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的汉译历程及译文简析
2020-10-21张天慧
摘要:《圣经》的汉译工作,从最初的由来华传教主导翻译到现在的由国人自己翻译,从最初的残缺手稿译本到如今的琳琅满目,也使得越来越多人了解《圣经》。通过对《圣经》中译历程的简述,明白翻译要直译与意译结合,信达兼备,雅俗相宜;通过对《圣经》和合本一处有歧义译文的分析,认识到《圣经》翻译工作中的不足,《圣经》中译仍是一件有意义的任务,应不仅限于翻译的角度,还应实现语言、文学、文化的协调和统一。
关键词:《圣经》;翻译;和合本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0)15-0117-03
《圣经》简介
《圣经》作为基督教的宗教经典,几千年来传颂于世界,对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为西方的文学、艺术、哲学提供了大量人物素材和价值观念。《圣经》包括《旧约》39卷和《新约》27卷,共66卷,由不同作者写成叫。通过阅读《圣经》,可以从《出埃及记》《申命记》和《列王记上下》中了解以色列民族的历史和律法,从四福音书中了解耶稣的一生。对于基督徒来说,每天读经是必不可少的灵修;对于传道者来说,研究《圣经》的启示和意义也是项很重要的任务;对于翻译家来说,翻译和对比各种不同语言版本的《圣经》也是一门很有意义的功课。
二、《圣经》的汉译历史.
随着传教活动的开展和推进,《圣经》的翻译在公元3世纪时便已开始,为了便于传教,《圣经》出现了各种语言的译本。中国作为有五千年历史的大国,对于基督教在国内的传播也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
(一)早期的《圣经》翻译
根据康迪(2016)的研究,《圣经》的最早中译文献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出现于公元7到8世纪。这是依据1625年在西安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中所载内容而推出。从出土碑文和现存目录来看,因受儒家思想和佛教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圣经》汉译译文的文风十分接近于佛经翻译,且翻译主要依靠传教土口授,中国文人笔录和节译,但其翻译活动一直未得到重视,中国景教徒的翻译也未曾流传下来,当时的史料上也没有关于基督教传播的记载。
(二)16世纪至17世纪的《圣经》翻译
16世纪末、17世纪初开始的《圣经》的汉译和早期的《圣经》翻译类似,都是由传教口授或者初译,再由国人进行调整。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法国传教士贺清泰与他的译作《古新圣经》则。根据宋刚目的观点,纵观中国翻译史,17世纪堪称西书中译的兴盛期,但由于清朝政策及中国教区内部纷争,即使有贺清泰的《古新圣经》,却没有出现完整的《圣经》汉译文本。
(三)18世纪至19世纪的《圣经》汉译
根据邢梅的论文叫,18世纪至20世纪是汉译(圣经》的一个鼎盛时期,这一时期,译者全部是外国传教士,译文也都为文言文,有马土曼译本、马礼逊译本、新遗诏书和旧遗诏书委办译本、裨治文译本及高德译本等。其中,最著名的是被称为“二马译本”的“马士曼译本”和“马礼逊译本”。因两个译本均为文言文译本,也称“深文理”译本。“马士曼译本”是英国新教传教士马士曼和沙拉历时16年合作完成,并于1822年在印度出版,是世界上第一部《圣经》中文全译本,但印数较少,行销不广。“马礼逊译本”是英国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在广州完成,这使得完整的中文译文《圣经》首次出现在中国。“二马译本”在翻译上都比之前的版本更加贴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使中国人读起来更流畅。
(四)20世纪初期的《圣经》汉译
1890年,新教传教士为了规范中文《圣经》的使用,决定出版一本全国通用且权威的中文圣经,以减少市面上版本参差不齐的乱象,并于1891年成立《圣经》重译委员会,历时多年完成了文理、浅文理及汉语三个版本的翻译工作。这一时期,译者基本上仍为外国传教士,但翻译助手有中国人。文理和合译本完成于1906年,浅文理和合译本完成于1904年,汉语和合本的新约部分完成于1906年,旧约完成于1919年。
