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与语篇连贯研究
2020-10-21崔倩倩叶婧
崔倩倩 叶婧
摘 要:认知是指人类通过心理活动对于某件事物产生记忆和感觉,并将其运用到语言学习的一个过程。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经常被用于文章创作当中,这样可以使得文章更加具有内涵,同时也可以使文章的语篇更加连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掌握隐喻和语篇连贯的技巧,对于提升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质量和效率能够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为此,本文主要基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隐喻与语篇连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带来帮助。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隐喻;语篇连贯
“认知语言学”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1971年,其是在认知科学理论背景下建立起来的。语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认知活动,同时也是人类对于客观世界认知的结果,人类通常会利用语言来表现对认知处理的过程。可见,语言是人类整体认知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语言表达能力主要取决于认知和经验,强调包括隐喻在内的任何语言现象都能够从人类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得到解释。由此可见,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语言学习中的隐喻和语篇连贯进行分析和研究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隐喻的概述
(一)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观
Lakoff等人在语言研究中,便突出了传统隐喻的修辞观,并提出了“隐喻的认知观”。同时他们还提出,隐喻主要就是代表着语言常态,在我们日常用语中非常常见,并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手段[1]。同时,隐喻也不是随意和单个制作出来的,其有着很强的系统性;隐喻概念性不只是语言学范围中的课题,更是人们日常交流沟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思维方式。可以说,隐喻一直以来都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给人们认知互动关系、语言识解等提供了很大的助力。
“隐喻”一词最早来源于希腊语,出现在1533年,代表意识的转换,也可以说其是一种修辞方法。从整体情况来看,隐喻的发展具体可以分成实践与理论探索这两种。就前者来说,开始于1999年,主要研究代表人物为Cameron;后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概念隐喻本质的讨论及其对隐喻能力与思维的影响。除此之外,從另一个角度上来说,隐喻其实就从本质上进行对另外一件事的理解,具体涉及到目标域和源域这两个方面。
(二)隐喻的类型
隐喻的类型有很多种,比较常见的有三种。一是结构隐喻。结构隐喻主要就是说从一个概念着手,在描述过程中带上另外一个概念,使得两个概念形成有规律的对应关系,从而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文章中蕴含的意义和内容。以“Life is a journey”为例,人生和旅行这两个概念之间便存在相对应的关系,两者都是一个过程,并且在其中每个人都能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不过两者最终都会结束。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明显。二是方位隐喻。该种形式主要就是根据位置发展规律、方向等建立的一种隐喻修辞手法,其涉及的概念是平行关系,在一句话中合理应用这一隐喻形式,能够使整句话变得更加的通畅。如“My spirits sank.Im in high spirits”等。三是本体隐喻。其主要就是说人们根据自身常识与经验,对社会中某一事件或者现象形成自己的看法,这种看法会跟随外界因素而出现变化,有着很强的主观性特点。
二、语篇连贯的概述
(一)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篇连贯
语篇语言学主要诞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并且自其诞生以来就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们的重视。从整体情况来看,语言学研究者大都侧重于从句法、语音等方面对语篇进行研究。其实,如果仅从字面上来看,很难有效看出语篇的连贯性,它们在意义上的衔接更加明显。语篇中所存在的关系、概念等必须有关联,只有这样读者才能进行合理的推测[2]。
Haliday觉得,语篇连贯的实现需要满足语域一致、上下衔接这两个条件。如果将连贯比作大厦,那衔接便是大厦基石。上下衔接越多,大厦自然愈坚固,读者也能更好地理解语篇意图。必须得注意的一点是,连贯不只是语篇特征之一,同时还是作者与读者情感交流的一种结果。
(二)影响语篇连贯的因素
语篇连贯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就是读者对语篇的理解,这一方面具体可以从认知角度进行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语篇,读者需要结合语篇内容,合理地进行认知层面加工,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用到读者的经验和知识等。待读者经过一系列心理活动后,才能有效构建起语篇的前后联系。这一过程可以归纳为先理解语篇各个部分,之后应用自身现有知识激活理解语篇内容所需知识,并产生心理层面上的认知,最后实现语篇意义与内涵的掌握与理解。在此之中,人们的语篇认知模式、语篇宏观结构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语篇连贯性。
Lakoff提出,认知模式其实就是人与外部世界互动形成的一种认知方式。就心理学角度上来说,语篇连贯与语言应用必须包含人类对语言知识的应用与学习。语篇作者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语篇意义,会尽可能应用合适的语言知识,以便满足大部分读者的理解习惯。而对于读者来说,认知经验促进了其认知模式的形成,因此可以说,语篇的理解与连贯是由语篇作者与读者认知模式共同决定的。
三、隐喻的语篇连贯构建策略
(一)单个隐喻的语篇连贯构建
在语篇当中,隐喻具有系列表达的功能,正是由于这一特征,隐喻不仅能够实现自己内在概念上的连贯性,同时也可以确保语篇内部的连贯性。在语篇中构建单个隐喻,可以通过它的派生义表达。例如,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有很多抽象名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们在理解这类名词的时候需要具备一定的想象力,为了便于人们对这类名词进行理解,我们就可以通过隐喻的手段来实现[3]。例如,“competition(竞争)”这一名词虽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听见,但competition却是无形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对这一名词进行理解,就可以通过隐喻的方式来实现。比如人们就会在语篇中将竞争隐喻成一种力量,而这种力量可以引领人们往好的方向发展,也可以引领人往坏的方向发展。健康的竞争能够促使人们不断进取,而不健康的竞争则会伤人伤己。通过这种隐喻的方式,既可以使文章的观点明确,便于人们理解,同时也可以使文章的语篇更加连贯。
(二)两个隐喻的语篇连贯构建
在语篇当中,单一隐喻的语篇连贯性是非常普遍的,两个隐喻语篇的构建却不常见。两个概念隐喻是指在语篇中从不同方面对相同的概念进行描述,最终形成一个连贯的系统。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实现一致性的共同含义。例如“life and career is a match & life and career is a cooperation (生活和事业相互匹配,生活和事业相互合作)”,在这句话中就包含了两个隐喻,在“生活和职业相互匹配”的隐喻中,强调了生活与职业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而在“生活和职业相互合作”的隐喻中,强调了生活与职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在这个隐喻中实现了话语的系统性表达,这样可以使文章的语篇更具连贯性。
综上所述,认知语言学为我们研究隐喻和语篇连贯提供了理论依据。隐喻实际上属于一种认知方式,其存在于大多数语篇中,同时也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在认知领域中,人们可以通过发现和创造事物之间相似性,继而将一个概念转化为另一个我们所熟悉的概念。我们同样也可以将这一认知方法运用到对语篇的理解上,利用隐喻的方式将不熟悉的事物转化为我们所熟悉的事物,借助语篇内外不同的语言或其他非语言项目建立某种联系,进而实现语篇的连贯,提升语言学习的效率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姜楠楠.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与语篇连贯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19,39(04):121-123.
[2]谭珠珠.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与语篇连贯[J].疯狂英语(理论版),2018(04):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