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70年斗转星移 人们对“最可爱的人”的敬仰从未改变

2020-10-21吴维满夏一萌刘超

雷锋 2020年10期
关键词:黄继光中国人民志愿军志愿军

吴维满 夏一萌 刘超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雄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一遍遍响起,在扩建修葺一新的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里,参观学习的人们无不思绪万千。一幅幅英模画像,一段段战斗场景音像,一件件战争文物展示,人们驻足沉思。

人们都知道,作者魏巍笔下的“最可爱的人”就是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们为什么是“最可爱的人”?

因为,他们是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军队入侵朝鲜、侵略我国领土台湾、严重威胁我国安全的情况下,中国人民为抗美援朝、保家为国而组成的赴朝参战的志愿部队;

因为,他们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以灵活多样的作战形式,通过5次战役,将侵略者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三八线,获得了对拥有现代化优势装备的美军的作战经验,打破了强敌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因为,他们锻造出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雄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英勇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

炮火远去,家园如画。鸭绿江岸的丹东美丽如画,人们生活静谧舒适,但鸭绿江断桥在诉说那场战争的残酷,警示人们要铭记那段峥嵘的历史,缅怀逝去的英烈,传承伟大的精神!

铭记历史 主持人语

你知道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与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作战的吗?下面这些数字的对比或许比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更加地摄人心魄。

1950年在朝鲜战场,美军一个军拥有坦克430辆,而最初入朝的志愿军6个军一辆坦克也没有;

美军一个师的师属炮兵有432门榴弹炮和加农炮,志愿军一个师属炮兵仅有一个山炮营,12门山炮;

美军一个步兵师有电台1600部,而我志愿军入朝时从各部队多方抽调才使入朝每个军的电台达到了数十部;

美军运输全部机械化,一个军拥有汽车约7000辆,我志愿军主力38军只有汽车100辆;

空中力量悬殊更大,美国空军在朝鲜拥有1100架作战飞机,志愿军当初不但没有飞机,连防空武器也极端缺乏,至于雷达则一部也没有,搜索空中目标全凭耳听和目视,连后方大榆洞志愿军司令部都遭到狂轰滥炸,司令员彭德怀几乎遭难,在志愿军总部工作的毛主席长子毛岸英刚来一个多月就牺牲于美国空军凝固汽油弹的熊熊烈焰之中。

中国人民志愿军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艰苦奋战,迫使不可一世的远东美军总司令、五星上将麦克阿瑟丢官去职,第八集团军沃克中将翻车丧命,硬是把美国人赶回到三八线,打到谈判桌前。

当时志愿军作战艰难困苦的情况,很多美国人到现在也并不完全清楚,他们对曾与自己对阵的中国军人怀有一种颇富神秘感的尊重,这种尊重是对实力的尊重。从他们的角度看,中国的实力表现在排山倒海、坚韧顽强、奋勇冲杀和不惧牺牲的精神,他们称之为谜一样的“东方精神”。

五次战役把敌人赶回三八线边打边谈将敌人打到谈判桌前

20世纪50年代,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抵抗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犯,保卫中国安全而进行的正义战争。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即采取武装干涉政策。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声明,宣布出兵朝鲜,并命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同日,联合国安理会在美、英等国的操纵下通过决议,联合国会员国要派兵随从美国军队扩大侵朝战争。

6月28日,毛泽东发表讲话,号召“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同日,周恩来总理兼外交部长发表声明,严正指出:美国政府决定以其第7舰队占领台湾“乃是对中国领土的武装侵略”,中国人民“必将万众一心,为从美国侵略者手中解放台湾而奋斗到底”。

1950年9月15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75000人在朝鲜西海岸的仁川港登陆。此后,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损失严重,转入战略退却。10月1日,侵略軍越过三八线,随后侵占平壤,并继续向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进犯。

从8月27日起,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进行侦察和轰炸扫射。面对这种形势,中共中央根据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领下开赴朝鲜,同朝鲜人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由此,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了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分两个作战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中朝人民军队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连续进行了5次战役。

从10月25日至12月24日,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起,连续进行了两次战役,歼敌5万余人,于12月6日收复平壤,并把敌人赶回到三八线附近,初步扭转了朝鲜的战局。

1950年10月26日,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简称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成立。 1951年1月14日,抗美援朝总会发出《关于慰劳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并救济朝鲜难民的通知》。1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全国人民踊跃参加爱国募捐运动。到5月30日,全国人民就捐款1186亿余元,捐献慰问品126万多件。1951年6月1日,抗美援朝总会发出通告,号召全国各界同胞捐献飞机、大炮。此后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青年团中央、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国红十字会等人民团体纷纷发表宣言、通告,号召各界同胞积极捐献。到9月25日为止,共捐献飞机2481架,捐款入库的达9970亿元。

