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宇文泰推进西魏封建化进程的改革措施

2020-10-21赵昆生喻钦

西部学刊 2020年15期
关键词:改革

赵昆生 喻钦

摘要:宇文泰掌握西魏政权后,选择继续北魏的汉化改革措施,重用关陇地区的汉族土人进行官制改革;在继承北魏均田制的同时又有所创新;他创立府兵制度,从军事上加强了封建化;他继承北魏大力提倡的儒学文化政策,下诏提出“先治心,敦教化”的儒家治国指导思想,在长安开办国子学,为西魏进行汉化改革,推进西魏政权的封建化奠定了基础。这些改革与宇文泰的社会化密切相关,他从小深受汉文化的熏陶,在战争实践中深受历练,摸索到了以鲜卑化为外衣的汉化改革道路。

关键词:宇文泰;西魏;封建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K23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0)15-0105-03

中国古代统治政权的封建化主要是指封建生产方式、统治制度等的形成、确立过程,包括政治上实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官僚体制;经济上采取自然经济的农耕生产和租赋剥削等方式;思想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指导思想。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瑾所成立的少数民族国家,在结束了西晋后长达百年之久的分裂动乱后,孝文帝所推行的封建化改革措施增强了北魏的国力,促进了北魏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历史上将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称之为“汉化”,汉化更具体地表述了鲜卑族所建立的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过程、内容和结果。但是汉化后的鲜卑贵族政治腐化、生活奢侈,大肆搜刮剥削百姓。北魏后期战事连连,统治阶级的压迫战争导致的家破人亡使得人民对北魏政权十分不满,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各族人民的大起义。宇文泰和高欢在此过程中逐渐崛起,宇文泰占据关西,高欢则成为六镇降户的统帅,并且打败尔朱荣进入洛阳,废节闵帝元恭立孝武帝元脩,实际上控制了北魏政权。

一、西魏政权的封建化程度

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元脩从洛阳逃走向西奔入关中,公元535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改元大统,国号“大魏”,建都长安,历史上一般称之为西魏,与东魏高欢对立。西魏领有原北魏洛阳以西的土地,即西魏继承了原来北魏所统治的西部地区,同时继承了北魏的部分汉化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地封建化。

在政权建设上,西魏大体沿用北魏孝文帝时期创定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政权体制,设立太师、太傅、太保三师,以及三公、三省等官职,选拔官吏仍然沿袭魏晋时期所实行的九品中正制。西魏未年时,宇文泰让卢辩苏绰等人仿照《周礼》中的六官制度进行官制改革。经济上,西魏在继承北魏均田制的同时又有所创新,官员的俸禄和赋税徭役的征收都需要根据当年的收成具体而定,年成好,赋税高,服役时间长,官员的俸禄也高;年成较差时赋税、服役时间和官员俸禄也相应改变,从而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负担能力。在文化上,北魏时统治者大力推崇儒学,西魏继承了北魏大力提倡的儒学文化政策,在长安开办国子学,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了很多具有儒家观念的人,为西魏进行汉化改革,推进西魏政权的封建化奠定了基础。

二、宇文泰本人的封建化程度

西魏政权之所以能够沿着北魏封建化的道路继续前进,与其建立者宇文泰的社会化密切相关。社会化,是指个人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来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个人社会化主要受到家族、个人性格、实践等的影响。个人进行社会化最早和最初的场地往往是他的家族,家族对于个人的社会化作用影响重大。宇文泰是鲜卑族人,公元507年生于北魏重镇代郡武川,字黑獭,他事实上掌握着西魏政权的最高权力。其祖先“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遁居朔野。”刚由于其祖先后来同鲜卑族居住在一起,“鲜卑慕之,奉以为主,遂总十二部落,世为大人。”叫,而西魏宇文泰的祖先又与汉族同出一支,因此,其祖先在后来的生活中逐渐鲜卑化,并且成为其中地位较为显赫的一支。后来,宇文泰的祖先以豪杰的身份迁居到武川镇之后便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宇文泰生在北魏重镇武川的鲜卑大家族之中,宇文泰的母亲王氏是汉人高门大族,其欺王罴“以良家子镇武川”,在武川也是有一定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的。可以看出,宇文泰家族地位显著,他从小在优越的环境中生活,加之其母为汉族人士,从小接触汉文化,深受汉文化的熏陶。由此可见,宇文泰出生于鲜卑高门大族,能够站在较高的社会阶梯上观察北魏社会的变迁,理解权力斗争中的关键。同时,在汉文化的影响下,他能够在先进与落后的比较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做出正确的决策。西魏建立后,他逐步继承了人主中原的鲜卑拓跋部的汉化改革成果及北魏的儒家思想文化传统。

