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一类特殊的中国传统节日诗歌
2020-10-20邢妙玲
摘 要:本文以古诗中的一个特殊类别(寒食诗)为切入点来探讨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文化价值。首先介绍寒食節来历及其风俗,其次从具体的寒食诗中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最后阐述寒食诗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寒食节;起源习俗;寒食诗;情感
古诗词里的寒食节,无论绵绵哀思,悲情渺渺,还是风和日丽,踏青游玩,都让寒食这个节日变得意象万千。诗人或感慨人生悲凉,或分析处世之理,都能描绘出寒食的别有韵味。
一、 寒食节的起源
中国人的春祭都是在寒食的时候,冬至之后的第一百零五天就是寒食节,传说是为了纪念晋国的忠臣介子推。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了躲避内乱而出奔到国外,备尝艰难险阻,最后终于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当上了君主,这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公子重耳在外流亡的时候,有几个忠臣一直跟随着,其中就有介子推。传说,在重耳快要饿死的时候,他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做成烤肉给重耳吃,救了重耳一命。重耳登上皇位后,大举封赏追随自己的忠臣,但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耻于主动邀赏,就跑到棉山里面去了。后来晋文公想起了他,请他出山,介子推坚决不出,晋文公就放火烧山,想逼他出来,结果介子推因为过于耿介,就宁可抱着树被烧死。晋文公非常悲痛,就下令以后每年这个时候都不准生火,这就是关于寒食节的传说。
二、 寒食节的风俗
寒食节要禁烟冷食、拜扫祭祖、寒食踏青、寒食秋千蹴鞠等,当然还有其他习俗,但和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节日一样,更多的是在寒食节咏诗。
三、 寒食诗中的情感表达
(一)表讽刺
韩翃《寒食》中写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首诗前两句描写寒食节京城白天的景色,接着写宫苑傍晚的景象,天黑时分,宫苑里传送着一支支由皇帝恩赐给宦官的蜡烛。蜡烛通明,升腾起淡淡的烟雾,袅袅娜娜地萦绕在宦官家。在封建习俗的统治下,不要说全城百姓,就连那些不是宠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烟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唯独这些宦官之家,烛火通明,仅此一点,足见这些宦官平日如何弄权倚势,欺压贤良。作者在这里仅用两句诗,就对皇帝厚待亲信宦官,宦官的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达到了辛辣讽刺的目的。
(二)叹人生
唐代诗人孟云卿却发人所未发,“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寒食“无烟火”是为纪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风俗,而贫居“无烟火”却是为生活所迫的结果。对于富人来说,一朝“断炊”,意味着佳节的快乐;而对于贫家来说,“往往”即常常断炊,包含着多少难堪的结果,多少难以过活的悲哀!
(三)品愁苦
唐代王建《寒食行》:“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丘垄年年无旧道,车徒散行入衰草。牧儿驱牛下冢头,畏有家人来洒扫。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扫墓烧纸钱之俗,在唐代就很普遍,但寒食期间是要禁火的,人们便将纸钱或插或挂在墓前树上,而看看那些无人祭扫的孤坟,不由让人喟然长叹,真是孤坟无处话凄凉。“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在《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中,明代诗人高启以悲凉的笔触,带领人们品味战乱带给人们的灾难愁苦,风雨飘摇的社会里,有几户人家的后人会去给先人扫墓?不是不想去,而是活人尚且忧愁苦,哪顾得上死去的人呢。
(四)念故人
韩偓的《寒食夜》“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第三句中“夜深”明点时间,“秋千”则暗点寒食习俗。当然,诗人之所以写到秋千,绝不仅仅是为了点题,更主要因为在周围景物中对他最有吸引力而且最能寓托他的情意的正是秋千。但此时已“夜深”,又在“烟雨中”,不会有人在“为秋千戏”,如句中所说,只有秋千索空悬在那里罢了。由寒食秋千想起和自己有万千情愫的故人,叹一句,物是人非事事休。
(五)叹漂泊
杜甫晚年漂泊江湖的时候,有一年寒食,在船上写了一首《小寒食舟中作》:“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杜甫是很喜欢饮酒的,曾经是“白日放歌须纵酒”。可是在寒食节饮酒,却只能“强饮”;同样是看花,但人已年老,好似雾里看花。所以当寒食的愁遇上漂泊的苦,诗人心中的苦楚被无限放大。当时杜甫仕途受挫,又身处人生低谷,平生抱负施展无望,身老病废,流离失所,况值唐朝多难,长安飘摇,个中情怀,非五陵年少所能解也。
(六)忧家国
在寒食诗词中,不仅有着对于自身愁苦的描述,也有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清代黄遵宪《寒食》中就有着这样的描绘:“几日春阴画不成,才过寒食又清明。霏霏红雨花初落,袅袅白波萍又生。栏外轻寒帘内暖,竹中微滴柳梢晴。浮云万变寻常事,一瞬光阴既娄更。”由于晚清是多事之秋,经历着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黄遵宪既是官员也是诗人,于是在这首诗中就传达着对于国家命运之担忧。在寒食时节,面对这样的美好的景色,却只能传递出对故人的缅怀,对家园的祭奠,对于国家命运之担忧。
四、 寒食节与寒食诗的文化价值
现在多数人只知道清明节,而不知道寒食节了。其实中国过往很长时间的春祭活动都在寒食节,后来才将其融入清明节一并用事的。我们如果把寒食与清明混为一谈,那是不对的。有学者认为,寒食节的意义远大于清明,若比做母子,寒食为母,清明为子。也可以说,寒食伴随着吹面不寒的杨柳风,在岁时节日的演变过程中静静的融入了清明。寒食滋养了清明,清明由一个节气上升为最为人们所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没有寒食,几无可能。
同时,寒食诗词还有很多,品读诗词并非只是品读,而更应该找寻诗词背后的故事及其传递出来的文化底蕴,尤其是透过寒食诗词我们看到诗人们对于家国情怀的无限倾注,这本身也增加了节日的厚重感和历史感,这也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寒食文化,魅力无限。愿不相忘,不曾忘,心犹记,意无穷。
作者简介:
邢妙玲,浙江省金华市,金华市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