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气胸在新生儿的临床分析
2020-10-21杨丽芹
杨丽芹
【摘 要】对新生儿气胸病症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进行研究观察。方法:对某院最近两年收治的气胸新生儿病症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总结,对比分析新生儿自发性气胸与非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特征和治疗预后差异。结果:两组气胸新生儿发病位置以及治疗结果等无明显差异,但是自发性气胸新生儿中属于剖宫产儿的比例更高,而非自发性气胸新生儿组则有更多患者需要闭式引流。结论:经过本次分析研究总结发现,剖宫产很可能是导致自发性气胸的关键因素,相比较于非自发性气胸,自发性的气胸更适应保守治疗方法。
【关键词】新生儿;气胸;临床表现;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7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5-0062-01
新生儿气胸是一种因为肺泡过度充气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的肺泡腔压力过大现象,这种压力会致使新生儿肺泡壁破裂,进而引起低氧血症,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新生儿脑瘫甚至死亡,所以新生儿气胸在临床诊治工作中属于一类危重紧急病症,一直以来都备受行业人员关注。近年来,有数据现实,我国新生儿中患气胸的人数越来越多,为了更加深入全面地对该病症发病原因以及临床治疗等进行了解,本文结合临床实际案例展开了一系列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从某院最近两年收治的新生儿气胸患者中选取了3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治疗病历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依据气胸发生机理,将其区分为了自发性气胸组和非自发性气胸组,前组患儿共有16例,后组患儿共有20例。本次研究全面收集了每位患儿的胎龄、分娩方式、出生体重以及性别等信息,并对患儿气胸发生位置、压缩面积以及治疗过程中是否需要闭式引流进行了统计。其中,接受临床诊疗工作的患儿共36例,男性(26例)与女性(10例)胎龄主要划分为低于37周(早产儿)、37~42周、高于42周(无过期产儿)三类;体重高于2.5kg的患儿共28例,低于2.5kg的患儿共8例;采取顺产降生的患儿共12例,剖腹产24例。根据气胸发生时间来看,出生后1d内存有病症的患儿共20例,1~2d共9例,2d后共7例。根据患儿胎龄、性别、体重、降产方式与气胸发生时间来看,上述因素均不具备关联性(P>0.05),因此具备可比性。
1.2临床表现
经由临床体征调查资料可知,36例患儿中有33例患儿存有气促症状,其中有25患儿有明显发绀,有20例患儿存有呻吟、三凹征的情况,且呼吸音逐渐降低。为保障患儿身心健康,院方采用了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措施。其中,采用nCPAP措施的患儿中,有9例患儿出现突发气促、发绀与体内氧饱和度下降的情况,而采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措施的患儿共7例,其中5例出现烦躁不安、氧饱和度下降的症状。结合X线检验结果,可知患儿气胸问题可分为单侧气胸(27例)与双侧气胸(9例),其中单侧气胸病灶在左侧的共10例,右侧为17例。
1.3治疗方法
首先,在临床诊疗中,若发现患儿存有发绀的症状,需及时给予给养措施,若患儿仍呼吸困难,则采用机械通气措施。结合患儿身体素质与病症,患有气胸病症的患儿有9例给予常规鼻导管吸氧措施,有2例采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期间不做引流,待参数调整适当后,可在1~8d内由气胸自行吸收。治疗过程中,有25例患儿的病情加重,且伴有呼吸困难与氧饱和度不稳定的状况,对此需给予胸腔闭式引流的治疗措施,将引流时间控制在1~6d。
1.4统计学处理