个人品格对个人社会化具有重要作用,宇文泰出生于武川豪族,父兄都是武川豪杰,爱结交人才,受其影响的宇文泰“少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业,轻财好施,以交结贤士大夫。”即宇文泰在武川镇所认识的朋友独孤信等人就成为了西魏政权的核心人物。宇文泰注重才能,选拔任用了大量的汉族士人,如被任命进行官制改革的苏绰卢辩等人,苏绰官至大行台度支尚书,封美阳伯,卢辩官至太子少傅,封范阳郡公。在大量重用漢族士大夫的同时,宇文泰深刻意识到鲜卑化政策不能拉拢关中汉族人士,只有继续关陇地区原有的封建统治方式,深化北魏以来的封建化道路进行汉化改革,才能稳固政权,得到更多汉族士人的支持。

六镇起义为新军阀的崛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宇文泰就是其中之一。六镇起义爆发时宇文泰跟随父亲宇文肱参与镇压北魏边镇的起义,其欺死后又辗转跟随贺拔岳东征西讨。在一系列的战争实践之中,宇文泰深受启发和历练,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军事和政治经验,还使自己的军事能力和政治见解大大提高。

西魏政权建立后,面临的形势却十分严峻,外有东魏、梁朝虎视眈眈,内部需要处理各个旧部之间的制约与平衡,宇文泰面临的挑战是在内忧外患中获得生存与发展。宇文泰在选择西魏的发展道路时,清醒地意识到西魏的劣势及当时关陇地区封建化程度的根深蒂固,如果仍然以六镇鲜卑落后的统治方式进行治理是行不通的,只有继续北魏的封建化改革道路才有出路。他同时意识到六镇起义的根源是北魏的全盘汉化、封建化,因此治理六镇人民需要继续推行鲜卑化。宇文泰在选择西魏走“汉化”还是“鲜卑化”的发展道路时,摸索到了以鲜卑化为外衣的汉化道路,使鲜卑化和汉化有效结合。宇文泰下令鲜卑人恢复胡姓,汉人赐胡姓,但实际仍以儒家思想治国,用显而易见的表面鲜卑化平衡西魏实际上逐渐汉化的事实,减少鲜卑贵族对汉化的排斥。

参与镇压六镇起义以及根据西魏情况制定治国方针和措施的过程也是字文泰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完成个人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宇文泰坚定了继续北魏封建化改革道路的决心。他“崇尚儒学,明达政事”,从儒家经典中探求治国方略,要求官吏以儒学修身,恪守儒家道德规范,以儒家学说为治国思想。他重视儒学教育,宇文泰为大行台时,于行台处开办学校,“旦理公务,晚就讲习”,白天属官处理政事,晚上学习儒家经典。

可见,宇文泰的家庭因素和个人品格经历是其积极胜出的原因之一,恢弘大度的宇文泰在武川时期结交的贺拔岳、独孤信等人为西魏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宇文泰在治理西魏的过程中,还逐渐意识到治国者的重要,汉族人才是进行封建化的基础,统治集团的团结才是政治稳定的保证。

三、西魏封建化的改革措施

(一)积极推进军事改革,建立府兵制

宇文泰在北魏封建化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西魏的发展,当时,军事,上强大是西魏立国时亟需解决的问题。魏面临着不利的外部环境,立国之初的西魏东边高欢政权不停挑起战争,南边萧梁的军队经常挑衅虎视眈眈。东魏高欢地处山东,经济发达而且有大量六镇人员可以依靠;西魏地处关陇一带,地狭民稀,国家初立时又遭遇了严重的灾害,“人相食,死者什七八”,人口不满千万。宇文泰拥有贺拔岳军队数千人,收编侯莫陈悦军万余人,及跟随孝武帝西行人关的宿卫禁旅约万人,宇文泰拥有军队总计只有大约三万多人。此时的西魏军队、地势上处于不利地位,加之国力凋敝,民贫兵弱,东魏、西魏力量对比十分悬殊,要和东魏长期抗衡显然是不可能的,如何在敌我力量差距如此悬殊的当下生存下来成为西魏的当务之急。加强军事力量,扩大军队规模便成为宇文泰军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府兵制顺时而生。

宇文泰封建化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府兵制的创建。西魏大统八年(公元542年),宇文泰“初置六军”,把关陇一带原本的鲜卑旧部和后来加人到关陇一带的六镇军人整理融合到一起编为六军。大统九年(公元543年),宇文泰与东魏高欢在邙山交战,大败,军队伤亡惨重。邙山之战的惨败让宇文泰开始着手补充和扩大队伍,西魏政府开始招募兵,但是关陇地区的鲜卑人兵源一直都有限,所以宇文泰不得不开始用汉人充兵,把分散的关陇豪强和私家武装、乡兵陆续纳入府兵系统,并且选任当地豪望为统帅,以增加军队的数量。宇文泰将府兵兵源由鲜卑族人扩充到汉族豪强,增加了军队中汉人的成分,由此,西魏开始由汉人和鲜卑人共同组成军事力量,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也进一步结合起来,任用汉人担任将士,汉人与鲜卑人在军事领域结合在一起,极大地加快了鲜卑封建化。

