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对高中化学的挑战
2020-10-20胡丹娅陈继平孟欧
胡丹娅 陈继平 孟欧
摘 要:本文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结合时代背景及我国国情对基础教育提出的要求,浅谈当前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对高中化学的课程与教学带来的挑战,针对高中化学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中化学 考试评价制度 基础改革
一、我国教育的改革
在考试评价制度方面,我国教育进行了一个大方面的改革。如今的中小学都对考试评价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改变了传统的只为了学习记住知识点而出的题目,现在考试内容都是以综合题为主,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侧重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死记硬背。新课标都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判断,多角度分析问题,把创新作为考试评价试卷质量的指标。不再是一味地接受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中国教育下的学生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主要培养的就是应试能力,只为考试而学而背,没有自己太多的思维发散。
在传统的高中化学课程评价观念中,一线教师仅仅把课程评价当成一项教学任务,没有过于在意,只是流于形式。忽视了化学课程评价对学生自我定位的推动作用,导致部分学生对在化学中的自我定位不清楚。此外,一线教师也没有重视化学课程评价对化学实际教学效果的促进,导致化学教学效果平平,反响一般。
现如今,国内中小学大都采用定量评价为主,基本上以学生成绩为衡量学生学习状况的唯一标准,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比如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单一的考试评价标准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使学生错误地认为学习就仅仅是死记硬背知识点和刷题,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在考试中得到高分,而忽略了应试考试以外的其他各个方面的发展与进步,这一点有悖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提出的应该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观点,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这三方面中所细化的十八个基本点[1],我们的高中化学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性。
二、高中化学教育改革
高中不只是化學教师很多教师都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只关注期末成绩以及每次的月考成绩,这种判断方式过于单一,没有从其他方面来对学生进行判断。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等方面,才能更好地动态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知识掌握水平等方面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以及授课方式等,迎合新课标的要求进行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教学。
高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导的学科,新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注重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展开教学,开展多种以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一味地以传统灌输式课堂为主要教学,以每次的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是很枯燥的,会让很多学生不愿意选择化学。
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在栏目设计方面进行了优化,总共设置了14个栏目,其中“化学与职业”“科学·技术·社会”“方法导引”等栏目是较2003高中化学课本实验版的新增栏目。我们在教学时就应该多结合栏目进行教学,如上课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化学与职业”栏目让学生们意识到我们生活中很多职业都与化学相关,学好化学对于大学选择专业和以后就业都是很重要的。“科学·技术·社会”栏目可以作为新知识的导学,如教学中上必修二“基本营养物质”的时候,就可以先让同学们看“科学·技术·社会”栏目介绍的“奶油”创设情境,让同学们思考生活中很常见的奶油是如何得到的,以此来引入油脂以及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几种基本营养物质。“科学·技术·社会”栏目都可以作为我们新知识的导学,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充满好奇与兴趣,而且此栏目还可以让学生知道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体现科学素养为主旨的教学,这种教学具有STS(STS是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缩写,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简称)教育理念的内容主题,并遵循了新课标新课标教材编写原则的第三个原则:帮助学生了解化学科学发展前沿,体会化学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2]。
实际教学中,多数以教师为评价主体,很少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评价作为标准,化学教学的评价亦是如此。在化学教学中,出现的普遍现象是:老师通常都是以学生化学学习的情况来评判。这种评估方式是教师的主观性来主导评判的标准,局限较大,评估标准难具公平性。其次,教师通过成绩或者作业来评估学习状况,其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评定结果可靠性不强。要使化学教学中评估方式的多元化,在化学实际教学中应该结合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多元评价体系[3],降低教师的主观性以及评价的限制性条件,保证评定结果真实,令人信服。
三、对于高中化学改革的总结与建议
在教育改革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改变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应该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1],不应该只根据某一个学科或者某次考试来判断一个学生,应该结合德智体美劳从各个方面来综合的来评价学生。了解学生其他方面的优点,再帮助他把这种积极性迁移到化学学科的学习上面。而不是仅仅凭他在化学学科上面的不积极表现就直接否定这个学生,应该多从其他方面发现他好的地方再对他进行鼓励。
最后,我们应该逐渐改变传统的课堂,不再一味地让学生接受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和培养应试能力。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性和实践性学习,主要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迎合新课标的要求,重视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强调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对于高中化学课程的改革,亟需进一步在化学教学实际中不断总结完善,除了一线老师和学校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持续努力。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刘春华.高中化学作业多元评价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2(1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