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体验式教学策略探究
2020-10-21谭翠芳
谭翠芳
摘 要:教育的发展使得教师的教学策略有了一定的更新,各学科教师都有必要让自己的教学符合学生的兴趣点和理解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自身的教学效率。在这种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有必要关注体验式教学策略,根据教学内容和高中生的特点,实施这种教学策略,以此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教学。
关键词:高中历史;体验式教学;教学策略
对高中生来说,历史是他们需要学习的一门基础学科。在高考试卷中,对学生历史能力的考察题型占据着一部分的分数。由此可见,高中历史教学十分的重要。高中历史教师有必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采用体验式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历史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高中历史体验式教学策略。
一、情境教学,使学生在情境中了解知识
情境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进行相关情境的创设。高中历史教师有必要实施情境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情境中了解历史知识。
如,在教授“发達的古代农业”这节历史知识时,笔者便会实施情境教学策略。笔者会在备课阶段,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即农业生产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根据内容在网上搜集视频、图片资源,将这些资源进行科学的整理,合理地穿插在课件中。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便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开课件,伴随着所教学的内容,向学生展示与之相对应的视频和图片。视频和图片都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因此能够为历史课堂创建较为生动的情境,而学生则能够融入到情境中,近距离体验男耕女织的生活、了解多种多样的古代农业生产工具,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本节的历史知识,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能够具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效果。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还会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故事讲解,通过讲解使学生融入到具体的故事情境中,让学生能够对本节的历史知识产生兴趣,以积极的姿态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
总之,高中历史教师在实施体验式教学策略时,可以进行情境教学,创设良好的历史情境,使学生因此更好地了解历史知识。
二、引入生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历史知识与生活其实有着一定的共通之处。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在课堂上引入生活元素,使学生因接触生活,而对历史知识产生亲切感,让学生能够融入到具体的生活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如,在教授“大众传媒的变迁”这节知识时,笔者便会进行一定的生活引入。在具体的课堂上,笔者会对学生说“同学们,请联系你们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说一说当下我们接受信息的渠道有哪些。”笔者所布置的这个任务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能够认真地进行思考,并积极地回答笔者的问题。有的学生说电视,有的学生则表示报纸,还有的学生说上网……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在学生回答完后,笔者便会对学生说:“那么你们知道这些信息传播渠道可以用哪个名词来概括吗?”一些知识丰富的学生表示“传媒”这一名词能够代表以上接受信息的渠道。在学生说完后,笔者便会对学生进行传媒这一名词的概念的讲解。因为笔者贴近生活的引入,学生能够认真地听笔者的讲解。在讲解完后,笔者便引入了本节的历史知识,向学生讲授了古代的传媒,对学生说了所由古至今传媒的变迁。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积极地向笔者提问问题,使学生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总之,高中历史教师在实施体验式教学策略时,应该注重生活的引入,让学生能够根据生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知识
高中历史教师在实施体验式教学策略时,还可以进行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能够通过活动更好地探究历史知识。
如,在教授“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这节历史知识时,笔者并没有直接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而是开展了一个“资料探究”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与本节知识相关的自主性的学习和了解。为了更好地开展这个活动,笔者将教室搬到了计算机室,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拥有一个计算机,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资料的查询,让学生能够探究出从古代到现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变化,使学生能够将所探究的内容进行一定的记录。在学生进行完探究后,笔者便会让学生向笔者说一说他们的探究结果,而笔者则会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合理性的评价,使学生因此能够更好地掌握本节历史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活动中自觉参与到历史知识的学习里,使学生更好地体验了历史知识,提升了学生的体验效果。总之,高中历史教师有必要注重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更好地探究历史知识,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
综上,体验式教学策略能够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知识,使学生更好地感悟知识,高中历史教师有必要进行教学思想上的更新,设计多样的体验式教学策略,让学生的历史学习更具有效率性,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美兰.高中历史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3).
[2] 顾福华.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