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视域下《瓦尔登湖》超验主义新解
2020-10-21沈鸿琳
沈鸿琳
摘要:梭罗作为超验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深受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的影响,但又有其独特性。梭罗远离俗世的喧嚣与繁华,在瓦尔登湖畔自耕自食,将其发展了的超验主义思想充分体现在其个人日常生活中。《瓦尔登湖》汇聚了梭罗这两年在林中独居的所见所悟,书中描写的瓦尔登湖四季轮回之景,梭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淳朴生活方式,向人们传递着追求简单生活,丰富内心世界的人生真谛,并揭示其对当今世人的启示。
关键词:超验主义;生态批评;《瓦尔登湖》
19世纪30、40年代,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论自然》(Nature)的发表将浪漫主义运动推到一个新的阶段也是它的高潮阶段—新英格兰超验主义阶段[1](5)。超验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人能超越感觉,直接认识真理。20世纪90年代,兴起了一种从文化、文学、艺术等批评角度介入生态问题的新兴文学批评理论和思潮,其核心在于唤醒人们的生态责任感。生态批评探讨的是人与自然的自然生态、人与社会的社会生态、人与自我的精神生态三层关系。作为美国超验主义精神领袖和哲学导师爱默生的学生,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受爱默生影响,其超验主义思想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梭罗同样是美国超验主义及生态主义先驱,其著作《瓦尔登湖》(Walden)更是美国生态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1845年,梭罗撇开物质金钱的羁绊来到瓦尔登湖畔,自耕自食两年有余。《瓦尔登湖》汇聚了梭罗在湖畔独居的所见所闻。他用亲身实践证明物质金钱并不是生存的必需品,并向人们传递着热爱自然、简单生活、精神自由的人生真谛。正如梭罗在书结尾处所说:“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301),这句话成为生态批评与超验主义的思想精髓的交汇点。本文将从当代生态批评角度深入剖析梭罗著作《瓦尔登湖》中体现的超验主义思想,借此探寻梭罗的个人价值取向,并反思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参考价值。
一、瓦尔登湖中“超灵”的存在
梭罗作为一位生态批评主义的先驱,通过《瓦尔登湖》这本书,向人们传递了一个核心思想:“人类应该在热爱自然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生态责任感”[2](70)。同时作为超验主义的中心人物,书中的一字一句也传递出其超验主义思想。“超灵”(Oversoul)是梭罗恩师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主张即精神力量存在于世间的每一个角落,所有人类无需借助诸如祭祀或其他的各种形式感应上帝,而是可以通过身边的一草一木、山川河流直接与上帝对话。梭罗的思想主张深受爱默生影响,“超灵”的思想也深植于梭罗对瓦尔登湖秀美景色的描写之中:“在天气好的夏季里,从稍远的地方望去,它呈现了蔚蓝颜色,特别在水波荡漾的时候,但从很远的地方望去,却是一片深蓝。在风暴的天气下,有时它呈现出深石板色。海水的颜色则不然,据说它这天是蓝色的,另一天却又是绿色了,尽管天气连细微的可感知的变化也没有。我看到我们这里的水系中,当白雪覆盖这一片风景时,水和冰几乎都是草绿色的。有人认为,蓝色‘乃是纯洁的水的颜色,无论那是流动的水,或是凝结的水。可是,直接从一条船上俯瞰近处湖水,它又有着非常之不同的色彩。甚至从同一个观察点,看瓦尔登湖是这会儿蓝,那会儿绿。置身天地之间,同得天和地的光彩”(162)。这是《湖》这篇中梭罗对于瓦尔登湖水的描写,它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四季轮回,天雨天晴中的颜色变化 。一般人只会欣赏湖中花草不会注意到水的颜色变化,而梭罗却在无微不至的观察中发现湖水的颜色至少有两种。之所以梭罗能发现湖水四季中的细微变化,是因为他热爱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水是生命之源,所以这不仅展现了梭罗对于自然的热爱。在梭罗看来,自然是有生命的并且是“超灵”的象征,“超灵”存在于自然的一草一木中。当秀美的自然风景呈现在人们眼前,他们的精神上同样会与美丽的景色产生共鸣。
