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IP的开发价值

2020-10-20王悦薇张轶然

锦绣·中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

王悦薇 张轶然

摘 要: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国硬实力逐渐提高,然而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却始终没有达到和硬实力一样的国际地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国际中的文化形象仍有待充实,根本问题在于我们对于自身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并不到位,尤其是民间的传统习俗与经典符号的挖掘。如何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开发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IP开发;新媒体传播

一、当代文化IP概述

互联网中流行的IP侧重于知识产权,而文化领域的IP则是一系列可视化、可消费化的文化符号。如英国的环球影视城系列文化IP、美国的迪士尼系列文化IP、再到去年国内票房首屈一指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即封神榜系列文化IP)。这类IP在运用当代媒介传播的同时都以本国特色文化价值体系作为依托,因此我们可以为这一类IP添上更明确的限定词,把这一类IP统称为“文化IP”。

文化IP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存在,以剧情、形象、工艺品甚至是流行文化作为载体,来实现价值观念的传播。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知识文化的传播方式急需创新,以往教科书化、概念化的传播方式难以让中国传统知识文化在当代年轻人间形成有效传播。

二、二十四节气IP的开发价值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一组节令的总称,它将一年用新的尺度重新划分,即立春至大寒二十四个节气气候;深度挖掘,它是浓缩了古人智慧的结晶,其所表达的宇宙气象观、农业生产等多方面知识,它暗示着新旧交替、平衡运转的重要信息。其所包含的大量优秀习俗文化价值,符合当代市场需求,是我国典型的优秀文化IP。我们以二十四节气为传统文化IP的代表,试以分析文化IP的开发性价值。

(一)二十四节气具有文化价值。

1.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中国独有的计时方式,被用来表示季节更迭和气候转变。二十四节气的标注和使用,意味着中国在参与世界计时单位发展的潮流中,既顺应了国际计时节奏,又保留了自己的计时方式和文化特色;这种中国民间所独有的计时方式将时间的流转与气候、物候的变化最大程度的关联起来,这也是现在公历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很多节日的时间和习俗也直接从二十四节气沿用,甚至有些节气本身也成为了节日,如“清明节”。

2.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与地域文化的形成。二十四节气早西汉时期便有记载,富有农耕文明的中国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古代人民正是依赖对二十四节气的观察记录,解决了基本的衣食住行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层出不穷,基于国家对农业发展、农民生活的一再强调,各地区形成了符合本地特点、具有本地特色、发挥本地优势的节气文化,尤其数量众多的节气谚语,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价值。如“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银,立春后犁铁”,通过将立冬前后以及立春后犁地分别带来的结果用“金”“银”“铁”加以表示,鲜明地反映出不同节气犁地的不同作用。

3.二十四节气是文创的重要资源。以二十四节气为核心的文化系统,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国家祭典到区域地方的生产仪式和习俗活动,涉及饮食、服饰、信仰、娱乐、社会交往等多个方面。而二十四节气在各个时间段,各个地区由人们总结出的诗词歌赋,童谣俗语以及书法画作等文艺作品,既是作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可以为新时代的文化创意提供原材料,激发人们的创造力,从而进行新的文化衍生。

(二)二十四节气具有社会价值。

1.二十四节气可以被市场化、商业化。自2016年二十四节气“申遗”以来,我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再次成为热议话题。但具体提及某一节气,人们可能只能记得“冬至吃饺子”“秋分吃秋菜”,对具体的传統习俗、饮食养生缺乏了解。以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可以引申出中国传统诗词、戏曲、民家美术文化,这些文化自成系统、相互连接,与当代快餐文化相比,这些文化更具民族特色、容易引起更多人的情感共鸣。

2.二十四节气本身具有黏度较高的受众群体。《节气歌》在少儿群体中广为传播;二十四节气耕种口诀在农民间口口相传。它蕴涵的了中华文明中民间所信仰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几代人知识价值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多民族、多地域对二十四节气的本区域特色化运用,更是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体系。对内,特色的文化体系也逐渐成为了区域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对外,则是全球华人间引起文化共鸣的重要元素,更是全球欣赏中国文化友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3.当代人们对有内涵、有时代精神的文化需求较高。自然科学日益发展,生产高速发展,部分人在对待自然规律方面进入了误区,自近代以来广为传播的思想中不乏“人定胜天”的思想,人们盲目开垦土地、扩大人类活动范围、极大程度上的使用自然资源,导致近年以来植被破坏、土地荒漠化、生态失调、大量物种濒危甚至灭绝。而二十四节气融合了阴阳、五行、八卦思想,贯穿了“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二十四节气中遵循着的“顺天应时、循时而动”法则与当代所提倡的“理解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思想不谋而合,这在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当代对中国努力建设“绿色中国梦”、可持续发展具有的指导意义,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4.中国的国际文化形象需要这样一种特色文化符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但是我国却并没有获得与自身的进取努力和已获得的成就相对应的国家形象。当代中国形象存在固化现象,国际文化形象多体现为孔子学院、大熊猫、功夫等形象,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中国特色文化符号,在符合中国重大策略的同时,是中国形象的补充描述。二十四节气国际化推广有利于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也有利于中国在全球化时代讲好“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丁太岩,滕佳蓉.浅析粉丝消费文化认同下品牌IP营销模式[J].戏剧之家,2019(04):218-219.

[2]刘意.浅析传统文化民间手工艺品之汴梁花灯——以“汴梁灯笼张”为例[J].设计,2015(09):96-97.

作者简介:

王悦薇(1999年10月02日)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精确到市):陕西省西安市,学历:本科,研科,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张轶然(1999年8月24日),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精确到市):安徽省蚌埠市,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猜你喜欢

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
新媒体传播平台对职教人才培养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基于城市意象方法的武汉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与新媒体传播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概率统计教学改革探究 
基于微时代的公安院校网络舆情监察课程建设探索
新媒体传播背景下图片说明的创新趋势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