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志愿军发动了第三次战役,中朝人民军连续作战7昼夜,歼敌1.9万多人,粉碎了侵略军“固守三八线既设地、伺机再犯”的企图。

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志愿军又发动第四次战役,中朝人民军队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运动防御,歼敌7.8万人,使敌人平均每天付出900余人伤亡的代价,才前进1.3公里,从而为自己赢得了时间,掩护了后续兵团的集结,给尔后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4月11日,“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被撤职,由侵朝美军第八军军长李奇微接任。

19 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三八线附近地区对侵略军进行了第五次战役。此次反击作战的胜利,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将战线推进至平壤、元山一线的计划,取得了歼敌8.2万余人的重大胜利。此后,战争双方转入战略对峙。在中朝人民军队的连续打击下,美国集团被迫接受停战谈判。

从此,抗美援朝战争进入第二阶段,从1951年6月中旬至1953年7月27日战争结束,中朝人民军队以阵地战为主,边打边谈、打谈配合。这个阶段,中朝人民军队实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充分发挥群众的勇敢和智慧,创造出了以坑道为骨干、同野战工事相结合的坚固防御阵地,粉碎了敌人多次局部进攻,胜利地进行了1951年夏秋防御作战和上甘岭战役,并粉碎了美军以切断中朝方面运输补给为目的的“绞杀战”和以制造疫区、使中朝方面丧失战斗力为目的细菌战。

19 51年7月10日,联合国军方面和中朝方面在朝鲜开城首次举行谈判。美国在谈判桌上进行政治讹诈,要求将军事分界线划在中朝军队控制的三八线以北地区。8月18日,美军集中8个师的兵力,发动了“夏季攻势”,接着又于9月29日发动了秋季攻势。与此同时,美国空军实行所谓“绞杀战”,对中朝人民军队后方和后方运输线实行大规模的日夜轮番狂轰滥炸,企图切断中朝人民军队前线粮食和弹药的供给,迫使中朝方面接受其谈判条件。经过中朝人民军队的英勇战斗,到10月下旬便粉碎了敌人的攻势,共歼敌25万人。

1952年年初,美国侵略军公然违背国际公约,在朝鲜北部和中国东北地区撒布大量带有鼠疫、霍乱、伤寒和其他传染病的动物和昆虫,企图以细菌战从根本上削弱中朝军民的战斗力。为了战胜美国的细菌武器,中朝两国人民紧急动员起来,开展防疫卫生运动,采取种种措施,动员一切可能的人力、物力、药力扑灭带菌毒虫。美国的细菌战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极大公愤,使美国完全陷于世界人民的声讨、审判的被告地位。4月28日,“细菌将军”李奇微下台,由美军上将克拉克接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国的细菌战遭到失败。

为了挽回败局和迫使中朝方面接受美国的谈判条件,克拉克于1952年10月14日发动了上甘岭战役。美军先后投入6万多人的兵力,出动3千架飞机和170多辆坦克,动用18个炮兵营(105毫米口径以上火炮300余门)和170余辆坦克,进攻不到4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在43天的反复争夺中,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向上甘岭发射了190万发炮弹,最多一天达30余万发,投掷炸弹500余枚,597.9和537.7两高地表面石土被打松达1米多深。志愿军防守部队采取“坚决固守、寸土必争”的方针,在友邻部队的积极配合下,在坑道内外以顽强抗击与适时反击相结合的战术手段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歼敌2.5万余人,迫使“联合国军”以后再也没有发动较大规模的进攻。

19 53年7月13日,在朝鲜金城以南地区,志愿军向南朝鲜军防守的坚固阵地进行了一次进攻战役金城战役,也是整个朝鲜战争最后一次战役。经过15天激战,志愿军突破南朝鲜军约4个师的坚固防御阵地,向南扩展160余平方公里歼敌5万余人,有力地促进了朝鲜停战的实现。

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交战双方在板门店签订了《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美军签字代表陆军上将马克·克拉克在回忆录《从多瑙河到鸭绿江》中写到:“在执行政府的指示中,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美军司令官。”

朝鲜停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又帮助朝鲜人民为战后的恢复和建设作了大量的工作。1958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返回祖国。

缅怀英烈 主持人语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听着抗美援朝经典电影《英雄儿女》的主题歌,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无数个英烈的高大形象浮现在眼前,顿时觉得天地间浩荡着一股股英雄豪气!