本此临床治疗选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数据均值±偏差值标识,组间计量资料则采用f或X2进行检验,若差异值吻合(P<0.05),则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自发性气胸及非自发性气胸患儿的一般资料中,自发性气胸组胎龄为(38±1.78)周,出生体重为(3168±478)g,性别比为男13例(81.3%),女3例(18.7%),非自发性气胸组胎龄为(37±1.37)周,出生体重为(3028±530)g,性别比为男13例(65.0%),女7例(3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发性气胸组患儿剖宫产儿14例(87.5%),顺产儿2例(12.5%),非白发性气胸組剖宫产儿10例(50.0%),顺产儿10例(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5.625,P=O.018)。
自发性气胸组压缩面积≥30%者12例(75.0%),<30%者4例(25.O%),81单侧气胸13例(81.3%),双侧气胸3例(18.7%),非自发性气胸组压缩面积≥30%者19例(95.0%),<30%者1例(5.0%),单侧气胸14例(70.0%),双侧气胸6例(30.0%),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自发性气胸组需闭式引流8例(50.0%),保守治疗8例(50.0%),非自发性气胸组需闭式引流17例(85.O%),保守治疗3例(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32,P=O.023)。自发性气胸组治愈15例(93.8%),死亡1例(6.2%),非自发性气胸组治愈17例(85.O%),死亡3例(1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合自发性与非自发性气胸患儿基本资料的调查中可知,两组患儿胎龄、体重、行呗、气胸部位与压缩面积均无明显差异,仅在分娩方式的选择上划为顺产与剖腹产。对此,便针对分娩方式对气胸患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可知剖腹产患儿需接受闭式引流措施共15例,保守治疗共9例;而采用顺产的患儿,接受闭式引流共10例,保守治疗2例,两组比例相近,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从病理角度来看,气胸的形成原理主要是患儿肺泡过度充气,在胸膜腔的密闭环境中,极易使肺泡压力升高,待肺泡破裂后,便会进入胸膜腔内形成气胸。此种症状对患儿而言危险系数极高,并且有着非常高的发病率与致死率,一旦出现,通常情况较急,只有在短期内采用适宜的治疗措施,才能避免危机患儿的生命安全。
从气胸群体差异角度来看,新生儿与成年人气胸症状存有明显差异。成年人若存有气胸症状,压缩面积普遍为30%以上,治疗中需立即通过胸腔闭式引流术进行治疗,但新生儿在病情诊断方面,却需要综合考虑患儿身体状况、呼吸困难的程度与氧饱和度,才能确定适宜的解决方案。其中,压缩面积低于30%者,可采用保守治疗的措施,而大于30%者,则需要通过吸氧等辅助措施,将患儿体内的氧饱和度控制在合理范畴,以免患儿的生命健康受影响。
结合调查资料可知,本试验自发性气胸组患儿需要借助闭式引流措施辅助措施的比例远低于非自发性气胸组,究其原因,可能与肺部疾病的症状有关,若非自发性气胸组患儿存有呼吸困难与氧饱和度下降等问题,理应及时提供呼吸支持措施,以避免肺泡破裂,使后续气体持续进入胸膜腔,最终对患儿的生命安全带来损害。另外,对于自发性气胸组的患儿,若呼吸困难与氧饱和度问题不严重,则可以优先给予吸氧观察措施,若患儿气胸症状有明显好转,则可以不用闭式引流措施。
综上所述,气胸患儿群体内,自发性气胸比非自发性气胸患儿的数量更多,病情也相对较轻,若是自发性气胸患儿症状较稳定,则可以凭借吸氧等措施逐步好转;而非自发性气胸患儿受体内症状影响,通常都会采用气管插管呼吸机通气措施与nCPAP,两种措施的有效落实,能够有效缓解患儿气胸的严重程度,但受分娩方式的影响,采用剖腹产的儿童存有自发性气胸症状的概率较高,但需要通过闭式引流缓解气胸症状的患儿比例却明显低于非自发性气胸组患儿。
参考文献
袁玉峰, 张海燕, 乔林霞, et al. 新生儿气胸26例临床分析[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8(26):103-105.
郭颖. 新生儿气胸31例临床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 2016, 32(23):75-75.
彭彬, 席康明, PENGBin, et al. 新生儿气胸32例临床分析[J]. 上海医药, 2016, 37(18):34-35.
张惠玲. 新生儿气胸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 3(13):2539-2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