其中,1919年出版的“国语和合译本”受众最广,且恰逢新文化运动,对当时的白话文运动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时至今日,汉语和合本《圣经》仍是最权威、流传最广的译本。在现在的中国基督教教會中,和合本《圣经》的使用人数最多,也最受认可。在现今一些加入解释性标注的圣经版本如:启导本、研读本等中,都是以和合本作为原文基础,进而对某个词、某句话进行解读,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经文。
(五)20世纪中叶及之后的《圣经》翻译
20世纪中叶,《圣经》的汉译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在学习西方思想的新潮下,我国的外语人才也越来越多,翻译工作主力由西方传教士转为国人,翻译过程中译经的蓝本由原先的主要参考英文译本逐渐过渡到原文译本(希腊文新约与希伯来文旧约)。
根据邢梅的论文叫,这一时期有王宣忱的《新约全书》朱宝惠的《重译新约全书》郑寿麟和陆亨理合译的《国语新旧库译本新约全书》吕振中的《旧新约圣经》等个人的翻译杰作,也有华人圣经学者集体的翻译成果,如《圣经》现代中文译本《圣经新译本》《当代圣经》《思高圣经译释本》《牧灵圣经》和《圣经新约全集(注释本)》。
三、《圣经》的翻译原则及策略
(一)《圣经》的翻译原则:直译和意译
根据程小娟的论文5,译者应当“努力在意译和盲目的直译间找到平衡”,“把上帝之言的意义合乎语言习惯合乎语法地传达出来,从而给出原文的生命和精神”。可见,在《圣经》的翻译中,直译和意译都非常重要,就像天平的两端,缺乏任何一方或偏重任何一方,都会陷入不忠于原文或不合乎语言习惯的尴尬境地。所以,保持天平平衡,寻求直译和意译的平衡点和稳定,对《圣经》的翻译至关重要,然而,这个平衡点却很难界定,历代版本都为此努力。
麦都思1836年的《新约》译本在翻译原则的确立上贯彻了这样的观念:“《圣经》的翻译不是拘束在基础文本的文字上,而是取决于他在非基督教文化中的意义。”凹不过坚持直译的译本也不可能全然不顾读者的接受,必要的时候,可以直译与意译结合。此处,以圣经》中《路加福音》14章26节为例,选取了五个版本的经文翻译,英文版本为钦定版(KJV)和新标准板(NIV),中文版本为和合本、新译本和现代译本,以下将以此列举五个版本的译文:
If anyman come to me, and hate not hisfather,mother·· ·he cannot be my disciple.(Luke 14:26 KJV)"If anyone comes to me and does not hatefather,mother·such a person cannot be my disciple.(Luke 14:26 NIV)
“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爱我胜过爱:原文是恨)自己的父母.就不能作我的门徒。”(路加福音14:26和合本)
“如果有人到我这里来,爱我不超过爱(“爱我不超过爱”原文作“不恨”)自己的父母.就不能作我的门徒。”(路加福音14:26新译本)
“到我这里来的人要不是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就不能作我的门徒。”(路加福音14:26现代译本)
通过此节经文中英译文的对比,可以看到英文中的“nothate”在中文中没有译为“不恨”,而是译为了“爱我胜过爱”,同时,《圣经》翻译工作者为了尊重原文和避免歧义,在中文的和合本和新译本中,都用括号进行了进一步的注释,以便中国读者能更好地理解经文。由此,可以看到在实际翻译中直译与意译选择的弹性和张力,也可以看到《圣经》翻译在原文语言与译文语言之间的选择与平衡。
(二)《圣经》的翻译策略:信达兼备,雅俗相宜
无论哪一种宗教,对于宗教经典来说,无论对原文还是译文,“信”都是至关重要无法撼动的原则和条件。但对于基督教的《圣经》来说,由于罗马教廷对翻译的限令,要求译者对原作绝对服从,这种愚“忠”在一定时期阻碍了圣经的中译工作叫。“忠”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全然向“忠”而弃“达”于不顾,“信”和“达”要相辅相成,相互结合。然而,除了“信”和“达”以外,对于《圣经》一这部从各个方面影响西方世界几千年的著作而言,“雅”也是不可忽略的。例如《圣经》中的《雅歌》和《诗篇》,有很多运用各种修辞和描写手法来赞美上帝的抒情经文,其本身就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翻译是要注意“雅”的诉求,才能感动读者。根据戴玉群的论文叫,罗马翻译家奥古斯丁就提出《圣经》翻译要依据读者的不同接受水平,对“朴素、典雅、庄严”这三种风格做出区分。朴素风格的译文针对“启蒙”阶段的信徒,典雅风格的译文受众于受过教育的信徒,庄严风格的译文可针对所有信徒,以达到规劝指引的目的。