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
2020-10-21崔梦缘
崔梦缘
那年,栖霞山的早春很冷,残留着冬意,吹着清冷的风。那天到达时已经很晚了,梅姨给我收拾了一间偏房,离鸡鸣寺不远。我很喜欢那间透着古朴气息的房子。
半开的窗户是由深色的竹子做成的。当我独自一人坐在床沿上时,便开始打量这间屋子:进门的拐角处放置着一张茶几,茶几的两旁放着靠椅,都是1日时的陈设。墙上挂着木质的架子,架上放着一本书,大约是寺中人送的经书。还有一只青色的瓷瓶,我识得那是仿制的玉壶春瓶。瓶里散乱地插着些文竹的干茎,细看时却发现那最长的一枝恰好向窗子的方向伸展着。旁边的案上摆着一只紫砂壶,壶的周围零零落落地摆着几只杯子,其中有一只不偏不倚地靠在窗栏上。我便不由得想到,梁实秋先生在《雅舍小品》中谈到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更言“雅舍”所有,一物一事之安排俱不從俗,人人我室即知此是我室。
四下看来,这间屋子里的摆设也算得上是错落有致了。最令我欣喜的,是放壶的案板上刻有两句诗——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这间屋子便又多了诗的意趣。
夜里下起了雨,我冒着冷风起身去关窗。当我重新躺回床上,心事都翻涌了起来……
再起身时,是被寺里的钟声惊醒的。
推开窗子,听着呼呼的风声。雨落得稀疏了很多。眼前所见之景都还沉陷在迷迷蒙蒙的阴灰色中。站了许久,听得钟声一声接一声地回荡在那单薄沉静的长空中。突然间发觉这时常扰人清梦的钟声,在烟雨中是那样的深厚幽远。
雨落得更稀疏了,我便裹上外套匆匆地出了门。
刚转至山路上面,就看到开着花的树,那花色比早春的杏花要淡些。静看时,朦朦胧胧的,缭绕着一层细密的梅红色。一簇一簇的花瓣一经风吹,落得满地都是,沾了雨水,贴在山路的石板上。
走在阴雨中的山路上,脑海里却浮现出我和一块雨花石的“偶遇”。记得前些年来时,我看中了一块淡绿色的雨花石,那淡绿色中还隐约飘忽着绸带状的一抹翠绿。可看了看家人攥紧的口袋,我欲言又止。意外的是,数年之后再来时,这块石头又出现在我眼前。我把它托在手掌上,痴痴地看了很久,最终还是将它挂在货架上。那垂落下的流苏与花瓣一同在风中摆动着。我想,它应该留下,就好像有些人和事,留在记忆里珍藏更好,未必一定要拥有。
天色渐渐亮了。不知过了多久,一个人影出现在前方。他身材清瘦,灰色的长衣松松垮垮地在风里晃荡着。他向这边走来,眼神时而黯淡,时而又显现出光亮。有人说这世间很难见到神清气朗、情趣盎然的人,很难见到步履从容、见识高远的人,他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呆了一下。他本是向着这边走来,却又折回。那背影显得落寞而孤独,渐渐地消失在我的视野中。山脚的风转了向,朝那人消失的方向吹去。
额前的雨水从发梢滑落,凉飕飕的。山路上有稀稀落落的行人。其中有人戴着遮雨的编织帽,尖尖的帽顶随着脚步晃动着。我埋头走着,思索如何能与他们搭上话,转身看时,却只能望见那些人模糊的背影了。抬眼望去,烟雨朦胧中,古老的鸡鸣寺高高矗立着。那片阴云将天空拉得很低,不知这雨还要飘洒多久。
天快黑时,我又一次站在看台上遥望长江,一只轻舟上立着一个撑船的人。这或许是我最后一次来了,愿他早些撑走这料峭的春寒。
点评
开头对室中陈设的描写,文中对山间景物的描写,表现出作者不俗的审美眼光和雅致的情怀。在烟雨朦胧中,作者寻找失落的心事,寻找超越世俗的诗意和情致,文笔细腻,情思烟雨一样弥漫在字里行间。笔调静,意境静,宁静中包裹着作者律动的心灵和流动的情思。
(指导老师:赵同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