除了瓦尔登湖的秀美风光,梭罗也对在他离开后瓦尔登湖所遭受的人类的破坏表示谴责:“自从我离开这湖岸之后,砍伐木材的人竟大砍大伐起来。从此要有许多年不可能在林间的甬道上徜徉了,不可能从这样的森林中偶见湖水了。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期盼鸣禽歌唱?”(176)在那些破坏者眼中,瓦尔登湖没有什么魅力可言,它只是一个小野湖。而让他们双眼放光的是那些郁郁葱葱的树木,那些生长的“黄金”。为何梭罗会发出这样的警示呢?难道仅仅是因为自然美景的消失吗?“超灵”栖身于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甚至是一滴水露中,人类可以直接通过那些自然与上帝对话。如果人类只是为了一己私利去榨干自然的所有“养分”,他们终将受到上帝的惩罚。那些破坏者可能不会在乎一处美景的消逝,但隐藏在美景消逝之下更加严重的后果也会逐渐显现。灵感来源于生活,而当生活中的风光已经逝去,人们的脑海中还会有火花闪现吗?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当人类享受着攫取自然换来的舒适生活,与上帝的精神对话也成为了无稽之谈,而灵感的枯竭、缪斯女神的离去正是上帝给予人类的惩罚。自然是宇宙的智慧精华也是上帝的象征。梭罗也正是要警示人类不要为了用自然的一草一木去换取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是要热爱自然,全身心投入自然之中,与自然同呼吸,才能在精神上与神同行。
二、瓦尔登湖中人与自然的共存
《瓦尔登湖》记录了梭罗关于人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的探索与实践。他的生活方式与当时奢靡成风,追名逐利的生活方式完全相反。而当时所谓“上流社会”拥有的华美服饰、宏伟的房屋都是以牺牲自然中的一草一木换来的:“这恶魔似的铁马,那裂破人耳的鼓膜的声音已经全乡镇都听得到了,它已经用肮脏的脚步使沸泉的水混浊了,正是它,它把瓦尔登湖岸上的树木吞噬了;这特洛伊木马,腹中躲了一千个人,全是那些经商的希腊人想出来的!哪里去找啊,找这个国家的武士,摩尔大厅的摩尔人,到名叫‘深割的最深创伤的地方去掷出复仇的投枪,刺入这傲慢瘟神的肋骨之间?”(176-177)。梭罗所处的时代正是美国工业迅速发展的时代,蓬勃的商业发展刺激着人们的消费,人们将享乐主义奉为至高准则。在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以换取人类文明发展的同时,人们也离他们理想中的家园越来越远。当人们在为工业发展所带来的便利生活欢呼时,梭罗注意到工业扩张给自然帶来的不可磨灭的伤害以及人们不正常的诉求:盲目追求物质享受而对精神上的贫瘠视若无睹。
华美精致的服饰、宏伟精巧的房屋难道真的是人们生存的必需品吗?梭罗曾言:“大部分的奢侈品,大部分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所以关于奢侈与舒适,最明智的人生活得甚至比穷人更加简单和朴素。”(12)梭罗并没有只是单纯的用理论来证明他对于生活必需品的观点,因为单一的言语到底是苍白无力没有丝毫说服力的,他身体力行向人们证明在这个星球上生存究竟需要什么。他带着担忧、愤懑以及对人类行为的反思来到瓦尔登湖畔定居。他只花了28美元便建起他的容身之所,穿的衣服只为保暖以及遮盖裸露的身体,种植蔬菜大豆以维持温饱。通过他两年的自给自足的生活向人们传递了一种观念:人类只需很少的必需品便能生存下去,而对于舒适生活和奢侈品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梭罗珍惜自然中的一切甚至是豆田中的野草和偷溜进屋子的老鼠,他享受自然美景并且全身心融入自然之中,正如他在诗中写道:“这不是我的梦/用于装饰一行诗;/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甚于我之生活在瓦尔登湖。/我是它的圆石岸,/漂浮而过的风,/是它的水,它的沙,/而它的最深邃僻隐处/高高躺在我的思想中”(177-178)。尽管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山川湖海不能言语,但是人们可以在花香与白浪中与自然共鸣。梭罗抛弃一切身外之物来到瓦尔登湖畔,追求一种被当时人们认为不正常的极简生活,而正是这种自给自足的独居生活给与梭罗广阔独立的空间思考人生的智慧,获得丰富的精神生活。只有当人类简单生活而不是一味追逐内心欲望的满足,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瓦尔登湖中传递的人生真谛
在梭罗看来,所谓有价值且高尚的人生目标除了与自然共存外,更为重要的是人精神世界的丰富。瓦尔登湖畔的独居生活,梭罗仅试图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一年中他只工作六周,他把冬天的大部分时间以及整个夏天用来阅读和写作。在他眼中,抵制物质欲望对人的侵蚀只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亲身劳作与阅读来进行自我从内而外的完善与提高。梭罗的独居生活被当时的人认为是异类,许多人都对他示以同情,认为他独自一人生活在荒野中必定十分孤独与害怕。但相反的是,梭罗生活得十分惬意愉快,他认为:“他自己的生活越简单,宇宙的规律也就越显得简单,贫困将不称其为贫困,软弱将不称其为软弱”(295)。当人们简单地生活,那么生存便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自然万物都是有生命的、神圣的且值得人们的尊重。当梭罗生活在生机勃勃的自然中时,没有伪装,没有迎来送往的假意虚伪,更没有人与人的相互妒忌,他只需欣赏自然中四季轮回、日出日落与高山流水的秀美风光。对于梭罗来说,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有价值,是无论用多少财富也难以堆砌的生活。通过与自然交流,梭罗在他的生活中注入灵魂且获得内心世界的升华。与之相反,当今人们的生活没有灵魂可言,他们只追求金钱、地位以及权力。一旦他们无法获得或失去这些东西,他们将成为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只有当人们抛弃华丽的外表而追求充实的内在时,他们才能的到精神的升华,实现人生的价值。
