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多词一义”横向记忆法

2020-10-21郑碧容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79期
关键词:实词虚词义项

郑碧容

文言词汇是读懂文言文的基础,掌握足够量的实词是学好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关键,所以掌握文言文词语归纳整理的方法至关重要,在这里我给大家讲讲文言文 “多词一义”的整理。顾名思义,“多词一义”就是指不同的文言文词语都有一个相同的义项,把这些具有相同义项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整理好放在一起有助于学生连锁记忆。比如,有“邀请”这个义项的文言实词就有“延”“引”“速”“请”和“要”等。

在文言文中如果说文言文的“一词多义”是文言词语中的纵向记忆,那“多词一义”就是文言文词语的横向记忆,这种记忆方法也可以叫拓展迁移法。在备战语文高考中,掌握文言文实词和虚词这一关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如果我们每一个学生在积累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方面都能熟练掌握“多词一义”的整理方法,那对理解文言文来说无疑是事半功倍。

一、先说实词

1.要积少成多,熟悉初中和高中的课内文言文词语

拿“但”这个词来说,初中《木兰诗》中就有“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作虚词,是“仅仅,只是”的意思。上了高中,作副词是“仅仅,只是”意思的文言词语就会经常在文言文考试中出现,因为高中语文人教版的课文中就多次出现。除了“但”字,还有“徒”“直(只)”“唯”“仅”“特”等等,它们都是翻译成“仅仅,只是”。

比如,“但”字,在曹操的《短歌行》中就有“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之劳,而位居我上。”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李白《將进酒》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文中没有表示复数的词,所以常用一些词语来表示,大致相当于“……们”“这些人”。在贾谊的《过秦论》中就出现了几次: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

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上面的“之属”“之徒”“之伦”都是“这些人”。在我们讲到课内这些知识的时候,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回忆我们学过的有“这些人”“这类人”义项的文言词语。

如:不伦不类

无与伦比

滑稽之流

乌合之众

所以,我们积累整理文言实词时就可以把它们都放在一起记忆,这样的记忆会更持久有效。再往后学习,我们还会继续遇到有重复或相同的其它文言实词,只要是有这个义项的词我们就继续追加补充到积累本上。

如,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积累起来,我们在课内学习时就可以掌握“属、类、等、徒、辈、流、伦、众”等有相同义项的十个不同的文言实词。

2.须在课内文言词语积累的基础上,结合教辅资料、考试、周测中出现的文言词语补充整理

现在高考考查的文言词语范围越来越广,这就要求我们还要在平时练习和各种考试中继续补充我们考到的与课内文言词语义项相同的一些词。如,前面的作“仅仅,只是”意思的词语,课内出现的有相对简单的“但”“徒”“直(只)”“唯”“仅”“特”等,而在一些练习和考试中会出现有相同义项的不同的文言词语,比如,在 “第(弟)”“啻”等等。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王禹偁《黄冈竹楼》

我们在平时考试时还经常碰到“啻”字,常用在表示疑问或否定的字后,组成“不啻”“匪啻”“何啻”“奚啻”等词,在句中起连接或比况作用。

又如,上面表示复数的词,在课外阅读或考试时,一样会遇到课内没有的词:

“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

—— 黄宗羲《柳敬亭传》

或者是在诗歌鉴赏中也会出现类似的词语:

“北走南征象我曹,天涯迢递翼应劳”

——陆龟蒙《归雁》

像“侪”“曹”这些在课外遇到有跟课内出现的相同义项而不同的词语时,我们就应该及时补充到我们的积累本中。

我们再看几个例子:

(1)“指责、责备”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鸿门宴》,这个“督过”二字是同义复用,都是“指责,责备,指出过失”的意思。我们指导学生积累文言实词时就马上让学生发散思维,横向记忆,回忆学过的或者是自己掌握的有跟“过”有相同义项的实词都有哪些,并且马上整理到积累本中。像初中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就有“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一句,“刺”就是“指出过失,指责,责备”之意。再结合其他的文言文学习和课后积累,我们可以掌握“过、督,责、非、让、刺、谤”等具有相同义项的文言实词。

(2)“偷偷地,秘密地,私下”——“暗、私、阴、潜、窃、间、偷微”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鸿门宴》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

“侯生乃屏人间语。”

——《史记·魏公子列传》

“窃骂侯生。”——《史记·魏公子列传》

“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

——《史记·李将军列传》

“微服私访”

(3)“到……去,前往”——“之、适、诣、至、如、去、造、往”

“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屈原列传》

“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促织》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诗·魏风·硕鼠》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二、再看虚词

虚词的整理除了和实词一样的进行课内的积累整理,加上课外的及时补充外,还可以更明确地进行分类巩固积累记忆。如,表示时间的词经常会贯穿文言文,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归类整理:“已而、适、向”表示不久;“顷之、俄而、俄顷、未几、少时、顷刻、少顷、间”相当于“一会儿、过了一会”,表示过了一些时候才发生;“期年”表示满一年;“积年”表示好几年;“囊者、昔者”表示从前。

猜你喜欢

实词虚词义项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虚词于构句达意之作用”
掌握文言文阅读中的“实”与“虚”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实词词义猜想与推断
高考文言实词释义的误区与对策
高考英语短语分类展播
虚词使用五种错误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