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2020-10-20曾艳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汉字文化

曾艳

摘  要:我国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其中服饰文化体现出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本文从古代服饰的相关汉字入手,结合有关历史记载,对我国的古代服饰文化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关键词:汉字  古代服饰  文化

衣服是指人类用于遮蔽身体的各种物品,其材质包括布料、皮革等多种形式。衣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之一,在衣服基础上形成的服饰文化则是一个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汉字对于服装的描述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古代服饰的特点,例如,汉字中多数有“衤”的文字往往与服饰有关,部分汉字中包含服饰材质,如蓑、鞵、韣、韨等,同时还有着较多的历史记载对古代汉字与服饰之间的关联进行了解释。本文以与服饰相关的汉字作为切入点,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一、上衣

在汉语中通常使用“衣”“衣裳”作为对服饰的整体描述,而具体细分的话,“衣”通常仅指上衣,而“裳”则用于指下装。《说文解字》中对于“衣”字记载为:“衣,依也,上曰衣,下曰常。象覆二人之形。”其中“常”即“裳”,说明当时已经有了明确的上衣、下装的区分。后随着历史的发展,“衣”字逐渐引申为对衣服的总称。

中国古代服饰中,上衣有着较多的类型,包括“襦、衫、袄、亵、裘、袍、褐”等。

襦,通常指短上衣或短袄,是较为常见的古代服饰。《说文解字》对“襦”的解释为“短衣也”;《急就篇》颜师古注:“短衣曰襦,自膝以上。”《释名》卷五记载:“襦,暖也,言温暖也。”说明该类上衣通常用于御寒。

衫,与“襦”同为百姓常见的短衣服饰,根据其形制是否有袖子而区分内外,有袖者穿于衣外,无袖者则贴身穿着。此外,《说文解字》中“祗”“稠”“褴”等也同样指短衣。

袄,就其形制来说是由有夹层棉絮的“襦”发展而来。

袍,与“襦”相对,指直腰身、过膝的中式長衣,多有夹层棉絮,《广韵》曰:“长襦也。”初期袍为穷苦人家御寒衣物,后直接发展成为了礼制服装。

褐,指由粗麻或兽毛制成的短衣,为古代穷苦人家服饰,《孟子·滕文公上》记载:“褐以毳织之……一曰粗布衣也。”《诗经·豳风·七月》描述“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显示当时农夫连“褐”都没有,凸显其生活艰苦。

裘,指皮衣,古代皮衣通常以兽毛在外,根据来源动物不同,如狐、虎、狼、犬、羊等,其质地、价值有着一定的差异。“裘”字甲骨文为,从其字形可以看出皮毛在外、皮革在里的特征。

亵,即内衣,又名衷衣,具有隐秘性、隐私性的特征。《说文解字》中解释“亵,私服”“衷,里亵衣”,意为“轻薄,不庄重”,不适合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

二、下衣

下衣即“裳”,古时也以“常”代替,通常指裙子,《说文解字》中记载“常,下裙也”,是由古时用于保护劳动者的围裙发展而来。《释名·释衣服》记载“裙,群也,联接群幅也”,说明裙是由多块布料相互联结而成。中国古代裙子主要指长裙,古时裙是人民的通用服饰,无男女之分,后逐渐成为女性服饰。

裤,中国古代早期的“裤”是指套在腿上的套裤,《说文解字》中并无对“裤”的记载,仅有对其异文“绔”的解释:“胫衣也”,即早期套裤。具历史研究显示,早期“裤”由于受到材质限制,为了避免劳作时撕裂衣物,其并无裆,仅依靠较长的上身外衣进行遮挡,据《礼记·曲礼上》中记载“不涉不撅”,即除涉水过河以外不可提起外衣。后世文章中有“纨绔子弟”的说法,指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其中“纨”指白细的绢绸,属于高档材质且不耐撕扯,对于极少劳动的富家子弟的特征是一种较为确切的描述。

裈,指短裤,有内穿、外穿之分,是由“裤”发展而来,其具有了“裆”的形制。其中内穿短裤因形似牛鼻又被称为“犊鼻裈”。《三国志·魏志·裴潜传》裴松之注:“时天大寒,(韩)宣前以当受杖,豫脱裈缠,面缚。”《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乃令(卓)文君当垆,相如自著犊鼻裈,涤器于市中。”“裈”通常为贫贱人民或囚犯身穿短上衣进行劳动时所穿,有贫贱、羞辱的象征意义。

三、服饰构件

除常规的上下衣以外,中国古代服饰中还有着较多的配饰或构件,其可用于装饰,可以用于牢固衣物,常见的有:衽、裾、袖、韨、带等。

衽,指衣服交领,又被称为“襟”。“衣”的甲骨文为,说明当时的上衣形制已经有了左右衽。根据地区不同,其穿戴方法有“左衽”“右衽”之分,即右领压左领或左领压右领。

裾,指裙的下摆或后摆,其长可曳地,呈喇叭状,可覆盖足面。《说文解字》记载:“裾,衣袌也。”段玉裁注:“袌,褱也。褱物谓之袌,因之衣前襟谓之袌。”《释名》中记载:“裾,倨也。倨倨然直,亦言在後常见踞也。”

袖,又称为“袂”,指上衣套在胳膊上的圆筒状部分,中国古代服饰的袖多指宽袖、大袖,但由于其并不适合日常生活劳作,因此多用于古代礼制服装,由官吏穿戴,以显示其宽大风度。

韨,亦作“芾”。汉以后又称“蔽膝”,形似围裙,长度过膝,上有图案花纹,可系于腰间,多在跪拜时使用。汉以前其材质为皮革,字形中的“韦”为古代衣服材质之一,《正字通·韦部》记载“韦,柔皮。熟日韦,生日革”,即韦是经过加工后的熟兽皮。魏晋后材质改为丝罗。

带,通常指腰带、束带,指用皮、布或线等做成的长条物。早期其主要用于系于腰上起到固定衣物之用,后随着纺织缝纫技术的发展,可以用于束腰或装饰之用。《说文解字》中记载“带,绅也。上象系佩之形。佩必有巾,从重巾”,其字为象形字,上部表示一根带子两端打成结,下部象征带子垂下的须子,可作装饰。汉语中指代官僚的词语“缙绅”,缙,也写作“搢”,有插意,该词象征着将笏插于腰带中携带的官员形象。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发展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蕴含着非常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而通过综合其他多个方面的文化内容对服饰文化进行综合分析,能够为相关研究的开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与支持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彩云.《说文解字》中的古代服饰文化[J].东京文学,2017(8):120.

[2]李菊.中国古代服饰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分析[J].艺术品鉴,2015(12):84-88.

[3]吴晓璞.从《说文》服饰类汉字透视中国古代服装面料[J].流行色,2019(3):137,139.

猜你喜欢

汉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