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正式穿黄色龙袍的皇帝
2020-10-21陈鲁南
文/陈鲁南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的龙袍自然也是第一件龙袍。然而,这第一件龙袍却不是人们惯常以为的黄色,而是黑色。
那么,谁是第一个正式穿黄色龙袍的皇帝呢?
话说秦朝国运短暂,二世而终。代之而起的汉朝,龙袍起先也不是黄色。按照五德终始论的逻辑,汉取代了秦,应该是土克水的表现,所以汉是土德,要崇尚黄色。然而,也许是因为焚书坑儒导致五德终始论不能有效传播而使刘邦没能接触到,也许是因为“刘项原来不读书”而使刘邦根本就不知道有这套东西,总之建立汉朝以后刘邦牢记自己号称是赤帝之子来吸引大家跟着他造反的故事,所以处处表现出尊崇赤帝、尊崇红色的样子。龙袍这样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物件,当然也做成了红色。
到了汉文帝刘恒的时候,有大臣挑起关于国运的辩论。一个叫公孙臣的人对汉文帝进言说,汉朝其实应该是土德,马上就会有黄龙现身昭示这一点。但丞相张苍反对,说汉朝明明是水德,黄河决口就是证明。汉文帝是个好好先生,对双方的言论都不置可否。结果,到了第二年,果然有黄龙出现于某地,很多人都看到了。汉文帝觉得这是上天给的警示,不重视不行了,于是召集一批文士“申明土德”,并决定修改历书和服色。汉武帝刘彻即位以后,正式承认秦朝是水德,汉朝是土德,颁定《太初历》,改正朔和服色,崇尚黄色。因此,汉武帝当然也就成了第一个正式穿黄色龙袍的皇帝。
汉武帝虽然提出要崇尚黄色,但似乎并不真正重视。当时,汉武帝虽然做了黄色的龙袍,但也保留了红色的龙袍,而尚赤的传统在朝野和民间继续保留。刘秀建立东汉后,又修正了汉武帝的提法,认为汉朝仍然是火德,就该看重红色。刘秀也召集了一批人展开关于国运的大讨论,讨论的结果竟然把周人尚赤的理论都推翻了,说周朝其实是木德,崇尚青色,而秦朝太短了什么德都代表不了,汉朝是继承周朝的,木生火,所以是火德。他们一会儿说周朝是火德,一会儿说周朝是木德,一会儿说朝代更迭是“克”,一会儿又说是“生”,足见五德终始说并没有什么客观的逻辑,只不过是迎合政治的需要罢了。
唐代大画家阎立本曾作《历代帝王图》,为从汉到隋的十三位帝王画像。在西汉的皇帝中,阎立本只画了汉武帝的儿子汉昭帝刘弗陵,而刘弗陵同刘邦等前任君主一样穿的是红色的龙袍。
所以,有学者提出,汉武帝说尊崇黄色,并非真的承认什么火德、土德的辨析,而是看中了黄色的另一种象征意义即中央的颜色。
根据五行理论,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与东西南北中这五个方位是一一对应的,同时又各以赤黄青白黑作为颜色的表征。与中央对应的就是土,颜色为黄色,所以这个颜色就有了“中央”的含义。天子要坐镇中央,指挥四方,这种思维在周朝的分封制中已经体现得很明显。《周易》里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孔颖达注疏《周易》,对这句话又进一步解释,说把黄色放在当中,“四支”就是“四肢”,即把四方的事物比喻为人的手足,而黄色“兼四方之色”,就如同中心指挥手足。
秦汉帝国时代,舍封国而设郡县,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直接指挥地方的意图更加明显。皇帝使用代表中央之色的黄色,正可以加强这一意图的体现。汉武帝是一位聪慧而有作为的君主,大约是既看到了五德终始说的混乱之处,又看到了作为五德基础的五行说的可取之处,所以欣欣然地穿上了黄色的龙袍。
帮助汉武帝认识到黄色的这一层意义的,当然是一众文士,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鼓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董仲舒对汉武帝说,帝王的王,有五层意思:皇、方、匡、黄、往。董氏在其著作《春秋繁露》里解释说:“皇”是指光明正大;“方”是指方向的明确和道德的正直;“匡”是指统治与宽容,让道德修正天下;“黄”是指黄色,乃是美的象征;“往”是指黄所蕴含的美的资质覆盖四方,使天下完美无缺。黄色在五行中代表土,代表大地,忠臣、孝子的美好品德都是源于土的性质。土是五行中最高贵的对象,而黄色也是五色中最杰出的颜色。董氏的理论影响很大,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为此,现代学者考证,即便在现在,“皇、方、匡、黄、往”这五个字,在中国各地的方言中有的同音,有的同音同调,有的同义,而且都与帝王相关。
董仲舒对黄色的强调,显然就是着眼于其方位的含义,跟五德终始没什么关系。其实,某一朝代是某种德行的代表本就很难论证,虽然有些人不遗余力地举例,一会儿祥瑞,一会儿奇迹,但明白人一看就知道这多系捕风捉影、牵强附会之说,不过是想要以此来加强老百姓对政权的认可,即现代政治学所谓合法性,效果比较有限。但五行方位之说就比较容易为人所接受,而且实际上在秦汉时就已经被很多人接受。所以,舍德行之说而取方位的意义,对于加强统治而言,效果更好。
摘自《中国历史的色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