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血常规检验中误差原因的分析与探讨
2020-10-21苗旺
苗旺
【摘 要】血常规检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检查方法之一,为医师做出初步诊断提供了可靠的参考,因此其检验精度是否达标,也对后续的诊断与治疗方案的制定形成了重要的影响。本文结合长期的工作实践,提出对血常规检验中的各类影响因素进行汇总分析,并探讨造成检验误差的主要原因,以期提高血常规检验的规范化水平,保障检验质量。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误差分析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5-0105-01
1 引言
血常规是一类基本的血液检查方式,被广泛的应用关于各级医疗机构当中,也是所有检验项目中患者规模最大,适应范围最广的项目。血液中的细胞主要由三类组成,其分别是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常规检验通过对这些细胞的形态与数量进行科学测定与分析,并与标准值进行比对,就能为患者病情的早期诊断提供辅助参考。如根据血常规的检验结果,可以判定患者是否存在感染、贫血,或其他血液性疾病。目前血常规检查多使用针刺采血法,从患者指尖取血,随后将采得的血液稀释,并通过相关的监测分析仪器完成各项检测工作。随着医学设备领域的不断发展,血液检测仪器的分析精度不断提高,检查所需时间也不断降低,极大的方便了血常规检验工作的开展。但与此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仪器检查也还存在一些需改进的地方,同时也容易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最终的检验结果发生偏差,并不能完全保证检查结果的可靠性,本文结合医学理论和长期工作实践经验,对血常规检查中易出现的各种误差原因展开分析和探讨,现汇报如下。
2 检验误差原因分析
该次研究选取过往大量的检验资料,并对其中出现检测误差的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对参与检测的患者和医护人员进行问询,并对各个检测环节展开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的误差原因都和检验者操作不规范有关,此外受检者也存在部分因素,本文将导致检验误差的主要原因分为三大类,即分别是受检者自身因素、检验人员操作因素和抗凝剂因素,以下对其进行逐一分析。
(1)受检者自身因素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有不少血液检查误差是由于受检者自身没有严格遵照检查要求而导致的,其中最常出现的情况就是受检者在血常规检验之前有过饮食行为,采血时并未处于空腹状态,这就很容易导致血液中的化学成分受到干扰,从而使得血常规检验结果偏离的真实值;其次就是血检前,受检者有过剧烈运动或处于生理紧绷状态,此时受到生理机能的影响,血液状态也会同步发生变化,同样会给血常规检验带来偏差;第三,部分受检者可能因患病长期服用临床药物,这些药物在人体内会造成不同的影响,部分药物还会和血液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从而影響血常规的检验精度;最后,部分女性受检者在接受血常规检验时正处于例假期内,身体机能紊乱,此时检验结果也会出现不准确的情况。
(2)检验人员因素
如前所述,检验人员操作不规范是导致检验结果出现误差的首要原因。从检验过程来分析,可将误差因素出现的场合分别归类到血液采集、血液保存和血液送检三个环节。①血液采集环节出现的主要问题是血液标本采集时间不合理方面,众所周知,受检者的身体机能处于动态变化中,在不同的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代谢活跃度,其血液状态也会随之出现波动,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②血液标本的保存环节出现的主要问题就是保存温度不当,根据大量的医学研究表明,当血液标本未能按照标准置于4℃环境下保存时,随着温度的升高,血常规检验结果中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以及血小板计数的误差也会随之增大;③送检环节出现的主要问题就是时间过长,从而导致血液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出现变化,从而干扰了最终的检验结果。
(3)抗凝剂因素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发现抗凝剂浓度不合格而导致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失真的现象也相对明显,在查阅了相关的临床研究报道后发现,当采用两种不同浓度(1.6mg/mL、2.8mg/mL)的抗凝剂进行血常规检验测试后,对应的检验结果中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以及血小板计数均出现显著差异,说明抗凝剂的使用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是确实存在的。
3 检验误差控制策略
通过对血常规检验误差原因的归类分析,并结合长期的工作经验,提出了一下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1)确保受检者身体状态处于合理水平
受检者身体的正常状态是确保检验治疗的前提,因此在血常规检验前,检验人员应当对受检者进行宣教,使其认识到血常规检验对临床诊断的重要意义,在采血前应保持空腹状态;若在前来检验的路上发生了剧烈运动,应当叮嘱其充分休息15m以上再行采血,对女性患者应问询是否处于例假期内,若是则应当建议其推迟检验。
(2)严格执行检验操作规范,确保检验质量
①安排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增强其专业技能,培养其责任意识,使其在检验过程中能够自觉遵守相关规范,杜绝违规操作;②建立健全血液样本管理制度,要求相关医护人员在血液样本登记时认真细心;③在采血前需要对注射器、针管和标签等物品再次检查,避免污染,保障其检验性能;④采血医护人员应当不断提高技术熟练度,确保采血质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采血工作,并在完成血液采集后,按操作规范混合抗凝剂,并及时的将血液标本送达检验处;⑤若参检人数较多,可安排专门人员定时将血液及时送去检验处,在送检和放置装有血液标本的试管过程中,应确保其平稳,不倾斜,不晃动;⑥按照规范要求,严格执行血常规检验设备的清洁消毒工作,避免由于设备中的残留物对血液标本造成污染,影响到检验结果。
(3)严格选用抗凝剂
抗凝剂与血液的混合操作在血常规检验中是不可或缺的,但抗凝剂浓度超标最会对检测结果起到了直接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从制度上严格把关,统一抗凝剂浓度标准,并对抗凝剂配置环节严密监督,确保其浓度符合规范要求,尽量避免和减少对血常规检验的影响。
4 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先进检验设备的使用极大的简化了血常规检验的工作环节,但并不意味着医护人员可以忽视检验工作,从过往的检验误差案例来看,只有充分提高对血常规检验的重视程度,从患者宣教和医护人员职业素养两方面同时着手,严格执行血常规检验的系列规范,并对血液样本保存温度、送检时间和抗凝剂浓度等因素统一标准,并制定有效的监督机制,才能确保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邓燕华.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原因分析[J].医学信息,2014,28(36):310.
施武辉,夏小明.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问题分析[J].医学信息,2014,28(14):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