英雄豪气胜强敌。站在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中美武器对比展柜前,志愿军落后的“万国牌”武器,与美军先进的战斗武器形成鲜明对比,100多件文物的集中展示,有力地說明在武器装备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情况下,“钢少气多”的志愿军战胜了“钢多气少”“武装到牙齿”的美军。

志愿军弥补“钢”不足的“气”,是所有参战将士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意志的展现,更是无数英烈用鲜血和生命凝聚的。

英雄,是平常人有了信仰的支撑,在党和人民需要时挺身而出,变成了顶天立地的英雄。抗美援朝作战中,志愿军涌现出特级英雄2名,一线英雄51名,一级模范4名,二级英雄287名,二级模范75名……这些英雄,这些模范,他们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只因为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英雄,不是一个瞬间的爆发,有了信仰力量的支撑,还需要成长,需要增强本领。我军历史上第一位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场的洗礼,多次参加部队组织的爆破技战术学习和演练,练就了“爆破大王”独特的技战术,经历无数次战斗,他身上却除了有一点擦伤外其他什么伤都没有,足见其战斗素质是多么的过硬,在解放战争时期就是全国有名的战斗英雄。

杨根思如果没有通过学习练就高超的爆破技战术,他在解放战争时期不可能成为炸碉堡的英雄,也成不了“爆破大王”;黄继光、邱少云等年轻战士正是在志愿军当时广泛开展的传帮带、老兵打新兵看等造就英雄的沃土上成长起来的。

特级英雄杨根思——“爆破大王”美名扬 “三个不相信”响彻70年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70年前,在赴朝作战前的动员会上,身为一连之长的杨根思喊出了振聋发聩的“三个不相信”的战斗誓言。70年来,“三个不相信”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1922年,杨根思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失去双亲,10岁当了放牛娃,12岁随哥哥到上海当童工。1944年,杨根思参加新四军,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军后,他历任班长、排长、连长,靠自身过硬的素质和胆识,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经历了 300余次炮火洗礼,屡立战功,部队里传扬着他“爆破大王”的美名。

19 50年9月24日刚参加了全国战斗英雄大会,一个多月后就奔赴朝鲜战场。同年11月,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分割围歼咸镜南道美军战斗中,时任志愿军某部连长的杨根思,奉命带1个排扼守下碣隅里外围1071高地东南小高岭,负责切断美军南逃退路。

1950年11月29日清晨,小高岭上,震耳欲聋的飞机在天空中盘旋,地面上硝烟弥漫,熊熊燃烧的烈火之中,防御工事早已被炸成了平地。奉命扼守住这片阵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20军58师172团3连,英勇抗击了号称王牌军的美军陆战第1师连续8次的狂轰滥炸。

烟雾里,重机枪排长爬向杨根思报告重机枪子弹打光了。而杨根思却命令队员都撤下去。正在这时,敌人又向小高岭发起猛烈的冲击。这是敌人的第9次冲击,也是最后一次。敌人见阵地上无声无息,猜测可能是没人了,或者是没有子弹了,于是四五十个敌人蜂拥而上,举着美陆战第一师军旗的士兵正准备把它插在小高岭上。美军指挥官也出现了,他喊叫着,挥舞着小旗子。

此时,在解放战争时被誉为“爆破大王”的杨根思突然从阵地上虎跃而起,他抱着炸药包,导火索吱吱地冒着青烟。美国兵惊叫起来,可是他们来不及跑掉了,杨根思怀抱炸药包已经冲到他们面前。伴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杨根思的生命永远地定格在了28岁,连同迎面而来的美军一起消失在了烟雾之中。

身经百战的杨根思壮烈地牺牲了。然而,他用他年轻的生命捍卫了小高岭阵地,也为夺取战役胜利赢得了时间,坚守了军令状里“人在阵地在”的誓言。

随着冲锋号响声,我后续部队登上了小高岭。小高岭阵地仍旧飘扬着志愿军的军旗,杨根思及其战友们的光辉形象永存在这英雄的小高岭上。

19 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杨根思追记特等功,追授他特级英雄称号,他生前所在连队被命名为“杨根思连”。19 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题词赞誉他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志愿军的模范指挥员”。

特级英雄黄继光——用胸膛堵枪眼 雷锋学习的榜样

黄继光原名黄积广,1931年1月8日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山村,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5师135团9连的通信员。1952年10月19日在朝鲜上甘岭地区597.9高地牺牲,年仅21岁。被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

1949年11月,黄继光的家乡解放了。他积极参加清匪反霸斗争,被选为村儿童团团长,曾带领民兵活捉逃亡地主,搜出伪保长私藏的枪支弹药,被评为民兵模范。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国内停止军人复员并大量征兵。1951年3月,中江县征集志愿军新兵时,黄继光在村里第一个报了名。体检时,他因身材较矮未被选中。来征兵的营长却被黄继光参军的热情所感动,同意破格录取。

