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美援朝胜在哪里
2020-10-21徐焰
徐焰
朝鲜战争与抗美援朝战争是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的两个概念。前者开始于1950年6月25日,后者开始于同年10月25日,最后都结束于1953年7月27日。
朝鲜战争是平局,抗美援朝战争却是伟大的胜利。
从国际法而论,当年的朝鲜战争刚开始时本是其本国内战,不论谁先开火都是其内政,外国不应干涉。美国却在两天就宣布武装介入,还以此为借口出兵台湾,这才是真正的侵略,并从此改变了这场战争的性质,使其由内战变成了朝鲜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当美国把侵略战火烧到中国鸭绿江边,中国被迫出兵时,朝鲜战争成为一场大规模的多国参加的国际局部战争。从中国自身的角度看,抗美援朝战争是为了保卫自身安全和援助邻邦反对侵略的一场完全正义的战争。
1950年美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为2400美元,中国人均仅100美元;美国有3.1万架军用飞机,中国还不足200架。美國陆军平均4个人装备一辆汽车,中国陆军平均500人才有一辆;美军一个团的火力强度要超过中国一个军。当时中国虽然有苏联提供援助,供给的武器却不多,还要按“出厂价五折”记账。在这种远非一个等量级的较量中,新中国能够在局部战争中取得胜利,真可谓“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毛泽东在指导抗美援朝战争时的可贵之处,恰恰在于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奉行“不要做现在我军还不能做到之事”的原则。在经济和军事技术条件方面,中国同美国相比处于绝对劣势,通过毛泽东等领导人和前线官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并充分调动各种可利用的客观因素,最终同敌人在朝鲜这一局部战场形成四个领域的相对均势(即双方在国际战略格局、作战空间、作战时间、军人战斗力这四个重要领域形成了平衡)。特别是在战斗力方面,当年中朝军队虽然装备落后,却有英勇顽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在极其恶劣环境中过“一把炒面一把雪”的生活而坚持战斗。美军及其盟友则是“铁多气少”,装备虽居绝对优势,其官兵却厌战怕死,在陆地交锋中屡败于中朝军队,靠陆海空三军合成的强大火力才勉强守住战线。战争的基本定律是强胜劣败。新中国在物质技术条件远弱于敌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政治优势和人力数量优势,有效地以己之长击败敌人之短,最终在战场上同敌军形成了均势。上述均势的形成,才导致了双方在板门店的和谈达成协议,停战协定又能在随后得到执行。
为时3年1个月的朝鲜战争,最后基本回到开战时的位置三八线,可谓是平局。中国进行的2年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却是从鸭绿江边开始,将世界头号强国击退500公里并挽救了兄弟邻邦,无论从军事位置还是从政治目标来看都是一次伟大的胜利。过去2万八国联军就能长驱进入北京,这次百万“十六国联军”在境外便被打退,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扬眉吐气的一场自卫战争。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志愿军部队出国后,处处尊重朝鲜主权和爱护朝鲜人民。志愿军部队所到之处,不仅能秋毫无犯,还处处爱护和帮助朝鲜人民,朝鲜人民也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着志愿军。战争的实践证明,人民战争是中国革命军队战胜一切强大敌人的法宝。在异国进行的人民战争,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依靠异国的人民群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大力支援,正是抗美援朝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保证。
衡量一场战争的成败得失,关键在于对比参展者在战前战后的态势及所获利益。经过抗美援朝战争,新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有了极大的改善,不仅赢得了苏联的敬重,并获得了“一百五十六项”重大建设工程的援助,从而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重要基础。作为敌对一方的美国,通过此战也首次将中国视为一个平等的对手。通过出兵朝鲜同世界头号强国交锋并战而胜之,中国取得了世界上军事强国的地位,此后几十年间再没有别国敢于大规模入侵,保证了国家能有一个长期的和平建设环境。抗美援朝战争虽然消耗了一些资财,不过此间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这场战争的直接战费为62亿元,1953年停战时的国民收入却已由三年前的426亿元增至709亿元,其增长速度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中国人民在近代百年间因种种屈辱而受到压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因抗美援朝战争的辉煌胜利而得以重新恢复,当年全国上下都迸发出的那种建设祖国的巨大激情,是每一个亲身经历者都难于忘怀的。
中国出兵朝鲜,还注意了限制战争规模,用“志愿军”的名义,并规定不在朝鲜以外的地区攻击美军,在台湾海峡取守势,对越南只派出顾问和给予物资援助,行动上有节。这样既能赢得国际同情,我国也能掌握战争主权,还保持了国内和平。战争的实践,验证了毛泽东在出兵前的预言——“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