无论什么风格,殊途同归,都是把真理传达给听众。所以,《圣经》的翻译应遵循信达兼备,雅俗相宜的翻译策略。以下举一例对以上观点略加说明。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and the Word was God.(John 1:1 KJV)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and the Word was God.(John 1:1 NIV)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约翰福音1:1和合本)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约翰福音1:1新译本)
宇宙被造以前,道已经存在。道与上帝同在;道是上帝。(约翰福音1:1现代译本)
此句为《约翰福音》的首句,中文译本和合本和新译本译文古色古香,颇有《圣经》的宗教风味。“道”的翻译也是很精妙,符合“雅”的翻译策略。
四、《圣经》汉语和合本译文简析
《圣经》汉语和合本(别称有圣经和合本、国语和合本,简称和合本),在华语人士中使用历史最长,流传最广的汉语《圣经》译本,也是中国教会目前最权威的版本,本章将通过节选一处经文,对《圣经》国语和合本中有歧义的翻译进行分析(此处经文人名地名下加下划线)。
他拉带着他儿子亚伯兰和他孙子哈兰的儿子罗得,并他儿妇亚伯兰的妻子撒莱……创世纪1l:31和合本)
此句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都有歧义。单独读这节经文,“他拉带着他儿子亚伯兰和他孙子哈当的儿子罗得”,字面意思可理解为,亚伯兰是他拉的儿子,哈兰是他拉的孙子,罗得是他拉的曾孙。但他拉、哈兰、罗得之间是这样的关系吗?结合其他经文,可以知道他拉是亚伯兰和哈兰的父亲,罗得是哈兰的儿子、他拉的孙子。但单看这节经文,很容易让人理解为哈兰是他拉的孙子,而罗得是他拉孙子的儿子。至于后半部分经文“并他儿妇亚伯兰的妻子撒莱”,对于不懂圣经人物关系的人来说,更是感到困惑,亚伯兰是他拉的儿妇吗?撒莱是他拉儿妇的妻子吗?“儿妇的妻子”显然不符合人伦,也容易让人误解。通过其他经文,我们可知,这句话说的就是撒莱的身份,她就是亚伯兰的妻子,但因为亚伯兰是他拉的儿子,所以撒莱也是他拉的儿妇。
关于這节经文,也可以参照英文圣经,AndTerah,took Abram his son ,and Lot the son of Haran his son' s son,and Sarai his daughter in law,his son Abram ' s wife (Genesis ll:31 KJV)
Terah took his son Abram,his grandson Lot son of Haran,and his daughter一in一law Sarai,the wife of his sonAbram……(Genesis11:31NIV)可以看出在英文圣经中,人物关系很清晰。除此以外,中文圣经的新译本和现代汉语译本对这段人物关系的表述也很清晰,但因为这两版受众较小,而不被众多教会认可和使用。由此可见,《圣经》中译仍是一件有意义的任务,也任重而道远,翻译时要综合考量,仔细斟酌,真正体现“信、达、雅”。
五、结语
《圣经》作为基督教的宗教经典,是基督徒的必读之作,也是一部对世界影响深远的著作。通过总结《圣经》汉译历史在各个阶段的译本,分析和比较了各个版本《圣经》翻译原则和策略。由此可以看出《圣经》的翻译工作仍旧任重而道远,对《圣经》的研究仍需从多角度进行。
参考文献:
[1]戴玉群.《圣经》的文体特征及翻译原则探析[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2]康迪.《圣经》的汉译历史与特点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9).
[3]宋刚.“本意”与“土语”之间:清代耶稣会士贺清泰的《圣经》汉译及诠释[J].国际汉学,2015(4).
[4]邢梅.《圣经》官话和合本句法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
[5]谢雪如。《圣经》翻译史话[J].中国翻译,1984(12).
[6]程小娟.《教务杂志》关于《圣经》汉译中传达问题的讨论[J].宗教学研究,2012(3).
作者简介:张天慧(1996-),女,汉族,山西运城人,单位
为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责任编辑:王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