黄继光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到朝鲜前线后,黄继光被分配到第十五军第一三五团二营六连任通信员。进入战场的腹地,看到到处是累累弹坑,一片焦土,空气中散发着浓厚的火药味,使他心中充满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和怒火。恨不得马上加入到战斗中去,多消灭敌人。

黄继光终于来到前线连队,却分配去担任通信员。连队战斗时分为前沿和后勤,本想上前沿阵地去多杀敌人,可是,根据需要,黄继光与副指导员被留在后勤。黄继光心里就像打翻了的五味瓶很不是滋味。他见一起入伍的老乡吴三羊、肖登良打死了不少的敌人,真是羡慕。于是,他向副指导员欲请假三天,副指导员得知他是想跟老乡一去前沿杀敌时,副指导员严肃地对他说:我们的战场就像我手上这块手表,每个战士就是其中的小零件,虽然分工不同,但他们的作用是一样的。”黄继光听完副指导员的谈话,心里明亮了许多,他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片面的思想,决心发挥好“小螺丝钉”的作用,为连队,为整个战场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战役开始了,联合国军开始向江原道金化郡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北山高地发动疯狂进攻。上甘岭位于五圣山上,是志愿军中线的大门,也是扎进联合国军心窝的一把钢刀。在不到4平方公里的高地上,联合国军动用两个师的兵力,在飞机、坦克、大炮的配合下,连续发动了进攻。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1952年10月19日晚,黄继光所在的第2营奉命向上甘岭右翼597.9高地反击,必须在天亮前占领阵地,为整个反击战的胜利奠定基础。联合国军设在山顶上的集团火力点,压制住志愿军反击部队不能前进。营参谋长命令第6连组织爆破组炸掉它。第6连向敌军发起5次冲锋,未能摧毁敌军火力点,而且一个又一个战友倒下去。这时离天亮只有40多分钟了。时间就是生命。在这关键时刻,站在营参谋长身旁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他掏出早已写好的决心书交给参谋长,恳切地说:“把任务交给我吧,只要我有一口气,保证完成任务。”黄继光在决心书上写道“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党”。

营参谋长转过身,沉思片刻,面对黄继光坚定地说:“黄继光,这次任务就交给你。我任命你为第6连第6班代理班长,一定要完成任务。”参谋长当即任命黄继光为6班班长。黄继光接受任务后,立即提上手雷,带领两名战士向敌军的火力点爬去。他们在照明弹的亮光下巧妙地前进,当离敌军火力点只有三四十米时,一名战士牺牲,另一名战士负重伤。黄继光的左臂被打穿,血流如柱,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毫无畏惧,忍着伤痛,仍然一步不停地向敌军火力点前进。在距敌军火力点八九米的时候,他举起右手将手雷接连投向敌军,但由于火力点太大,只炸毁了半边,当部队趁势发起冲击时,残存地堡内的机枪又突然疯狂扫射,志愿军反击部队的冲锋受到阻止。这时,黄继光再次负伤倒下。

天就要亮了,这时黄继光身边已无弹药,身体又多处受伤,他顽强爬向火力点,冲着敌军狂喷火舌的枪口,挺起胸膛,张开双臂,扑了上去。刹时,敌军正在喷吐的火舌熄灭,正在吼叫的机枪哑然失声。黄继光用年轻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

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高喊着“冲啊!为黄继光报仇!”踏着黄继光爬行过的道路,很快占领了阵地,全歼守军两个营。

黄继光牺牲时年仅22岁,他的英雄壮举不仅令志愿军将士深受感动和激励,也是雷锋立志要学习的榜样。在雷锋的日记本上始终有黄继光奋不顾身用胸膛堵住敌人枪眼宣传图画,还有雷锋勉励自己要向黄继光学习的话语,立志在党和人民需要时挺身而出做黄继光式的英雄。雷锋虽然没有赶上一场战争,做黄继光式的英雄,但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壮举,同样用年轻的22岁生命为世人树起了道德丰碑。

一级英雄邱少云——视纪律如生命 在烈火中永生

邱少云,1926年出生于铜梁县少云镇一个贫农家庭。幼年失去双亲,孤苦无依。1949年12月,解放军挥师入川,进军大西南。成都战役后,川军瓦解。邱少云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被补进了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军29师87团9连。1950年秋,随连队参加四川内江地区剿匪,在高梁镇战斗中带病参战,奋勇当先,深入匪巢,毙伤匪徒10余名,协同战友活捉匪首。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部队开赴前线途中,他冒着美军飞机的扫射轰炸,从燃烧的民房里救出1名朝鲜儿童。

