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品《金婚》创作说明

2020-10-21张红硕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金婚对比

摘    要:本幅毕业创作选取生活中的温馨一幕,有感而发,进行创作,作品描绘的是一对年老的夫妇在金婚之年拍照留念的一个场景,通过这一场景表现改革开放六十年来的前后对比,表现人民的美好生活。作品采用水墨人物的创作手法进行表现,切合所要表达的主体,通过人物黑白对比让画面更有层次感。

关键词:水墨人物画;对比;金婚

引言:

本幅毕业创作选取生活中的温馨一幕,有感而发,进行创作,作品描绘的是一对年老的夫妇在金婚之年拍照留念的一个场景,儿孙满堂,村里人也都前来祝贺,画面洋溢着幸福的气氛。作品采用水墨人物的表现手法,用当代水墨人物画展现社会时代变迁和发展,表现当代人民的美好生活。

毕业创作表达的情感与内容

通过对这一农村生活画面的描写,也反映出国家这几十年的飞速发展。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国家经济在三十年间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也在这三十年间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衣食住行和生活环境哪一样都是翻天覆地。六七十年代物资极度匮乏,甚至是改革开放初期,有些农村都还没解决温饱问题,因此在经济困难的那时,拍婚纱照便成了想都不敢想的事。五十年的风雨兼程,两位老人用真诚相爱的心,去碰撞这美好的梦想;用一生不老的情,去铭记这辉煌的瞬间。整整的半个世纪,他们彼此坚守,忠贞不渝,他们彼此信任、互相包容,平平淡淡的携手走过了这五十个年头。五十年前,他们结婚时生活拮据,经济困难,没有机会拍婚纱照,五十年后的今天,随着国家强大,小家生活也好起来,于是补上这迟来已久的婚纱照。

毕业设计的创作理念思路:

(一) 毕业设计创作手法说明

水墨人物画截止到今天,经过了几代人的不断探索和不断积累,已经初具形态,成为了一个具有悠久人文传统又非常年轻的画种。 水墨人物画从五代的石恪、宋代的梁楷、明代吴伟到清代的黄慎、任伯年,到20世纪30年代徐悲鸿、蒋兆和的艺术实践,不断引进西方造型手法,相较于传统的水墨人物画已具有了很大的差别,在人物造型上有了更为严谨的推进。中国绘画的主流是水墨写意画,以形写神是自古以来的画家的追求,而水墨写意画的主流则是水墨人物画,之后又有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程十发、卢沉、周思聪、姚有多等以及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届人物画研究生班的一批人,总体来说是一个十分年轻的画种。其历史的积淀并不丰厚,但不断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现代水墨人物画将传统山水花鸟画的笔墨语言与西方绘画造型语言相结合,既有现代水墨人物画既有严谨精炼的造型基础,又有意味深长的笔墨语音,让人琢磨不透具有玩味不尽的意趣。所以,真正的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历史也只是50年代至70年代人物画为主的时代,将西画的严谨的造型融入到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中具有积极的作用,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水墨人物画创作,奠定了笔墨转变的实践基础。

(二) 毕业设计创作过程

本幅作品采用水墨人物的创作手法进行表现,人物的神情和状态是本幅画的刻画重点,力求生动传神,刻画老人时尽量用笔干枯,刻画小孩时用笔湿润一些,希望通过笔墨的不同来区分不同年龄段的人物,由于画面中有多个人物,因此在创作时注意人物间的相互关系,通过黑白灰的色块分布,各个人物的肤色不同使主体人物更加突出。在构图上力求圆形构图,努力向闭合空间靠拢,同时画面右边站着的老人和两个孩子形成一个闭合的三角形,因此画面构图形成半圆和闭合三角形的组合。画面为灰色调,通过灰色的明度不同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对于人物的设色,遵循层层递进的原则,主体人物的老人夫妇刻画深入,设色鲜明,而孩子的肤色相对较透且偏红,整体画面采用灰色调,通过画面的局部黑白灰对比增加画面层次,突出主体人物形象,表达老人在新时代幸福的晚年生活。

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来之不易。我们生活在如此美好的黄金时代,这种幸福和安定的局面需要我们倍加珍惜和维护,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奋斗,祖国还会越来越富强,人民生活也会越来越美好。我希望通過自己的画笔,把这一幸福的瞬间定格下来,形象和笔墨留在画面上,思考和探索留给未来。

参考文献:

① 汪晓曙·绘画创作研究·绘画创作-研究·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

② (英) E.H. 贡布里希著· 艺术的故事·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5

③ 唐秀玲·中国画创作与构图研究· 中国画-构图(美术)-研究·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6.09

作者简介:张红硕,女,汉族,(1995—),籍贯山东省,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水墨人物。

猜你喜欢

金婚对比
金婚
满江红·五秩伉俪
父亲的金婚之约
卜算子·金婚示老伴
光华自在金婚时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影响脚斗士与跆拳道运动项目发展因素的对比分析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