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驱动:指向支持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
2020-10-21卜骥
卜骥
【摘要】项目驱动化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它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把传统的教学转变为学生的自主探索,而且追求答案的不唯一。教师秉承问题解决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将学的过程延展至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项目驱动 自主建构 实践创新 教学方法
项目驱动化学习是大部分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通过自探获取知识。教师的讲解只是一种情感的传递、方法的帮扶、学生自探的矫正参谋。就是说,项目驱动化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它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把传统的教学转变为学生的自主探究,而且追求答案的不唯一。教师秉承问题解决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将学的过程延展至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透过项目驱动支持学生学习,着眼于学生的激情迸发
在项目驱动中,学习项目、任务不再是一种形式的学习方式,也不再是单一知识的学习,它是围绕一个教学任务组织开展的综合性学习探究活动,具有自主性、情境性、探究性、综合性、可操作性的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1.从研探着手,让激情在操作中迸发
项目驱动性学习,不是空中楼阁,它扎根于我们日常的学习活动,内容可以从实践着手,也可以从我们的数学教材中选取。教师把学习知识设计成一种学习项目,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任务。当学生获得学习的研究权时,学习激情就会被“激活”。如在学习项目“9加几”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明确凑十法,教师可以提问:“怎样移动圆片,就能很快算出共有多少个桃子?”学生通过摆学具,相互比较,看谁的方法最容易算出结果,从而得到:先把9凑成10,再用10去加剩下的3,得9+4=13,这也就是“凑十法”。学生明确了其中的方法,从而也能很快地推导出9+5、9+6等的算法和结果。
2.从情感出手,让激情在探究中迸发
儿童都是喜欢活动的,也喜欢在一定数学情境中积极探索。教师要结合项目任务给学生探索机会,设计任务要结合学情,让学生的研探有一定实现的可能性。当学生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研探任务后,就会有极大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自探的自信心,成为后续学习的动力。如在学习项目“异分母加减法”教学中,在创设情境进入新课后,教师就结合学情放手让学生大胆去探索解题方法。教师甘当配角,只有两次设疑:何为异分母?怎样让异分母变成同分母?学生始终处于自主的学习状态,发挥着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提升了独立思维的能力。
二、透过项目驱动支持学生学习,着眼于学生的思维生长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曾指出,数学学习最终给孩子的不只是数学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所获得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是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数学课的精彩,除了需要教师的独到设计、巧妙引导,还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不能仅仅驻足于知识的简单教授,而应该让学生通过项目驱动性学习自主获得知识,这个研探的过程才是最宝贵的。
1.兴趣是数学情怀的源动力
兴趣是学生数学情怀生长的源动力。有些教师反映学生不喜欢学数学,那是我们教师没有抓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点,没有激活学生的学习因子。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情境、设置疑问、变化例题、组织交流,以唤醒学生的兴趣,保持稳定的注意力。如在学习项目“用计算器计算”的教学中,对于计算器的引入就能设计得别出心裁。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自主介绍从网上或父母那里了解的关于计算器的有关知识,再让学生自己出一组与学习知识相关的数字进行自我探索,然后由教师进行“小测验”与讲解。在整個教学环节中,教师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研究者,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数学情怀就在自我探究中被激发了出来,数学素养也就得到了培养。
2.问题是思维运行的金钥匙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学习不是简单的灌输,必须要有质疑意识。教师要结合学习项目把学生的问题探究设计成“点燃”学生数学质疑的“火把”,让学生乐学、爱疑、会探,这样的学习才更有意义。如在学习项目“相邻的两个单位的进率是10”的教学中,有学生提问:“老师,我认为‘相邻的两个单位的进率是10这句话有问题,米和千米不是相邻的单位吗?可是它们的进率是1000呢!”教师顺势把问题又抛给其他学生:“是啊,这是为什么呢?谁能解释?”学生在讨论交流后,有其他学生出来解释:“老师,我认为米和千米不是相邻的单位,米和千米之间应该还有十米、百米,如果将十米、百米放进去,那么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就是10了。”学生大胆地质疑正是学生求知欲的表现,也是学生思辨的开始。此处教师用问题撞击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深度。
三、透过项目驱动支持学生学习,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建构
1.善于留白,留出自主建构的空间
数学课堂上教师讲得满满的不是好事,其实这是剥夺了学生的自探权。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留下学习的“空白”,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研探来“填满”知识。如在学习项目“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的教学中,教师给出一组自探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如何将图形、算式进行转化,教师没有直接传授解决办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懂得了“转化”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解答很多原来不会做的习题。这样的教学留白,其实是当下数学课堂迫切需要的。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数学课堂必须“还”学生自主学习权,相信学生,学生就会还你一个惊喜。
2.因势利导,促进自主建构的深入
数学课上学生有问题是好事,没有问题那才是问题。当学生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时,教师要结合问题,引导全班学生积极思维,帮助这个学生解决问题。如上述“相邻的两个单位的进率是10”对吗?教师将这一问题抛给学生,是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思维一定也在不断深入,他们对知识的发展和形成过程体验更加深刻,学习数学的“建模过程”也更加完善。
四、透过项目驱动支持学生学习,着眼于学生的实践创新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小学数学蕴含着大量促进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因素。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也应与激励学生实践创新相结合。
1.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必须有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
要鼓励学生质疑,为学生质疑留下空间,激发学生勇于创新;引导学生开展互动,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学习的机会,使学生互相了解彼此的见解,碰撞思维的火花。如在学习项目“两车运动情况”的教学中,教师就引导学生用画图表示,思考:两车运动情况要考虑哪些因素?会出现多少种运动情况?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表达,思维创新因子极大地得到了激发。
2.设计开放性练习,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在教学中运用一些开放性的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如在学习项目“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可以设计“有两根同样长的彩绳,第一根截去米,第二根截去,哪一根彩绳剩下的部分长?”这类习题,通过这类习题的练习,学生就会理解什么是具体的数量,什么是分率。学生在自主探索时,有的画图,有的实际操作……开放的习题练习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总之,项目驱动必须指向支持学生学习。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研究教学方式、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在学生思维发展点上不断激发、点拨,让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过程迸发出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