1952年10月,邱少云所在的部队接受了一件光荣又艰巨的任务:在平康、金化之间的391高地上,消灭南朝鲜守军,将战线向南推进。391高地位于上甘岭右翼铁源东北10多公里处,山势险要,狭长孤立,南北两峰相对,全長1200米。高地上防守着敌人一个加强连,他们在高地上修筑了大量的碉堡,布上了层层铁丝网。

夺取39 1高地,最大的困难是,从我军阵地到该高地有3000米的开阔地。在这样长的开阔地上冲击必然会造成突击力量过多的伤亡,影响战斗的胜利。为了拔掉这颗毒钉,消灭391高地上的敌军,志愿军某部派出侦察小组,对该高地上的地形地物、敌人的火力配备等情况摸清楚后,决定在发起攻击的前一天夜里,将数倍于敌人的兵力潜伏到敌人的前沿。

10月11日傍晚,全副武装的三营指战员集结在蔓山区,随着师长的一声令下,潜伏部队像离弦的箭一样,直朝着敌人的前沿阵地奔去。战士们经过了20公里急行军于22时到达了预定潜伏区。24时,部队秘密地潜伏就绪。570多名志愿军战士成线网状密布在391高地前的草丛中。九连潜伏哨已前进到了距敌碉堡前500米处。邱少云潜伏在391高地东边距山脚只有60米的一条杂草丛的土坎边。

不久,山上的敌人向草丛中扔了两发指示目标的烟幕弹,浓烟刚起,敌人就乱扔燃烧弹。立刻,潜伏地区燃起几处大火,野草“噼噼啪啪”地燃烧起来,火越烧越大。这时,敌机又扔下了一排燃烧弹,有一颗落在离邱少云2米远的地方,四散飞迸着汽油燃烧液,溅在邱少云的腿上。转眼间,他腿上插的伪装烧着了,很快地变成了一团烈火把他包了起来。

邱少云的身后是一条水沟,他只要后退几步,在泥水里打几个滚,身上的火就灭了。可是,只要他一动,敌人就会发觉。这时候,靠近邱少云的3名战友紧张起来。他们3人望着全身被烧着的邱少云,心里十分难受。烈火烧在邱少云的身上,就像烧在他们的心里。他们真想扑过去,帮助战友把火扑灭呀。但是,他们克制住了极度的痛苦,没有那样做。因为敌人正从望远镜里观察着这片燃烧的土地,只要有丝毫的动静,敌人就会发现。这样,不仅救不了邱少云,潜伏计划也要落空,更多的战士的生命就要受到威胁。

这时候,烈火从腿上已经烧到了邱少云的头上。他忍受着烈火烧身难以想象的痛苦,立即把手中的爆破筒递给了身旁的战友。

10分钟过去了,邱少云还是一动不动地伏在那里,两手深深地插进泥土里,像一块优质的金钢一样任火冶炼,像一块千斤巨石紧贴地面,一直到牺牲的最后一秒钟,他没有发出一丝响动。

传承精神 不畏强敌,敢于斗争

凝望着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墙上一幅幅志愿军英雄模范和英勇牺牲人员姓名的展板,我们知道,一个名字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个鲜活生命的逝去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英雄故事。我们不可能把他们的事迹都呈现出来,但他们的故事早已被我们熟知,他们的精神早已在我们心中沉淀。

抗美援朝战争不仅奏响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之歌,而且锻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根本。70年前发生的那场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朝鲜内战爆发后,傲慢的美国政府悍然派兵进行武装干涉,不顾中国政府多次警告,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城市和乡村,把战火烧到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之上,对新中国的安全和发展利益构成了严重威胁。面对美国这个世界上的头号强国,面对新中国刚成立后百废待兴的局面,要下抗美援朝这样的大决心,极为不易。但为了捍卫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了维护祖国和民族的尊严,毛泽东同志果断决策:“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历史再次证明了当时的决策是正确的。

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精髓。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将士以勇于担当的英气、横刀立马的豪气、舍我其谁的勇气、赴汤蹈火的胆气,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抗争,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为我们展现了志愿军战士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松骨峰战斗。“勇士们在这烟与火的山岗上,高喊着口号,一次又一次把敌人打死在阵地前面。敌人的死尸像谷子似的在山前堆满了,血也把这山岗流红了。”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特质,是抗美援朝精神最具标识性的精神内核。抗美援朝战争,是两个国力和军力对比严重失衡的国家之间的较量,当时中国9 0%的国民经济还停留在近代农业经济水平,工业产值仅居世界第26位;美国经济和科技实力都处于世界首位,工业产值占全球的40%。这一在极不对称、极为艰难条件下顽强取胜的英雄壮举,以弱胜强的范例,书写了人类战争史上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

今天,我们传承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就是要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畏惧强权的霸凌、全方位打压和军事威慑,“钢”多了,“气”要更足,骨头要更硬,为了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利益,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英雄,我们的民族崇军尚武,我们的国家英雄辈出。英雄人物被一代代人学习,英雄精神被一代代人传承,我们的国家何愁不能发展,我们的民族是谁也不能战胜的!

