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互联网的新经济业态
2020-10-21王彤俐
王彤俐
摘要:基于互联网的新经济业态以互联网为基础,具有创新、节能环保、共享与互动、人人参与等特点,是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点中最具活力的部分。针对目前的现状,国家应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和引导,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统计调查制度、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创新等,我国的互联网经济新业态一定能够为经济发展贡献出更多的力量。
关键词:互联网 新经济 特征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的产业革命的到来,以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智能制造和生物医药科技等以高科技和高技术引领的新经济业态正蓬勃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经济业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部分。在习近平总书记作的十九大报告中,就有八次提及互联网,其中包括“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等关于促进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经济业态的明确要求。随着近二十多年的互联网发展,特别是近十年移动互联网和第四代网络通信技术(4G)的普及和第五代网络通信技术(5G)的商业化落地,互联网+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创新,为我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了消费,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新的发展动能。下面就基于互联网的新经济业态特征进行分析,并就如何促进互联网经济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基于互联网新经济业态的特征
(一)以互联网为基础
基于互联网新经济业态,当然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以网络平台的发展为前提。在互联网经济中,以网络为主要媒介,传统的交流、互动和信息传递的方式逐渐被弱化,甚至完全被替代;以数字和数据信息为核心资源,将数据变得有意义,将信息互通变得更容易,大数据经济、数字经济、电子商务、共享经济就是新经济业态的典型代表。
1.创新是新经济业态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和战略举措”。互联网新经济业态的本质属性之一就是创新。知识、技术、人才和信息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互联网能够将上述核心要素重新整合,并且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作用。与引进项目和投资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不同,互联网新经济往往是以新理念和新方式来将原有分散的经济个体联系起来,使要素配制效率大大提升,形成强大的创新动能。
2.节能、绿色和环保。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无法摆脱工业化、城镇化、大规模的基础建设,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快速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能源消耗巨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大打折扣,甚至还会造成环境破坏、生态恶化、人类饱受健康威胁等问题。互联网新经济业态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完全不同,它主要是通过互联互通整合原有资源,通过信息技术汇聚大数据,通过创新发挥社会潜能,通过满足大众需求来拉动内需消费,从而实现经济的活跃与发展。
3.共享和互动易于实现。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迅速普及,使得“实时共享”成为现实。在与朋友圈的互动过程中,人们的心里得到满足。通过分享,生活变得丰富多彩;通过互动,人与人的关系得到升华。在共享和互动的基础上,微商等新的经济业态迅速发展,通过公众号、微店、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形式进行营销的现象及其普遍。在中国,“70后”“80后”已经完全习惯了传统互联网的消费习惯,“90后”“00后”则更喜好移动互联网带给他们的共享和互动。可以说,更易于实现的共享和互动将是未来移动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4.人人參与,人人受益。互联网的特点就是人人参与,每个人都是网络的终端,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微博、微信、直播等社交工具软件迅速普及,让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媒体,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到互联网经济之中。与此同时,每个互联网的参与者都能够获益:可以从互联网自媒体获得更多更快更丰富的信息;从微店和海外代购买到全世界的优质商品;还能欣赏别人丰富多彩的生活。
二、更好更快发展新经济业态的建议
(一)加强建设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互联网媒体具有影响广泛、传播迅速的特点,随着互联网媒体的发展壮大,其在社会舆论引导、主流文化生产与传播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由于互联网的本质特征是虚拟网络,人与人不是真正的面对面,每个人都是自媒体,因此,会导致单纯为了经济利益或为了吸引眼球而陷入低俗、违反社会道德甚至违反法律的现象出现。正因如此,必须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营造良好网络环境。首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其次,注重内容建设,利用政策鼓励创作正能量的优秀文化成果,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食粮的需求。第三,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手段,特别是5G等先进的网络技术,进一步提高网络速度和服务,在硬件条件提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网络媒体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让互联网能够更好地服务大众,特别是应注重网络对年轻群体的正向引导。总之,在互联网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应该把互联网的建设管理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中,在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技术文化建设两方面充分发挥其特点,使之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基于互联网的新经济业态能够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
