找到了一条起始发展的脉络。这个脉络就是人们首先是对自然的认知,然后投身的自己自我身上而形成了具备人类喜怒哀乐情感的宗教意识。也就是脱离自然法则而存在社会法则规律下的宗教意识。人是目的性的动物,如果在漫长的繁衍生息的过程中,人类没有目的性,那么人类应该也就不复存在了。正如在构建人类社会的过程中,人具备的是非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等皆是人类社会生存和繁衍过程中,给自身所寻找的生存目的。因为与动物相比,人类有着明确的意识和追求,也便是人们活下去的动力。
言归正传,弄清楚这一关系之后,下面笔者将结合廖东凡先生《雪域众神》⑤来探讨藏传佛教众神的产生与原始宗教意识之间的关系。
居住在西藏东南部的门巴族和珞巴族,是青藏高原的原始部落中的两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因其生产生活还保存着原始部落时期的一些状貌,给我们研究原始时期宗教意识的情况提供者活的素材。于乃昌先生在对门巴族和珞巴族艺术的研究中指出:“直至解放前夕,珞巴族还没有完全摆脱石器和木器工具,生产一狩猎为主,兼及刀耕火种,实行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⑥(《西藏审美文化》西藏人民出版社 49页)同时他还指出“珞巴族信仰原始宗教”。所以门巴族和珞巴族的艺术所体现的意识和审美形态,在很大程度上都展现出原始宗教意识的状貌。
从门巴族和珞巴族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极大地呈现出人类幼年时期,对时间万物的认知和理解。包括各民族如何诞生、如何制造和使用工具、如何理解动植物的来历、如何处理生老病死等重大生存问题等。通过神话思维,门巴族和珞巴族族合理地解释和认知着他们所处的自然界和他们自身。这些神话和民间故事等,皆反映出人类不同地域、不同种族对自然和自身认识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内容。
开篇笔者就自然哲学和宗教意识产生的先后进行了探讨,人类产生的初期,必然是以自然为对象,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同时认识自身,并以同理同感的心理意识,作用于自然界。“天人合一”意识,便是人类同理同感的心理意识,应对自然的最朴素的认知方式。古人把“天地人”视为宇宙“三才”⑦(《周礼》),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自然和人同样存在的思想意识。同时天地人各有其特色,特负责自处的世界,同时三者并非完全脱离,而是合为一体。⑧(《文心雕龙·原道》 刘勰)既然天地人三才合为一体,那么用天地自然的律法和规则来解释人,建设人类社会,用人的思想感情认识自然世界,也成为了人类最直接,且最自然的行为方式和意识活动。这种人与自然相处并产生关系的方式,笔者称之为“外化内倾”和“内倾外化”。顾名思义,也就是人的对应的物质世界和意识世界的相互作用的方式。
“外化内倾”指的是外在自然世界的运行和变化法则及规律,通过人类以自然自身为对象,而形成了对人类自生的认识,这种认识作用于人自身,指导人认识自身;同时,这些反应人自身规律和法则的认知,内化之后,再作用于自然界,产生具有人类主观认知色彩的外倾情况,也就是“内化外倾”。在这种方式的作用下,结合人类生存的目的性,也就形成了“万物有灵”的思想意识。在人和物同理认知的基础上,认为人和物一样具备着同样的感知,而又因为物的不同,体积、状貌、功能等,给物以不同能量和力量的属性,并以此来处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对于拥有力量和智慧的生物,正是人类在面对自然时,处于劣势而产生的崇拜思想。这种崇拜包括对于高山、湖泊,参天古树等体量上的自然崇拜;也包括万物物质形态消亡后的鬼魂崇拜;以及根据不同地域人们与自然最主要的矛盾存在形式的崇拜,即“图腾崇拜”。“图腾崇拜”在很大程度上是宗教意识的基础。当人们对某个或某类物质,产生主观精神额的需求的时候,也就以“内化外倾”的方式体现出来,并通过人类认知,开展相关的活动以表达自身和崇拜对象的沟通和联系。这便是原始宗教仪式和活动的萌芽,当然也是原始宗教意识的萌芽。
原始宗教意识,也就是后来宗教体系化、系统化建设和发展的基础。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原始宗教意识的基础,也不会有后期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在原始时期,人们把宗教活动和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作为人和社会的主要活动。从《周礼》可以看出天官、地官,以及春夏秋冬四官分别服务的对象皆是天上神明、地上君王帝后以及民众。由此也可以看出原始宗教思想和活动在远古时期的繁盛,几乎占据了社会生活的绝大部分。
在夏商周时期,很多的舞乐比如《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皆是用于祭祀的,而开春、耕种、收获和年终等重要时节,也会举行乐舞的祭祀活动,比如蜡祭、傩祭等。在珞巴族,博嘎尔部落的猎人会举行“崩布—岗布”仪式,在这个仪式上会跳“都怒”和《红布依德那》的舞蹈,通过巫师的唱和跳,来传递狩猎活动的愿望。(《西藏审美文化》 于乃昌)因此,远古的舞乐也体现出了娛神、娱人和教化作用。
综上所诉,原始宗教意识是原始人类处于当时的生产力情况下,以人的生存发展目的,在处理自然和人自身关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认知。这种认知既是原始社会人类生产生活劳动的结果;又是后期宗教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它必将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关系的变动,产生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参考文献
[1] 《周易》(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杨天才 张善文译注 中华书局 2011年3月
[2] 《西方美学史》朱光潜(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9年11月
[3] 《西藏审美文化》于乃昌(著)西藏人民出版社 1999年8月
[4] 《诸子百家》 第一卷《老子》(春秋)李耳著 吉林美术出版社 2013年6月
[5] 廖东凡西藏民间文化丛书《雪域众神》 廖东凡著 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8年5月
[6] 《西藏审美文化》于乃昌(著)西藏人民出版社 1999年8月
[7] 《周礼》杨天宇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年11月
[8] 《文心雕龙》校注通译(原道)戚良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