文物见证 主持人语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是民族历史血脉传承的载体之一。收藏它们,既是对先辈的尊重,更是为让更多的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存在。

70年前那场残酷激烈的抗美援朝战爭中,志愿军将士奋勇杀敌,全国人民捐款捐物支援前线,战地记者在前沿一线记录战争,等等,都留下了许多值得我们珍藏珍惜的文物。

本刊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年报道组在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参观学习时,纪念馆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珍贵文物资料,现选登几例,让文物带我见证那场战争的残酷,让文物带我们见证志愿军将士的英勇,让文物带我们见证全国人民的同仇敌忾。

上甘岭粉末

1952年10月,“联合国军”在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发动的全线战术性反击作战打击下,在战场上已经丧失了主动权。为了摆脱战场上和谈判中的被动处境,美国摆出了强硬姿态在军事上加强了对志愿军防御阵地的进攻,于10月14日,以美第7师、南朝鲜第2师各一部共7个营的兵力,在300门火炮、30余辆坦克、40余架飞机的支持下,兵分6路,由正面及两翼,三面包围,向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两个阵地发起猛烈进攻。防守在两个高地的志愿军立即进行顽强还击,世界军事史上最为残酷的战役拉开了序幕。

上甘岭战役历时43天,从最初以连为单位的小的战斗,逐步升级,发展成大规模的战役。“联合国军”为了占领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这两个目标,攻击一个山头阵地,一次就拥上来四五个营的兵力,先后投入兵力6万余人,坦克170余辆,出动飞机3000余架次,动用10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300余门,所倾泻的炮弹平均每天2.5万多发,投掷重磅炸弹500多枚。山上的石头被轰击成为一米多厚的粉末,兵力、火力的密集程度和战斗的激烈程度在世界战争史上是罕见的。然而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这样残酷的条件下,依托以坑道为骨干、同野战工事相结合的坚固阵地,运用灵活的战术,顽强抗击敌人营以上兵力的冲击25次,营以下兵力650余次,进行数10次的反击。

志愿军英勇作战,使敌人遭受惨败,不能前进一步,彻底粉碎了敌人的“金化攻势”,最终守住了阵地,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决定性胜利。白色花岗岩被炮弹炸成碎块和粉末,大的碎石块有1厘米左右,中型碎块有0.5厘米左右,大部分已成小米状粉末,内有5块炮弹残片。1958年志愿军归国时在火车站将见证残酷战争的岩石粉沫与弹片捐赠给抗美援朝纪念馆。

血战到底——“白云山团”锦旗

这件文物年代为1951年,质地为丝和棉麻纤维,长180厘米,高84厘米。旗上字为竖行,上部有五角星装饰,下部有山峰图案装饰。

这面“白云山团”锦旗是志愿军第50军司令部、政治部颁发给第149师447团的。在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白云山地区机动防御战斗中,第447团发扬血战到底,敢于牺牲的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与美军第25师两个团激战11昼夜,打退了敌人轮番进攻,毙伤俘敌1200余人,完成了机动防御战斗任务。

“高高的白云山,矗立在朝鲜汉江南。麦克阿瑟要从这儿进犯,我们的英雄叫他停止在山前。炮弹炸翻了土地,我们说不准你侵犯。大火烧红了山岩,我们说不准你进前。英雄昂立在山巅,英雄的鲜血光辉灿烂。白云山,白云山,高高的白云山,让我们高唱着你的英名冲向前。”人们歌唱白云山,是因为志愿军英雄们11个昼夜的鏖战使其声名远扬。

雄壮的旋律——周巍峙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谱曲的手稿

这件文物年代为1950年,质地为纸质,长25.5厘米、宽17.8厘米,信笺纸,红格竖排,钢笔书写体,蓝黑色墨水。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首激昂雄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不知拨动过多少人的心弦,不知鼓舞过多少志愿军将士,奔赴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

