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舞台服装设计视角探析敦煌壁画中的动物形象

2020-10-21郑琼瑶

演艺科技 2020年9期
关键词:壁画服装设计敦煌

郑琼瑶

(北京舞蹈学院,北京 100081)

作为自然界的重要成员,动物与人类有着密切的生存关系,远古以来,人类就不断地运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对动物的认知和情感。动物画的起源十分久远,类型也较为丰富,在石窟雕塑、岩画、墓葬壁画中都有动物形象的出现。中国历代的动物画师都以自己擅长的动物形象塑造为人称道,但传世作品甚少。

敦煌石窟艺术博大精深,气魄宏伟,融建筑、壁画、雕塑为一体,内容极其丰富,敦煌画师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其他民族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并融合了外来的表现手法,造就了具有敦煌特色的佛教艺术风格,它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民族关系等提供了大量弥足珍贵的资料,是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各个时期的敦煌壁画中,很多经变画、供养人画及装饰图案都有动物形象出现,对这些动物形象进行专题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敦煌壁画艺术和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起到补充、丰富和完整中国绘画史的作用。

本文将从舞台演出艺术创意及服装设计视角探析敦煌壁画中的动物形象,探讨敦煌壁画中动物壁画的风格变化及色彩运用,以及舞台剧中不同体裁动物造型的区别,阐述笔者通过临摹敦煌壁画在服装设计中受到的启发与思考。

1 敦煌壁画中的动物画演变历程及美学风格

在遍布敦煌735个洞窟的五万多平米的壁画中,以宗教为主题的壁画是绝对的主角。但在追求饱满、华丽,甚至有些热闹的敦煌壁画上,怎么少得了动物的身影呢?上千年前的敦煌,工匠们运用手中的画笔,述说关于动物的故事,他们批判狩猎、屠宰,乃至一切伤害动物的行为,在一笔笔仔细还原动物的样貌、气质、神态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倾注了对它们的温情和爱心。他们相信,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

敦煌动物壁画整体风格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早期的传神与夸张:公元5世纪至6世纪末,包括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等时期。这一时期的动物画表现题材以佛传、佛本生故事、山林动物为主,造型富有浪漫色彩,往往给人以满壁飞动的感觉,线条疏朗,用笔豪放,造型简约生动,不拘泥于细节,用概括的手法突出特点和增加艺术表现力(图1a~图1b)。二是中期的写实与理想:公元6世纪末至10世纪初,包括隋、唐两个王朝,历时三百二十多年。这一时期是敦煌动物画的成熟时期,表现题材以宏大的经变画为主。造型由浪漫走向写实,用笔用色皆有中原风范,更有许多画面画工细腻,颇具长安笔韵(图1c)。三是晚期的世俗与图案: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中叶,包括五代、北宋、回鹘、西夏、元诸多王朝,前后四百六十余年。这一时期的动物画中原之风日盛,出现了线描的巨制,笔法的表现形式已经相当丰富,但有些动物形象由于造型呆板而失去活力(图1d)。

敦煌关键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在古代中西贸易的中转站,西域胡商与中原汉商通行于“丝绸之路”上。所以敦煌动物壁画的整体风格是时代特色与地区特色并存,其美学风格渊源有来自于中原的画法,也有来自于西域的凹凸画法,有工笔,有写意,有白描,也有没骨、重彩。这些画法与风格并不是单一使用的,而是互相杂糅,从而形成了相互交融、刚柔并济的效果。敦煌动物画的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譬如夸张、写实、拟人、图案化等等。在萨埵太子本生故事画中,表现的是正在啃食太子左膝的一只幼虎的细节,画中夸张了虎仔腰身的长度和腹部的纤细,从而表现出“饿虎”的形象(图1a)。而写实是在对动物造型的认识、对动物生性表现的基础上,对动物细腻生动的刻画。在牛首纹山石这幅壁画中,牛头象征着佛教圣地牛头山,头部涂石黄色,白鼻,绿眼,形象及敷彩均十分讲究(图1d)。敦煌画师虽然未曾形成像现代动物画中对骨骼、肌肉、动作分解的体系,但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对动物的结构已经有了较多的认识,熟练的线条,明确的色彩,无不表现出勃勃生机,表现他们对于生命的讴歌。

