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院士”崔崑:他就是特殊钢
2020-10-21文/佚名
文/佚 名
7月8日,95岁的院士崔崑及夫人朱慧楠教授,向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资400万元设立“新生助学金”。至此,两位老人在助学方面的捐资已达1000万元。
崔崑被誉为“钢铁院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著名金属材料专家。他81岁起笔,著就特殊钢百科全书,为发展我国新型钢种作出杰出贡献。
少年时,崔崑家乡济南被日寇占领,燕京大学毕业的崔崑父亲毅然离开被日本人接管的洋行,并鼓励儿子离开沦陷区,到大后方去继续读书。
崔崑这么描述离开时的情景:“高中毕业以后,日本人搞奴化教育,我们拿了很简单的行李就走了,有时搞个架子车,有的时候就走路,通过河南的一个封锁线,从西安到宝鸡,到广元、绵阳,最后到了成都,一共走了81天。”
1944年,崔崑考入西迁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机械系,一门心思就是读好书。1948年,崔崑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钢铁成为工业脊梁,而高性能特殊钢更是托举一个国家钢铁工业水平的巨臂。但是,当时的武大并没有这个专业。于是,崔崑于1958年去往苏联学习。
1960年,崔崑学成回国。那时,我国工业生产急需高性能新型模具钢,却无力自主生产,进口价格是普通钢的10倍以上。崔崑心急如焚,和同事们加紧建设实验室。那时候,没有温控自动化技术,他们只能用最“土”的办法控温——眼睛紧紧盯着温度显示仪,往往一盯就是一个通宵。
“就用眼睛来控制,如果温度高一点儿就停一停,温度低一点儿就把闸合上去,超过10度实验就不够准确,就会影响实验结果,所以我们必须要亲自去,这个不准的话,会前功尽弃。”
1964年,新中国成立第15个年头,崔崑带领同事建成了装备完整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实验室,新模具钢制成的模具打破了国外垄断。
在科研领域勤奋治学的崔崑院士夫妇,在生活中十分勤俭。崔崑院士的一件衬衣穿了30年,他们多年来省吃俭用,将积蓄变为一笔笔助学资金。
崔崑院士说,“希望可以帮助学生们安心完成学业,不要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放弃学习”。
2013年,他和夫人朱慧楠将积蓄420万元捐给华中科技大学,设立“勤奋励志助学金”,每年资助45名本科生,每人8000元。
2018年10月7日,崔崑又拿出180万元,注入到“勤奋励志助学金”。根据“勤奋励志助学金”评选规则,获得该助学金的条件之一是“学习勤奋努力”。
该项助学金自设立以来,已资助材料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家庭经济困难且品学兼优的学生312人次,受到资助的学生每年教师节和国庆期间都会看望崔崑院士和朱慧楠教授,向二老汇报各自学业及工作近况。
勤奋治学,勤俭育人,材化侠侣,国之栋梁,高风亮节,钦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