这首歌曲创作于1950年11月26日下午。当时,周巍峙同志任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副局长,田汉同志任局长。这天,周巍峙到田汉住处开会,听取“全国戏曲工作会议”筹备工作汇报。当他翻看当天的《人民日报》时,看到头版刊登一篇题为《记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几位战士的谈话》的文章,文章的开头引用了一首诗:“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鲜,打败美帝野心狼!”,周巍峙同志读后,被诗的豪迈气概所感动,遂激发起创作热情,马上进行谱曲。仅半小时左右就将歌曲谱完。歌名选用了诗的最后一句,即“打败美帝野心狼”。1950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这首歌曲。

歌中有一句“抗美援朝鲜”,周巍峙总觉有些不太顺口,发表后不久,即对旋律和歌词作了改动,改成后来的“抗美援朝”。在此期间,有的刊物以《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战歌》为题,转发这首诗。周巍峙觉得很好,就将歌名定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1951年4月10日,《人民日报》以《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为歌名,再一次发表了这首歌曲。由于当时不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发表时只署名周巍峙作曲。

1953年,文化部和全国文联开展了对1949年至1952年创作的群众歌曲评奖活动,从全国发表的万余首歌曲中,评选出一等奖歌曲9首,其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名列第一。为了给作者发奖,有关部门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词作者是志愿军炮兵第1师第26团5连指导员麻扶摇。此后,《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词作者正式署名为麻扶摇。

坚如磐石——魏巍手稿《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

这件文物年代为1951年,质地为纸质,长35厘米,宽26厘米,红格稿纸,共9页。毛笔手写体,竖行书写。

这份手稿是著名作家魏巍1951年在朝鲜战场的志愿军部队指挥所,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对汉江南岸坚守防御作战部队指战员的采访,以饱满的激情写下的战地通讯。文章生动描述了志愿军部队在天寒地冻、粮弹供应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顽强进行坚守防御作战的艰苦历程。

在《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手稿中,魏巍满怀感情地写道:“这儿的每一寸土地,都在反复的争夺。这儿的战士,嘴唇焦干了,耳朵震聋了,眼睛熬红了,他们用焦干的嘴唇吞一口干炒面,一口雪……这儿的每一个人都在经历着‘日日夜夜式的考验…… ”

魏巍在手稿中这样描述他的所见所闻:“在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里,我们英雄的部队,他们并不止是用坚强的防守,使敌人在我们的阵地前尸堆成山,血流成河;重要的,他们还不断用强烈的反击,夺回阵地,造成敌人更严重的伤亡。我不断听指挥员告诉他们的队部:“不能在敌人面前表现老实,你们不应该挨打,应该反击,坚决地反击!”

汉江南岸坚守防御作战,是志愿军连续进行了三次战役后,在人员、粮食、弹药没有得到休整补充,第一线兵力又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依托一般野战工事,抗击现代化技术装备之敌的进攻。志愿军第38军、第50军顽强防御作战23天,歼灭敌人l万余人,钳制了“联合国军”主要进攻集团,使敌人未能进占汉城,并有力地配合了东线志愿军主力反突击的胜利,完成了艰巨的坚守防御作战任务。

《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战地通讯,最早发表于1951年3月24日《人民日报》。

超链接 舍身堵枪眼的英雄还有李家发、许家朋

上甘岭战役后,黄继光的英雄壮举令志愿军将士深受感动和激励,也成为大家学习的楷模。踏着英雄的足迹,涌现了许许多多黄继光式的战斗英雄,李家发、许家朋就是其中的代表。

李家发,1934年生,安徽省南陵县人。1951年6月,參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2年10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入朝后,李家发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七军一九九师五九五团一营一连二排六班当战士。他在战地练兵和修筑工事中成绩突出,荣立2次三等功。

1953年7月13日,在金城战役反击的轿岩山战斗中,李家发所在的二排担负攻击116高地的任务。在部队前进受到敌人地堡火力阻滞时,李家发主动请战,机智地炸毁了主地堡外围3个火力点,在用最后一颗手雷摧毁了敌人主地堡后,身负重伤的他昏迷了过去。

反击部队迅速发起冲锋,然而敌人的另一个暗堡又响起了枪声,火力封锁再次拦住了部队前进的脚步。新的爆破组几次尝试爆破都因敌人火力太猛而无法接近。离天明只剩4个多小时,天亮之前若拿不下轿岩山,部队只有撤出战斗。

紧急关头,敌人暗堡的机枪声突然静了下来。原来,昏迷的李家发不知何时醒了过来,以惊人的毅力用胸膛挡住了暗堡的机枪射孔,献出了年仅19岁的生命。

李家发牺牲后,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他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许家朋,1931年生,安徽省绩溪县人。1951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3年4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上甘岭战役后,黄继光的英雄壮举令志愿军将士深受感动和激励,许家朋也不例外。石砚洞北山反击战任务下达连队后,他第一个向团支部递交了决心书。

