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明妃曲二首》看王安石的革新思想

2020-10-21朱奕璇

鸭绿江·下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革新王安石

摘要:《明妃曲二首》是王安石翻案诗的代表作,他在立意上大胆翻新,塑造了一个深谙民族大义、可悲可敬的明妃形象,显露出他思想中的革新精神。与其唱和之作相比,也毫不逊色。他的革新思想在文学创作上集中体现于翻案诗,在政治生活中则体现在他的熙宁变法,这也与王安石文学家、政治家的身份相照应。

关键词:明妃曲;王安石;唱和诗;革新

清代学者蔡上翔曾说:“世人积毁荆公,几同于詈骂,不啻千万人矣。而六七百年来为之表扬盛美 ,亦未尝无人。”①作于北宋嘉佑四年的《明妃曲二首》,是王安石诗歌引起争议、评价最多的一组诗,欧阳修、司马光、曾巩等人纷纷作和诗。本文通过对《明妃曲二首》的解读,进一步分析王安石的革新思想。

一、《明妃曲二首》的翻新之处

其一,是为毛延寿辩白,将批判的矛头指向汉元帝。王安石则为毛延寿翻案,“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②王安石认为,一个人帶有灵性的意态是画家难以去描摹的,汉元帝自己没有识人的眼光,将过错全部引导毛延寿身上,毛延寿又何尝不是枉死的呢?

其二,诗中王昭君的形象与前人作品中的相比,发生了改变。前人眼中的王昭君是悲怨的、值得同情的,而王安石不仅感叹了她的”可悲“,而且更体现了这位女子的”可敬”。王昭君知道自己一去就不会再回到中原,但她仍穿着“汉宫衣”,关心着“塞南事”,可见她深谙民族大义,对汉王朝抱着一颗赤子之心,一改前人诗中怨恨的形象。

其三,王安石肯定了王昭君的命运。“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③,近在汉宫中的阿娇与远嫁匈奴的昭君,都是失意,或近或远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汉元帝对昭君浅薄,匈奴却对她施以厚礼,人生的乐事在于找到一个知心的人。

王安石在《明妃曲二首》中大作翻案,为毛延寿辩解,肯定王昭君的命运。不拘泥于古人的观点,敢于求变,体现了王安石思想层面上的革新精神。

二、对比《明妃曲二首》与其唱和诗

1059年,对于昭君出塞这个人尽皆知的故事,文人们再次展开了创作。王安石《明妃曲二首》一出,因其大胆的翻新立意,使人们耳目一新,唱和之作层出不穷。以欧阳修、梅尧臣、司马光、曾巩的唱和诗为代表进行对比。

其一是欧阳修。欧阳修作《和介甫明妃曲二首》,其中“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④欧阳修站在政治家的立场上批评了汉元帝,对于自己身边的人都无法知根知底,又何谈降伏敌夷。而对于昭君的刻画,她仍是一个哀怨、令人同情的女子形象,感叹红颜薄命。

其二是梅尧臣。梅尧臣作《和介甫明妃曲》,他在诗中也表达了对汉元帝的斥责,与欧阳修同认为“汉计拙”。同时也感慨女子地位的轻微卑贱,但又无可奈何,刻画了一个掩泪哭泣、怀念故国的昭君形象。

其三是司马光。司马光在诗中写王昭君忠心耿耿,一心为了汉王朝,从未易心。并将她与同时汉元帝时期的萧太傅比照,他们都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但命运都没有眷顾他们。命运是无法改变的,即使现实再残酷,也要听从命运的安排。

最后是曾巩,他在和诗中写道“丹青有迹尚如此,何况无形论是非。穷通岂不各有命,南北由来非尔为。”⑤昭君的故事主要引发了他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真正如愿之人又能有多少呢?

他们四人站在各自的角度表达对昭君和亲一事的看法,然而对于昭君形象的刻画,无一例外都是哀怨的、忧愁的、悲苦的。相比之下,王安石不像他们这样中规中矩,大胆翻新立意,他的诗中可歌可泣的明妃形象或许更胜一筹,他的革新思想也可见一斑。

三、整体看王安石在文学创作和政治生活中的革新

(一)文学创作

王安石在文学创作中自成风格,后人称之为“王荆公体”,以绝句成就最高。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谈到:”公绝句最高,其得意处,高出苏、黄、陈之上,而与唐人尚隔一关。⑥他的创作为诗文革新做出了贡献,一扫唐末五代的浮靡风气,内容充实,锤炼字句,构思新巧。其中好作翻案是王安石咏史诗的一大特点。除了王昭君之外,王安石还为诸多历史人物翻案。比如西施,他在诗中写道“谋臣本自系安危,贱妾何能作祸胎?但愿君王诛伯嚭,不愁宫里有西施!”⑦西施曾一度被认为是吴国灭亡的罪魁祸首,王安石则认为国家的安危在于君臣,只要将因接受贿赂而代表越国利益的太宰嚭诛杀,西施呆在吴宫里也是不用担心的。对于历史上一些已盖棺定论的事件,王安石总能以敏锐的眼光发现其中别样的价值,进而提出异议,推陈出新。因此在翻案诗的创作上,王安石总是不拘泥于历史,他以更加冷静、客观的姿态去关照历史人物,发表新解,体现了他思想中的革新精神。

(二)政治生活

作为一个政治家,王安石在政治生涯中最大的举措就是他的熙宁变法,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的局面,其地位可以与商鞅变法相提并论。新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损害,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新法引起了强烈的党争,并一发不可收拾。正是因此,后世对他多加诟病,甚至有人认为他的变法是北宋亡国的直接原因。且不论变法的功与过,我们值得肯定的是王安石变法的勇气与决心,他看到了社会中的问题,可贵的是他敢于革新。王安石曾说:“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⑧这既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器,从中可见他思想中不断革新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

《明妃曲二首》中王安石以独到的眼光重新解读昭君出塞的故事,立意上大胆革新,创作水平超出同期文人的唱和诗。但他又并非一味求新求异,而是以冷静、理性的心态表达自己的见解。革新思想体现在王安石文学创作和政治改革的方方面面,无疑是他精神世界中一个重要的特点。

注释:

①(清)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1页。

②③⑦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王水照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95,372,112页。

④可永雪,余国钦编纂:《历代昭君文学作品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9页。

⑥(宋)严羽:《沧浪诗话》,中华书局出版社,2014年,第14页。

⑧柯昌颐:《生前事与身后名:王安石评传》,华文出版社,2018年,第3页。

作者简介:

朱奕璇(1999-),女,河南洛阳人,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在读。

猜你喜欢

革新王安石
以谜猜谜
北陂杏花
梅花
复旧运转
澳大利亚革新专利制度会否走向“末路”?
《小世界》的现实主义革新之我见
千金碎琴
初夏即事
文学遗产怎样“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