(二)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网络的“高速公路”
随着通信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在2020年即将实现全国的村村通宽带,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逐渐缩小,让偏远地区、贫困乡村的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另外,第五代网络通信技术(5G)陆续投入使用,2020年将全面实现商用。5G网络的传播速度远高于传统的移动网络,能够实现数据的高速传输、将通信延迟降到最低,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数据传播的能源消耗。5G技术具有多元化、宽带化、综合化、智能化以及节能化等众多特点,能够实现2个设备之间数据的直接传输,从而能够实现机器与机器的直接连接,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在5G技术的支持下,智能电网、城市信息化等方面即将实现商业化应用。在网络速度大幅度提升的基础上,有可能使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更容易实现。我国打造的网络“高速公路”,使得更多的技术和应用能够实施落地并且更快地商业化,是互联网的新经济业态大发展的基础。
(三)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创新发展
创新是新经济业态的本质要求,特别是针对互联网经济。为了更好地鼓励创新发展,应该注重知识产品保护。2018年8月,国家知识产品局发布了《“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方案》,其中特别强调要提高知识产品保护效率和水平,营造更好的创新、投资和营商环境,有力促进扩大开放和中国经济竞争力提升。通过建立技术支撑体系高效的运行机制,包括建立侵权假冒线索检测启动与推送机制、建立智能检测与人工判断衔接机制、建立涉外侵权假冒相关信息分析处理机制、推进建立标识电子化管理机制等,并推进地方和单位不同领域与环节的试点,力争到2020年6月达到预期目标。
(四)结合乡村振兴计划,实现互联网经济的全覆盖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和重视,2004年-2020年,中央在每年初连续十七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以“三农”为主题,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现2020年底全面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应该发挥其独有的优势。互联网能够让中国的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走向全球。互联网能够将传统农业进行升级改造,使传统农业更具科技化和信息化。互联网能够通过人工智能让中国的农村和农民走向科技化和智能化的道路。作为互联网经济在助力乡村振兴计划的典型代表阿里巴巴,2014年以来,一致致力完善农村电商平台的建设和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淘宝项目已经覆盖全国30个省市区的900多个县,有超过6万名员工正在为“三农”服务。阿里巴巴在农产品标准化、原产地品牌化、农村支付保险和信贷等方面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在我国城市率先全面进入互联网经济时代之后,我国农村的互联网经济的爆发式发展时期即将到来。
(五)完善统计调查制度,实现精准管理
互联网经济的特点之一是散在且有一定虚拟性,因此,如何对互联网为基础的新经济进行调查统计成为一个难题。首先,国家应该加强互联网新经济业态统计的顶层设计,统筹“省、市、县”三级经济统计试点,更準确地进行统计,更精准地进行管理。其次,要以“去除水分,避免漏统”为原则,创新统计调查方法,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难点,积极探索互联网经济调查制度,努力得到准确的统计结果,使统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监管和统筹。第三,推动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的信息技术在统计调查工作中的应用,用互联网的方式解决互联网的问题,使调查统计结果能够真正反映实际的经济数据,为实现精准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三、结语
总之,基于互联网的新经济业态以互联网为基础,具有创新、节能环保、共享与互动、人人参与等特点,是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一些传统经济在互联网经济的冲击下出现了萎缩甚至消失,但是更多的实体经济在互联网的带动下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前景,例如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共享经济、在线教育、直播经济等。相信在国家的正确引导之下,在国家统计调查制度完善的基础上,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升级改造之后,具有创新本质的互联网经济一定能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贡献出更多的力量,创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经济奇迹!
参考文献:
[1]吴文玉.我国互联网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J].环球市场,2018(31):1-2.
[2]李婷.基于大数据下的互联网经济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19):169-170.
[3]王佳元.新经济的特征、趋势与政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19(30):20-22.
[4]班莎,宋雪松.浅析5G关键技术特点及应用[J].数字化用户,2019,25(21):19.
作者单位:濮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