1953年7月6日夜,在朝鲜铁原以西石砚洞北山反击美军第七师的战斗中,许家朋所在的六连突击排冒大雨沿侧翼向美军主峰阵地发起攻击。接近主峰时,美军一暗堡突然开火,将部队压制在山腰间。战斗中,和许家朋一起执行爆破任务的战友不幸牺牲。许家朋见状迅速抱起炸药包,冲向敌人的暗堡。前进中,他的双腿被炸伤,仍忍着伤痛,顽强地爬抵暗堡。但由于炸药包被雨淋湿,爆破未能成功。许家朋拖着伤腿,寻找暗堡入口。在找不到入口的情况下,为争取时间,他毅然挺身扑向暗堡射孔,用胸膛堵住正在射击的枪口,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进攻道路。战友们在他的英雄行为激励下,奋勇作战,迅速攻占了北山主峰。

根据许家朋生前的申请,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3年10月27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1954年2月1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超链接

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他们即使明知道会献出生命,他们毫不犹豫挺身而出。

孔庆三,志愿军27军80师炮兵团92炮连5班长。在无法构筑阵地的时刻,毅然用肩膀顶住炮的右支架,坚决命令开炮。随着炮弹爆炸的火光,美军火力点被摧毁了,40余名美军被歼灭,突击队前进的道路打通了,可他受步炮后坐力撞击,腹部又中一弹片,壮烈牺牲,被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伍先华,志愿军12军100团一营二连三班班长。在1952年9月29日的官岱里反击战中,在正面进攻部队仍被敌人机枪扫射压住不能前进的紧急关头,伍先华抱起一捆10公斤的炸药包冲向火海,冒着枪林弹雨爬到敌人火力点,最后拉燃导火线冲进坑道,炸死敌人40余人,壮烈牺牲时,年仅25岁,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爆破英雄”称号。

孙生禄,志愿军空军第3师9团飞行员、飞行中队长。在入朝作战中,他英勇机智,曾数十次参加空战,击落敌机6架,击伤敌机1架,被人们赞誉为“空中突击手”。 1952年12月2日,敌人增加了一个F—86机型的飞行大队,号称“王牌”机群。2日午后,一大批轰炸机企图轰炸鸭绿江桥和发电站。空中指挥员王海立即率战鹰飞上高空,孙生禄、马连玉紧跟王海侧后,向敌机群发起攻击。正当王海击落一架敌机,又追击另一架时,后面有4架敌机袭来。此时,马连玉的飞机转弯出现“螺旋”,孙生禄独立应战4架敌机。激战中,他成功击落2架,自己的飞机也受了重伤,机身留下大小37个弹孔。凭借高超娴熟的飞行技术,孙生禄操纵伤痕累累的战机安全返航降落。12月3日,孙生禄再次升空作战,并击落1架敵机。返航时,他被从后方突袭的4架敌机击中,光荣牺牲,年仅24岁。孙生禄牺牲后,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和朝鲜人民空军为他追记特等功,并授予他“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杨连弟,1950年11月,杨连弟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赶赴抗美援朝前线。正值部队进行第三次战役之时,沸流江大桥被敌机炸断,运输线被截断,敌机长时间在周围轰炸骚扰,杨连弟所在连必须在10天内修复好这座大桥。敌机来袭时,他指挥大家迅速分散隐蔽;敌机离开后,他们立马回到桥上,争分夺秒抢修,最终提前3天完成了任务。杨连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多次完成大桥抢修任务。1952年5月15日,时任副连长的杨连弟在清川江大桥指挥连队架桥时,不幸被敌机投下的炸弹击中头部,英勇牺牲,年仅33岁。志愿军总部为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战斗英雄”。

......

千百年来,我们民族、我们的国家曾经历过多少次这样那样的磨难,而那些在民族和国家大难之时挺身而出的仁人志士、英雄们,在需要他们的时候,从来都不会犹豫的。

面对牺牲,他们从来都不会犹豫,我们从来都不会忘记他们!

猜你喜欢

黄继光中国人民志愿军志愿军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黄继光:舍身忘我 英勇无畏
致敬英雄黄继光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1周年
习近平等领导同志会见“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代表
黄继光连:英雄精神将永远传承
抗美援朝,美军阵亡人数为何比志愿军的低
探访黄继光叔叔的故居
云山战役中志愿军的作战要览
灾难现场,这支华侨华人的“志愿军”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