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BL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探讨

2020-10-21邹宁

健康之友·下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

邹宁

【摘 要】PBL(基于问题的学习)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师教学水平与教材、教学条件、学生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导致学生基础差,缺乏学习主动性。对此,应当实践教学总结,在问题提出与小组讨论等方面加强分析引导,确保PBL作用价值最大程度发挥,以带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

【关键词】PBL;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5-0014-01

中医基础理论是高等中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教材涉及中医学哲学基础与病因病机、精气血津液等中医学基础重要理论,学生中基知识掌握不扎实,后续专业课程学习难度将随之增大,将直接影响就业竞争力与职业发展。传统课堂讲授教学模式,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受课时进度等因素影响,学生学习效果不尽理想。PBL教学法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实现了临床实践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学生问题分析解决能力不断提升,更利于中医思维模式养成。

1 合理设计问题

问题设计应当紧密围绕临床案例展开,将教学理论全面渗透到休养生息、临床试验与人体构造等方面,才能突显教学针对性与有效性,从而逐步培养学生中医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抽象,且临床病例设计多方面的学科知识,为问题设计提供了丰富素材。但实际上,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内容多且课时少,为确保理论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应当围绕教学目标结合临床案例,在病症分析中重点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概念的认识。如“李某,男,40岁。胸脘胁肋胀窜痛病程7年,伴有嗳气泛酸与乏力症状表现。舌苔薄黄,脉沉涩微弦”的典型病例,精心设计了“病理變化累及哪些脏腑”、“脏腑与病理相互影响关系”、“根据脏腑生理特性提出调理建议”等问题。通过引入视频案例,加上患者真实表述,能够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教师引导

教师适当讲解病案,让学生初步了解与掌握医学术语,同时把握病案中的价值信息,确保问题分析透彻到位。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穿插分组,每组控制6-8人,小组内推选组长1名,负责小组工作内容指定与组织组员整理资料、撰写学习笔记等。教师应当给予适当的课堂启发,包括介绍问题的思维方法与知识背景、难点点播等,明确学生分析讨论方向。将小组学习成绩测评纳入考核指标体系,以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提高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

PBL教学法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问题分析解决能力等方面的特征优势,是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比拟的,但不能忽视知识传授系统性不足的问题;对此,还需加强教学引导,强化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快速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学生掌握更多更全与更加实用的中医基础知识技能[1]。

3 小组合作学习

组内成员明确分工,首先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网络或图书馆等途径查阅资料,收集分析、筛选书籍与文献,确保资料的可用性与严谨性,以强化学生科学精神与认真负责的态度。其次在组长主持下展开组内讨论,学生将各自收集到的资料解答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其他组员做质疑补充,得出规律性结论。其中一名成员做好讨论内容记录。最后由组长汇集小组讨论成果并编写成书面报告。

组织临床病案讨论意义重大,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合作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问题理解引导,帮助学生吸收内化理论知识。除此之外,关注学生思维方式拓展,体会PBL教学法的价值意义。在问题讨论中,鼓励小组间展开模拟就诊活动,组员分别扮演病人与医护人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想法方法,让学生实现学中做与做中学。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加强,上交的讨论学习成果不在是堆积资料,而是经过分析筛选与有规律性结论的评述。学生问题关注点不在是教材内容,而是涉及心理、人文与社会等方面的交叉学科知识。学生不在受教师思维与知识水平限制,教师作为学生知识自主构建的促进者,灵活转变组织者与引导者等角色,适当给予学生点拨引导。PBL教学法实现了传统授之以鱼的教学方法,向授之以渔的教学方式逐步蜕变,学生学会倾听沟通与辩证,在学习效果方面也是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比拟的[2-3]。

4 课堂讨论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围绕书面报告解读病案与解答问题,提出小组讨论中出现的新问题。各小组汇报时间控制在8分钟内,其他小组可以提出质疑,以此展开答辩。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各组问题答案,以此激发学生表现欲与成功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

5 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在小组汇报答辩后,解析病案中的价值信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出学生问题回答中的错误点,对小组表现给予表扬。整理并解答小组讨论中的新问题。最后将问题与所学理论知识整合,帮助学生轻松攻克学习重点与难点,确保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6 考核方法

注重闭卷考试的结果性评价,更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将学生学习态度、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实践能力等作为评价指标,关注学生成长进步。教师点评各组的知识能力、思考方法、结论等方面。除教师点评指导外,引用学生自评与互评等评价方式,小组成员根据讨论等学习表现给予客观公平评价,确保学生学习情况评价的全面性,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实现取长补短。丰富评价形式,包括阶段性考试、课后练习、论文答辩等,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总 结

PBL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成效显著,受教学资源设置与教师教学水平、教育理念等因素影响,教学改革进程发展缓慢,还需加强摸索性创新。中医学内涵丰富且术语晦涩,增加了学生学习难度,教师应当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结合临床实践帮助学生直观了解所学的知识技能。除此之外,应当根据现有教学条件与学生学习需求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切实发挥相互协同作用,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快速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倪红梅,方盛泉.试论中医思维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09):2240-2242.

施学丽,蒋筱,夏猛,郝二伟,刘强,郭超峰.科研参与式教学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实施[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14):12-14.

杨胜林,高磊,张明,王蓓蓓,谢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07):26-28.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