2 舞台剧中的动物服装

根据体裁的不同,对舞台动物服装的表现有不同的要求。舞台上表现动物的手法大致分为三类:肢体类,手持道具类,背架组合类。

譬如,在音乐剧《猫》中,服装设计全部按照每只猫的形象特征来设计,考虑到演员的表演形式主要是肢体动作,服装设计以贴身的氨纶服为主,加入皮毛的元素,逼真地描绘出不同年龄、性别的猫的肤色和皮毛花纹,一张张与其身份相符的猫脸,搭配不同色泽和质感的假发,活灵活现地装扮出一只只性格各异的猫。

而在芭蕾舞剧中,很多芭蕾舞剧不直接表现人物,而是表现花、草、动物或是卡通形象,象征性较强,要遵循芭蕾舞本身的风格,强调芭蕾舞舒展、挺拔、飘逸和优雅的特点。所以在芭蕾舞剧中多以偏轻盈、简洁的肢体类风格为主 。譬如,在儿童芭蕾舞剧《九色鹿》中,九色鹿的服装主要提取了壁画中九色鹿的颜色和神圣空灵的气质,简洁的西域服装款式用白色调统一,饰以不同质感的鹿角花纹拼贴,一头空灵、圣洁的九色鹿便呈现在观众面前。而群鹿的服装款式主要是以芭蕾裙款式为主,色调以鹿本身的颜色棕色调为主做成渐变效果,并在头上以鹿耳朵搭配简洁的小鹿的妆面体现鹿群的身份,简洁又高级。

在大型广场文艺表演中,受场地和资金所限,演员表演具有较强的组合性,由于观赏距离较远,服装多以大造型、大色彩为主,适合运用强烈、高纯度的色彩,以强调服装大对比、大协调的效果。不仅仅要注意单个演员的服装造型,更要注重演员之间的组合造型,尽量减少细节的处理。譬如,在太阳马戏团《阿凡达前传:托鲁克-首次翱翔》(TORUK - The First Flight)中运用了多人牵引风筝模拟阿凡达伊卡兰翼龙,时而滑翔,时而俯冲,给观众带来惊险刺激的视听感受。

从现实世界中的动物形象到舞台上呈现的动物形象,需要设计师在提炼动物形象特征以及气质的基础上,融入新的表现手法和形式,不断地推敲思索,将不同元素打破重组,设计出适合人物角色的服装,从而对形象角色起到提炼升华的作用。

3 创意临摹壁画的心得与体会

在临摹敦煌壁画的过程中,这些生动神魔性的动物画,让笔者从泼辣狂野的绘画表现中体会到生命世界的原始气息,意味幽深而醇厚。现代绘画更多地追求准确性和“像”,以及技术的表现水平,却往往忘了绘画的原始冲动和引发灵感迸发的冲击动力,表面的刻画往往使得画作毫无生气,用自由天真的心灵去把握自然生命的精神内核,拙朴而天真,却会拥有直扣人心的力量。而在做服装设计的过程中,大家也会经常忽略对于角色精神内核的推敲过程,譬如,在做动物服装设计的过程中,仅仅是抓住动物的主要形象特征,然后在上面用结构纹样面料堆叠,最后设计作品必然繁琐且普通,缺少思索和推敲的过程对于设计师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通过这次对敦煌壁画的创意性临摹以及对于整个敦煌壁画历史及美学风格的研究,让笔者对于服装设计上创意性思维的多样性的扩展延伸,以及对于角色人物的形态特征、精神气质的把控有了更深的理解。

敦煌服饰创意设计:郑琼瑶

经历千年历史沉淀,风雨侵蚀的敦煌石窟艺术,有着永恒的艺术魅力,生动有趣的石窟动物画焕发着原始的生命力,是丝路文化中大放异彩的一颗明珠。敦煌壁画是中西融合的产物,它也继续影响着今天人们的戏剧舞台美术创新,引发新的融合与变革,但敦煌美学的魅力永存!

猜你喜欢

壁画服装设计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壁画上的数学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
帮壁画“治病”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