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质代量促转化高校专利寻“初心”

2020-10-21

河南科技 2020年6期
关键词:专利申请科技成果成果

编者按:高校是专利的“富矿”,长期以来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实施”的突出问题。近些年高校专利创造持续增长,专利数量甚至达到欧美高校的5倍以上,但是高校的专利转化率却普遍低于10%,远低于美国高校40%的转化率。

如何在给高校专利“挤水分”的同时,又不错过有价值的成果呢?近日出台的《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质量不高、技术转移机构和人才专业能力欠缺、数量不足等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明确四个方面十条任务,以专利为突破口,优化专利资助奖励政策和考核评价机制,强化专业化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提升专利等科技成果质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文/本刊记者 翟媛媛

日前,记者在知识产权产业媒体IPRdaily与incoPat创新指数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TOP100)”榜单中检索发现,前100所高校中河南仅有郑州大学1所高校以第78名上榜,有效专利申请及转让数量仅有榜首清华大学的1/10。该榜对国内高校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登记生效的专利申请权/专利权转让数量(不含港澳台)进行统计排名,对比之下,说明河南高校的专利还没有真正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此次,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三部门联合印发的颁布的《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 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明确以坚持质量优先、突出转化导向、强化政策引导为原则,倒逼高校专利工作回归保护创新创造的初心,建立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机制,在科研项目研究的不同阶段,开展专利导航、专利布局、专利挖掘和高价值专利培育等工作,切实把知识产权工作融入到科技创新全过程,强化知识产权工作,促进成果转移转化。

因地制宜探索高校高质量专利成果转化道路

“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须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习总书记的叮嘱言犹在耳。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实施,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完善,再到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连年强调促进发明创造和转化运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部门高度重视高校创新成果和专利转化运用,几次出台政策打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藩篱,鼓励其对持有的科研成果采取转让、许可或投资作价的方式进行转移转化,对高校以实践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产生巨大鼓舞作用。

随着实验室连通企业、研发与生产接轨的创新路径日益受到重视,束之高阁的科技成果正被解放出来,逐渐转化为企业争夺市场、占据市场高地的高质量专利,科技成果的价值日益被认同、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智慧也在得到合理衡量。特别是着眼于实践应用的科研成果,能迅速体现其价值。山东理工大学教授毕玉遂团队研发的专利成果“无氯氟聚氨酯新型化学发泡剂”,被淄博市临淄区补天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5亿元人民币买断20年独占许可使用权;郑州大学戴桂馥教授团队的“治疗肝纤维化创新药物ADN-9”专利技术及研究开发,转让费用5 000万元,围绕相关研究成果,提交了20余件发明专利……类似这样的网红故事,在高校专利圈内广为流传,激励着科研人员不断更新升级科技创新思路,提升专利质量、实现专利市场价值、因地制宜探索科技成果转化道路,让蕴藏金山银矿的高校专利真正落地开花,实现最大价值。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运用是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大力培育高价值核心专利,专利创造量质齐升,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稳步增长,专利结构进一步优化,推动知识产权创造由多向优、由大到强转变。然而在高校科技创新中,基于科研项目结题、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奖励申报等政策导向,出现了一些低质量、无应用前景的专利申请,既违背了科技创新的规律,也偏离了创新创造的“初心”。很多高校为降低科技工作者创新成本、创造出更多成果,对职务发明一律予以奖励并承担专利费用,但对价值高低不同的专利没能有效区分。这样的激励政策虽然催生了更多创新成果,却不能使真正有价值的创新成果充分显现、为经济社会做出贡献。数据显示,我国高校发明专利维持年限平均仅为3年多,高校每年失效专利达数万件。大量的专利没有得到转化,甚至在获权后就不再维持,这是对科研成果价值的严重浪费。高校要通过政策指引,还专利以市场经济的本质,促进更多更好的成果通过转化等方式实现价值。

因势利导促进高校变革专利成果促进体制

当前不同高校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完善专利转移转化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专利质量不高、科研评价机制单一、专利运营中介服务机构定位不清、技术供求双方合作零散等问题都亟待解决。加之高校各种考核都以专利数量为指标,导致了很大一部分专利是为了满足课题结题和绩效考核的需要才申请,形成了一大批本身就缺乏转化前景的“荣誉专利”。

而申请前进行评估可以减少无效申请和低质量专利的数量,从而汇聚更多的人财物等资源支持高质量专利的培育和转化。《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优化专利资助奖励政策和考核评价机制,要求高校“要明确评估机构与流程、费用分担与奖励等事项,对拟申请专利的技术进行评估,以决定是否申请专利,切实提升专利申请质量”“發明人不得利用财政资金支付专利费用”“高校要停止对专利申请的资助奖励,大幅减少并逐步取消对专利授权的奖励,通过提高转化收益比例等后补助方式对发明人予以奖励”等内容,推动发明人与高校共同承担风险,强化发明人提升专利质量、促进专利转化的责任意识和内生动力。

有学者指出,在2012年到2016年间,美国犹他大学用短短四年时间,使知识产权综合成效位列全美高校第一,重要的推手就是实施了专利商业化引擎计划,设立了商业化引擎委员会以及技术和风投商业化办公室。说明只有建立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机制,在科研项目研究的不同阶段,开展专利导航、专利布局、专利挖掘和高价值专利培育等工作,加强专利运用实施,切实把知识产权工作融入到科技创新全过程,才能解决高价值成果转化的现实问题。

西南交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就进行了开拓性探索。该校出台的《西南交通大学专利管理规定》创造性地提出高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科研人员与学校对提交专利申请的权利和专利权的归属按比例共享,双方按上述比例承担费用并按该比例共享转化收益。这样一来,专利申请和授权对科研人员不仅是履历上的一笔“加分项”,更是未来可能的收入来源。作为自己专利申请的“股东”,科研人员自然更努力提升专利质量、创造更多转化运用价值的动力。同济大学则在收益激励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对科研人员已提交的专利申请的评估。《同济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细则》规定,院系应对学院教师申请的专利或其他科技成果展开评估,及时发现具有潜在市场价值的科技成果并对外进行重点推介。价值更高的科技成果有更大的机会推介,倒逼科研人员从源头提升专利质量。

在浙江,该省依托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立了“前期专利分级匹配、中期搭建交易平台、后期提供科技金融服务”全链条的高校知识产权运营模式,提升高校专利质量,加大对社会经济的贡献。该省引导高校对专利进行分级梳理,让高价值的专利脱颖而出。同时为高校提供交易撮合、方案制定、流程把控为一体的知识产权交易服务,为知识产权项目在产业化过程中提供双重支撑。目前,通过该模式成交的高校专利平均单价达33万元。

无论怎样变化,高质量的发明需要高质量的专利保护,高质量的专利保护是为了高质量的转化,一环套一环才能实现转移转化效率提升。对于高校来说,要进一步促进优势学科和地方特色产业的对接,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知识产权产业运营中心,在高校的创新活动中更早更强更全引入市场信息,加强高校研究开发的市场导向,推动高价值专利的培育,加强专利转化。这些有益的模式探索,光靠后端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还远远不够,追根溯源还是要提高科研成果的本身质量,突出转化运用导向,倒逼高校知识产权工作优化和提升。

猜你喜欢

专利申请科技成果成果
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验收成果
中国去年国际专利申请量5.899万件,居世界第一
线上平台解决“转化难”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日经AI专利申请排行榜:中国AI专利申请超美国
韩国AI内容专利申请数5年激增10倍
福建省:出台新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国家食药监总局:促进监管科技成果转化
劳动成果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