在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前,西魏的府兵制度就已经比较完善,府兵制中以八柱国统领所有军队,一个柱国就相当于一个部落酋长,以加强将领与兵之间的隶属关系。每个柱国的军队都分配一定数量的土地,战争时作战,没有战争时进行农业生产,使军队直接和作为主要生产资料的土地相结合。最开始的府兵都是六户中等以上有一定土地的人,士兵在农闲時练兵,农忙时劳作,将作战和生产结合起来,农民由原来的户籍转入到军籍,提高了自耕农的社会地位。其次,府兵制下的士兵由将军统一训练指导,早已经“有如子弟”,相较于以前六镇时役同厮养的不受重视,士兵地位有所改善,这一改革有效提高了士兵战斗时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公元554年,宇文泰在府兵中恢复鲜卑旧姓,“所统军人,亦改从其姓”,所统领的士兵也都跟从将领改姓,汉人也改姓鲜卑姓,也就是人为地使他们成为一个部落,所以实质,上兵士和将领之间虽无氏族上的血缘关系,但名义上是同一个血统。恢复胡姓看起来有悖于汉化改革,但这是顺应当时的形势和鲜卑人的心理采取的措施,其实质是汉化,这种表面上的鲜卑化更加有利于关陇汉族人士进入府兵系统,平衡了西魏政权日益汉化的事实。

府兵制的建立,不仅提高了自耕农和士兵的地位,调动了士兵的积极性,使军队数量增加,战斗力得到提高,而且通过恢复胡姓,让表面鲜卑化的汉族人士进入府兵系统中,逐步消除了鲜卑贵族对于汉化的排斥,促使西魏慢慢走向封建化改革道路。

(二)重用汉族知识分子,以儒家思想巩固政权

在政权建设方面,宇文泰重用汉族知识分子。要继续深化封建化改革就需要熟读儒家经典的知识分子,因此关陇地区熟读儒家经典的汉族知识分子受到宇文泰的重用,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卢辩、苏绰仿照《周礼》六官制进行官制改革,借古改制,表明西魏继承了华夏文明“正统”,有利于稳固西魏政权。宇文泰还以太师和大冢宰的身份总揽朝政,将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西魏中央的权力。

以儒家政治理念为治国指导思想。宇文泰下诏提出“先治心,敦教化”,使儒家治国理政思想深入到整个阶层。其核心意义是君臣一体,“凡今方伯守令,皆受命天朝,出临下国,论其尊贵,并古之诸侯。是以前世帝王,每称共治天下者,唯良宰守耳。”21582官员是和统治者一起治理天下的人,官员和统治者都要清心修身,躬行仁义、孝悌、俭约。宇文泰重视封建道德修养,“先治心,敦教化”将儒家“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的君子榜样作为修身治心为人的核心,他认为统治者应该修身恪守儒家之道,“躬行仁义,躬行孝梯,躬行忠信,躬行礼让,躬行廉平,躬行俭约。”2183以儒家的忠孝、仁义、礼让等作为统治者修身的标准,然后对百姓进行教化,“教之以孝梯,使民慈爱,教之以仁顺,使民和睦,教之以礼义,使民敬让”2184。宇文泰要求官员用儒家思想清心、修身,再以儒家的忠孝仁义思想对百姓进行教化,用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统一百姓的思想,使百姓俯首听命于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这样,宇文泰从指导思想上解决了西魏政权发展方向,保证了西魏政权在封建化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为巩固统治、发展国力奠定了基础。

四、结语

西魏初立,外有东魏、南朝梁政权,内有各旧部众之间的平衡。在选择西魏发展道路时,宇文泰选择了继续北魏的封建化道路。西魏在宇文泰主持下进行了一系列封建化改革,府兵制加强了西魏的军事力量,又极大地促进汉族与鲜卑族的融合。宇文泰以“先治心,敦教化”的儒家思想来要求统治者修身正心,并将之作为西魏的治国指导思想,对官员提出要求和对百姓进行教化。宇文泰的封建化改革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西魏的封建化进程,稳定了西魏的政权,巩固了西魏的统治。

参考文献:

[1]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现代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唐)令狐德菜.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7.

[3](唐)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1.

[4]何兹全,张国安.魏晋南北朝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赵昆生(1957-),男,汉族,河北内丘人,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中国社会思想史。

喻钦(1994-),女,汉族,重庆云阳人,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中国古代史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

(责任编辑:朱希良)

猜你喜欢

改革
不是改革的改革
改革之路
个税改革,你的税后收入会增加吗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