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2020-10-20王蓉
王蓉
摘 要:小学教育中,劳动与技术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学科,不仅要掌握好劳动技术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利用理论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更好地将知识发挥出最大作用。这个过程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技巧与方法。
关键词:小学 劳动与技术 动手能力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师在开展小学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时,就要更加区别于其他的纯理论的课程,积极引导孩子的动手实践行为,不断增加实践环节,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通过实践环节,能够让他们有更多的体验和感触,也能引发他们更多的思考,能够在动手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品质,既动手又动脑,锻炼了动手能力又锻炼了思维能力,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在授课环节要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动手环节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激发学生参与动手实践的兴趣
对学生进行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育中,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并不是一来就有的,而是需要后面慢慢培养,慢慢指导。首先是可以利用好的劳动作品去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课本上看到的图片能够通过实际动手完成操作,得到成品,这样的吸引力对学生还是很大的。另外一方面是优化实践的过程。劳动技术的很多活动会比较复杂,有时候学生有兴趣也不能够很好地进行实践操作,因为操作起来较为困难,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对实践起来的任务进行拆分、指导,让学生一步一步来,有一种目标感,缺乏目标会让学生觉得比较遥远,连动手的想法都会被打消。
例如:学习相框的制作课程时,学生可能会对相框的理解比较单一,就是简单的一个正方形或是长方形的框架,制作出来的东西也会较为单一,趋同化,这时候教师可以加以指引,让他们尝试不同的颜色、不同的边框、不同的配饰。通过这样的提醒去打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去做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有了成品,也会激发他们的成就感,从而对动手实践更有兴趣和信心,在今后的实践环节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和有所期待,这样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培养学生参与动手实践的思维
劳动与技术课程中,理论知识是一样的,但是如果大家都只是按照课本上的理论操作去实践,没有个人的创新,只是做到了基本的将东西做出来,这样的效果是不好的,需要教师进行更多的指导,教会学生从课本的理论知识出发,但是又不局限于理论知识,引入自己更多的思考,学会去创新,去想象更多能够修饰作品的方面。教会他们独立思考,在动手环节遇到问题如何去有效解决,不能局限于课本的知识,因为动手环节会遇到各种突发问题,并不是所有情况书上都有讲解,更多地要依靠自己去摸索,去不断发现,从而更好地突破自己,培养出自己的思维,以后遇到类似问题能够很好解决。
例如:在介绍植树相关内容时候,可以带领学生到义务种植基地,让学生切实感受种树、浇水、修剪、照顾一棵树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让学生在这个过程学会思考怎样更好地照顾好一棵树,怎样去合理分配好照顾树苗的任务。这样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在今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学生的这种思维优势就会凸显出来。
三、指导学生开展动手实践的活动
小学对于劳动技术的安排是较少的,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光靠课堂的时间是不够的,还需要结合课后的活动辅助进行,因为学生对于一件事物也缺乏坚持的品质,所以需要布置一些课后实践活动来督促他们对于动手能力的培养。开展各种各样丰富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还能丰富他们的课后时间,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后的时间是十分充裕的,要很好地利用起来。可以通过对不同的小组进行分任务实践,让他们能够互相合作,在合作中互相学习、互相督促,不断养成劳动精神。如果学生在实践过程遇到问题,教师要耐心讲解,因为学生初次接触,难免存在问题,耐心解釋后能够激发学生坚持下去,不加以正确引导容易让学生中途放弃。
例如:课后可以让学生制作纸飞机、缝沙包等,初次动手不熟悉的话也可以让家长指导,这类型的劳动成果对孩子是有吸引力的,孩子可以用做好的纸飞机和缝好的沙包去和小伙伴进行玩耍,玩自己制作的东西还能与朋友分享也是一种值得骄傲的事情。这样就将劳动与技术很好地融入孩子的生活,孩子也会更加热爱,积极参与这样的实践活动,就能够很好地实现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目标。
总之,在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的开展中,教师的教育观念要以学生为本,熟悉和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一步一步进行指引和培养,这样的方式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坚持以优秀作品对学生进行兴趣的培养,再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培养出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最后通过更多的课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的培养,不断地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发现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