除了追求内心世界的丰富,梭罗还提出如果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他梦想的方向前进,努力经营他向往的生活,他可以获得想象不到的成功(295)。人的生命价值在于充分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其梦想的实现添砖加瓦。当人们专注于自我完善而不是内心欲望的满足时,他们便拥有了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物质富有的人们的精神生活可能一片贫瘠,他们拥有着无法想象的奢靡生活,但他们的内心可能十分麻木。正是在此意义上讲,穷人也可以获得幸福感,因为他们可以不断地追求精神生活的完善和展示人性之美。事实上,在他人看来愚蠢的独居生活,对于梭罗来说是充满生机与智慧的。梭罗的灵魂与风共同在自然的广阔天地中徜徉,拂过高耸的山坡、輕嗅花草的芬芳、追逐翻腾的浪花,他的内心世界也变得与自然一样广袤无垠。当人们为梦想的实现付出汗水,为精神的升华不断充实自身,他们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和领略人生真谛
四、《瓦尔登湖》的当世之鉴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种种利好也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衣食住行都与科技息息相关。但随之带来的是一系列问题:因二氧化碳排放过渡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因不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导致的生物多样性锐减、因肆意排放而导致的水污染和海洋污染,人类成为这一切问题的因,而这些环境问题是果的同时也是对人类的惩罚。人类不仅破坏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他们的内心世界随着科技的发展也逐渐变得空无一物,只剩下一副皮囊。人类变得越来越浮躁,不再静下心来感悟生活真谛。他们都忙于奔向攫取物质的战场,以期能获得“战利品”或是一块“勋章”。但再多的华美装饰也无法掩盖内心的腐朽与精神的空洞。人与自然本应是一个完整和谐的整体。等到我们失去这整个世界时,我们才会意识到破坏环境的恶果。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两年的独居生活已经为人类做出表率也给当今世人以启示:自然也是生命,生活也可以很简单。这是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反复强调的观点,生活中除了必需品以外都是累赘,一开始就不应一味追求物质享受,否则内心汹涌的欲望便会喷薄而出。人类应该热爱自然,通过极简的生活实现与自然和谐共处。自然与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唯有尊重自然融入自然才能实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人不应成为物质的奴隶,如果人只为金钱、地位和权力废寝忘食,那他的一生又有何意义?古人曾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便身居陋室,温饱度日,只要不断自我完善,追求人生梦想,丰富内心世界获得灵魂的升华便能实现人生的价值,领悟人生真谛。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批评视域下《瓦尔登湖》中梭罗关于自然的基本思想是超验的,即人能够通过自然与上帝直接交流,也是爱默生所主张的“超灵”。自然是有生命的,人应热爱自然并通过极简生活,与自然和谐共存,获得精神世界的升华。但也正如梭罗所言:“太阳不过是一颗晨星。”(304)时间的流逝并不意味着智慧的增长,只有自己领悟的道理才是最珍贵的,真理需要人类不断探索。当然,当今的人们不必刻意像梭罗一样找一处荒无人烟、与世隔绝之处,以表示自己远离尘俗,因为只要心中有那一片宁静的湖泊,处处皆是瓦尔登湖。
注释:
①如无特殊说明,该文中《瓦尔登湖》引文皆出自2011年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许崇信、林本椿译《瓦尔登湖》中文版。
参考文献:
[1]王卉.从人的心灵到自然——《瓦尔登湖》超验主义思想探析[J].安徽文学,2013.
[2]简功友.论超验主义文学的生态文明观[J].吉首大学学报,2015(2).
基金项目:南京晓庄学院2019年度校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9XSKY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