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院校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提升途径的探索与思考
2020-10-20杨毅
摘要:高等农业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农业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越来越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笔者通过对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提升途径的探索与思考,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硕士研究生;教育体系;实践能力;探索与思考
一、前言
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体系的顶端,是培养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的必要途径。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等农业院校培养的研究生作为农业大国高层次的人才,应具有比较高的业务素质水平、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他们的培养是高等农业院校极为重要的任务。其中,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点。
二、研究生教育中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从2013年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提出高校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改革“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到2017 年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强调研究生教育应“强化与职业相关的实践能力培养”,说明高校研究生的教育模式需要改革,特别是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改革的重点。
现在整个世界变化多端,错综复杂的大环境迫使人们对世界经济进行全方位的调整,而科技创新突飞猛进就更加凸显了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创新创造的历史使命,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随着国家战略中“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各高校在综合考虑自身的情况下,陆续投身到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这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使高校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专业设置在传统的农、林、牧为主的基础上,还设置了文、法、经济、管理、计算机技术等专业,使得专业面更加宽泛,新形势、新课题给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我国高校从2009年开始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尤其是专门应用人才的需求,对研究生培养结构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培养方式有所不同的研究型、应用型研究生的规模在不断变化。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逐渐成为硕士学位的主流方向。社会需求与就业形势要求学生获得更多专业实践技能,对原有的学术型培养机制、培养方法与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对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课题。
三、研究生实践能力提升途径及思考
研究生实践能力,顾名思义是学生在参与专业性的课题研究、动手参与教学实习与实践、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得的实际技能和经验。这一实践能力体现在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将学到的专业知识、获得的技能融合,成为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时所需具备的能力。那么,如何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便成为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开展培养模式改革,逐步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进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是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必然结果。改革涉及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导师管理、督导工作、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经费支持等多方面。这些方面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从健全研究生教育管理规章制度开始,通过严格管理使研究生培养计划落到实处。强化导师队伍建设,增加校外高水平导师数量,使导师队伍更加适应新形势需求。
(二)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评价课程质量体系是高校研究生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实践教學是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高校需要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硕士生培养方案、课程大纲、课程简介制修订,构建与学校研究生教育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提升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同时,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监督引导作用,对教学运行、培养质量、教学评估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三)强化实践基地建设
为加强研究生实践教学和科研实训,应大力开展研究生工作站和实践基地建设,着重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建设,进一步开展研究生实践教学的改革与管理创新,侧重对研究生实践教学项目的支持,特别是要保障实践教学经费充足,使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走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的道路。
(四)重视研究生教育中的课程与教材建设
高校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课程建设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课程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在当前的大环境下,课程建设中应突显实践环节的重要性,注重不同培养阶段课程的整合、衔接,并将实践环节贯穿始终。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与专业特色科学的结合,强化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前沿性,特别要注重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注入课程体系中。同时改革授课方式与方法,调整考核手段,满足社会及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发挥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将在线开放式教学方式纳入教学体系,构建一批一流优质的网络课程,并强调课程审查评估机制的重要性。研究生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是教材建设,在教材建设中基础与发展并重,在教材中体现
前沿性和有针对性,教材中强化实践环节的内容。
(五)完善科教融合、产学结合机制
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多方面的协同。社会进步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全方面的,单纯依靠高校培养的研究生难以满足需求。出现新的培养模式——高校与社会的资源共享,开展战略合作,高校的合作对象以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为主,建设以校所、校企、校校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共享平台,探索合作培养的新途径、新方式。推行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将创新创业实训实践融入其中,提高创新创业、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力度。
(六)加强导师队伍能力建设
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是高校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导师队伍建设是高校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头戏,各高校需要将其列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前列。利用学校与社会资源,开发导师教学交流平台,重视对新任导师的培训,加大对导师承担研究生培养改革项目的资助力度,支持导师与社会、国际及跨学科的合作等是导师队伍建设与发展重要内容。强调并鼓励教师的交流与流动,开展校内外“双导师”制的推广,优化导师队伍结构,促使导师的学术水平、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
当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成为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新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国务院、教育部制订、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文件以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已成为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的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特别是社会发展所需的高水平人才,必须具有极强的实践能力,高校对这一类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骆乐,薛兴利.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评价指标模型建立及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19.
[2]邹颖.“双一流”背景下,中西部高校学科建设的机遇与挑战[J].甘肃高师学报,2020.
[3]刘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综合改革路径研究[J].教育评论,2019.
[4]高越.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提升机制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
作者简介:
杨毅(1979年-),男,汉族,硕士,河北高碑店,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管理。