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拒绝恐惧、缓解焦虑

2020-10-21吾芳华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分离焦虑表现成因

摘 要:每年的入园新生,总会有一段不适应期,孩子刚来到幼儿园,离开爸爸妈妈,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难免会感到孤独,因此,很多孩子都会闹情绪。分离焦虑会引起孩子生理上的应激反应,长时间焦虑,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小班新入园孩子中,分离焦虑持续一周的占15%,持续两周的占65%,持续三周以上的占20%,由此可见,幼儿的分离焦虑问题比较普遍,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分离焦虑 表现 成因

一、什么是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症,即婴儿与某个人产生了依恋之后,又要与所依恋的人分离,就会表现出伤心、痛苦、拒绝分离。例如:越小的孩子,会表现出来紧紧抱着父母不放、害怕、非常爱哭;而较大的孩子,则会有惧怕的表情出现、情绪非常不稳定、又叫又跳的、耍赖、哭躺在地上不起来等等。

二、产生分离焦虑的原因

1.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幼儿园有相对固定的一日活动作息表,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起床,而幼儿在家中的生活规律并不一定与此相符。有的家庭中生活作息比较随意,一切以幼儿的意愿为中心;有的幼儿甚至有一些不良的生活规律和习惯,如晚上熬夜,早上睡懒觉等;有的幼儿则精力旺盛,没有睡午觉的习惯。此外幼儿园的饮食和饮水也和家中不同。一些幼儿在家中養成了挑食、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到幼儿园后不愿意进食一些食物。而有的幼儿则在家中从来不喝白开水,而在幼儿园提供的饮水都是白开水等。

2.家长情绪对孩子的影响

分离焦虑不仅会影响孩子,也会影响家长。家长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常识,不能正确面对孩子成长中的变化,或是自身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些都会导致家长分离焦虑的产生。这些家长常常在送孩子入园后,迟迟不愿离去,亲亲、抱抱、搂搂,舍不得孩子,在送孩子入园时,与孩子一起痛哭流涕。家长的这些情绪表现,会进一步影响到孩子,增加孩子分离焦虑的强度。

3.要求的提高

在幼儿园中教师要求幼儿具备一定的独立和自理能力,包括: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裤、自己上床睡觉、能控制大小便、自己游戏、遵守一定的规则等等。这些要求都有可使幼儿感到是一种挑战和压力。

4.亲子依恋关系质量的影响

出生后在父母身边长大,受到父母及时关注、回应,感受父母温柔照顾的孩子,容易形成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内心安全感强,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信任,愿意主动去探索学习。这类孩子在入园时,能比较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但不在父母身边长大,或不断变化照料者,或被父母忽视的孩子,则容易形成矛盾型或回避型的依恋关系。

三、缓解幼儿分离焦虑的教师可采取的策略

1.精心设计教室的环境

温馨的环境能让孩子适当地减少焦虑。当孩子刚踏进教室到时候,被眼前的环境所吸引的话,会不由自主地喜欢上自己的班级,并不停地观察其中的美丽之处一旦喜欢上幼儿园的环境后,那么,对幼儿园的恐惧心理就会减少很多。这就要求幼儿教师精心设计并布置教室的环境了。

环境在孩子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就学会相信自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中,他会觉得这个世界有好的地方。因此,教师给予孩子的不仅是一个温馨的、可爱的教师环境,同时,教师还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能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的环境。

2.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小班幼儿年龄小,注意力容易转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唱歌、讲故事、画画、体育游戏等,分散孩子对焦虑情绪的关注,培养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兴趣。每年小班入园时,我们都会发现,有很多孩子在进餐、午睡时比较容易出现哭泣等情绪波动,但在教师组织活动时,注意力被吸引,情绪状态良好。沟通,是教师与孩子相处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与幼儿交谈,特别是个别或小组中的交谈是与幼儿分享情感、心灵交汇的重要途径。它需要教师抓住机会、选择话题、引发和延续谈话、激发和保持幼儿谈话的兴趣和积极性等环节上具有灵活机智的策略、丰富的经验技巧。当然,最需要的是教师对幼儿的爱、和理解幼儿的那份渴望。

3.与孩子建立友好的关系

教师是孩子离开亲人后,来到幼儿园的第一任老师,往往有些家长会对孩子灌输老师是很凶的,不乖的话教师会打小孩……让孩子一开始就对老师产生距离。这就要求老师在与孩子相处的时候更加注意了,需要耐心,温柔地对待每一个孩子,使孩子充分信任你,甚至依赖你,那么,孩子的恐惧心理会有所减轻。但是,这也要有个度,过分地让孩子失去对你的威信,在今后的管理中会有困难,孩子会不怕你。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关心和热爱儿童,并且热爱每一个儿童。因为爱是每一个儿童健康成长的最基本的前提和需要。

4.及时与家长沟通

在孩子入园初期,父母也非常焦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一方面是向家长及时汇报孩子在园的情况,让家长放心;另一方面要了解家长的想法,消除家长可能产生的误会,帮助家长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同时对家长进行适时的指导,共同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孩子刚入园,在与家长的沟通上,教师要注意很多方面。教师应当具备与家长交流的技巧,如与家长面对面交谈时,聆听的技巧,以适合家长的态度、语言、表达方式以及考虑家长的观点、心情的谈话技巧,以及向不同类型的家长传达信息(口头的活书面的)、特别是描述孩子行为、提出建议或意见的技巧等等,都是非常必需的,它能帮助教师求得与家长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参考文献

[1]汪乃铭等.学前儿童的情绪与情感.学前心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3):93

[2]陈洪庆等.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创新.新时期班主任工作指南[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19

[3]李季湄.幼儿教师.幼儿教育学基础[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96

作者简介

吾芳华(1989.5—),女,汉,江苏省苏州市,本科,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猜你喜欢

分离焦虑表现成因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缓解新生入园分离焦虑的策略
帮助缓解幼儿依恋行为初探
摄影艺术中的美学探讨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